沈祖翔

摘 要:作為我國第三大稅種的個人所得稅,自1980年出臺以來,歷次改革都會引起全國民眾的熱議。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值此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之際,我國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了第七次修改。在充分肯定“新個稅法”將會在調節個體收入及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指出了“新的個稅法”的一些盲點,即它沒有考慮到省際、地區之間的收入差異,物價指標的浮動以及收稅項目的綜合性等問題。積極有效的個人所得稅法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分配
中圖分類號:F812.4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4-0112-03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自1980年9月10日出臺至今已經進行了6次重大的變革。如今,全國人民最為關注的工資薪金免征收額度由800元提升至了3 500元;稅率從原來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逐級遞減為7級超額累進稅率,使得級距變寬、級數變少;由原本主要的外籍人士作為征稅對象,實際意義并不大的基本法規,逐漸變為了真正深入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法規。從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歷程可以看出,個稅的不斷進化、完善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主要矛盾開始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以往六次改革的重點幾乎都在于提升工資薪金免征收額度,但其實際應該達到的調節社會收入差距的目的卻并沒有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2019年元旦起,我國新的個人所得稅法開始正式實行,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度由3 500元上升到了5 000元,同時在此基礎之上還能享受除了五險一金外“六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這6大必要支出的扣除能幫助人民有效的降低生活成本,從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此次個人所得稅法的修訂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首次采用了分類征收與綜合管理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將工資、酬勞、稿費以及特許權使用費四個稅目綜合征收。此舉將納稅范圍進一步擴大完善,既做到了革新,又做到了穩健。同時,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的級距,并且革新了征收征管體系,包括構建匯算清繳申報制度、完善自行申報納稅義務、多部門協作完善納稅信息等。
一、個人所得稅改革面臨的難點
(一)個人所得稅在稅制結構中占比低
按照普遍邏輯來看,稅收與經濟發展應該是正比例發展的關系,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我國勞動人口的個人收入會隨之增高,從側面也就說明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也會出現相應的漲勢。但是,根據我國2000年以來統計的個人所得稅與經濟增長的變動關系,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比例協調。詳情見表1。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筆者認為,這與我國勞動者的收入來源差異以及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有著密切關系。首先,在收入來源差異方面,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各類產業百花齊放,人民獲得收入的手段不像以前計劃經濟時代那樣單一,除了個人薪資以外,寫作、炒股、投資、租賃以及各種副業的興起使得人民的收入來源變得多樣化。收入來源的多樣化則導致了個人對于自己的收入能做出更多的選擇,甚至可以進行稅收籌劃來降低自己的賦稅。我國一般收入的勞動力工資基本就在免征收范圍附近,而眾多領域的高端人才或高管的收入會達到一般勞動者的十倍甚至百倍,但這類高收入人群因為自身學識、資源的優越性能享受到各種稅收遞延的優惠以及避稅手段。其次,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稅范圍雖然看似廣泛,涉及工資、勞務報酬、稿酬等多達9項內容,但其實征稅的主要對象依然是個人工資薪金,其他另外八項則由于獲取信息渠道受限,稅務部門并不能真實完整地獲取全部收入情況,很大部分該收的稅其實并不能收到。以上情況的長期發生,直接導致了我國雖然GDP飛速增長但個人所得稅稅額卻難以提升的狀況。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收額度設置不合理
工資收入歷來是勞動者的主要收入來源,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個人工資收入水平的高低往往能直接反映到生活質量以及幸福指數上。因此,工資薪金的免征額度的調整歷來都是全體勞動者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近年來大家的工薪收入都有了顯著提升,但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以及物價上漲,再加上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原本的3 500元每月的免征額度顯然已經不再適應人民的需求。今年最新實行的個人所得稅修改法案將免征額度提升至了每月5 000元,的確減輕了一批工薪階層的賦稅壓力,相比從前他們能多出一筆錢用來剩余支配,但對比現在物價水平的提升、房價、通勤費用的上漲而言也只是杯水車薪,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依然有一大部分民眾表示不滿意,仍有提升的空間。
更為重要的是,此種全國范圍內同水平的免征額度并沒有考慮到我國東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以及各省市之間發展程度高低的現實情況。縱觀我國的經濟發展可以發現,我國東部、中部、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各省市的物價水平、消費水平、最低工資標準也是參差不齊的,甚至某些省市的物價水平與工資水平并不相適應。比如,我國貴州省貴陽市,雖然近幾年正處于國家政策引導的高速發展時期,人們的工資水平相較以前而言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作為西部偏遠的省會城市,國家寄予厚望帶來的城市高速發展,以及地理位置造成的交通、物流不便等復雜因素帶來的高物價水平,與人們當前的工資水平形成了一定差距,以至購房、租房、通勤都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困擾的問題。全國上下地廣人多的復雜的現實情況卻采用統一的標準解決收入問題,顯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三)分類征收稅制的固有缺點難以克服
最新一次的個人所得稅修改將原本的分類稅制進階為了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全新個人所得稅制。但畢竟“綜合所得”的概念才剛剛進入中國民眾的視野,國家對此概念的運用也只是初級階段,分類征收依然是現行個稅征收的主要手段。雖然新個稅法下將原有的11個項目調整為9個項目,但項目之間基本還是相互獨立的,缺乏一定的協調性,容易導致收入調節的不公。而分類征稅的根本缺點在于,個人所得稅的稅基總是無法真實反映人們總體收入的水平。舉例來說,假如小沈與小熊每個月同樣擁有5 700元的收入,小沈的5 700元全部都是工資收入,而小熊則是5 000元工資加上700元勞務收入,那么按照現行規定,小沈需要對免征額以上的700元進行納稅,而小熊無論是工資還是勞務收入均未超過免征額,不用交稅。很顯然,在兩人相同綜合收入的情況下,卻只有一個人需要繳稅,這有違稅法征收的橫向公平原則。
而且既然是分類征收個人所得稅,那么就代表個人所得稅只對已經列明的9個項目進行征收,而在這9項之外的項目就不會被征稅。現實則是,這9個項目不可能完全涵蓋所有的個人所得,這樣個人所得稅就難以達到促進社會收入公平的目標。
二、對今后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建議
(一)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范圍
既然現行情況下個人所得稅在稅制結構中占比很低,那么改革就可以將重點放在增加我國全體公民中實際納稅人的數量來增加個稅的占比,即以數增量。在規劃個人所得稅的納稅對象時,應該放眼全國所有14億公民以及外籍常住人口,在此基礎上劃定納稅人的征稅范圍,實現全國普遍征收,壯大個人所得稅的納稅基礎。范圍擴大了,當然也要在其他方面減少納稅人的整體納稅負擔,比如國家政策補貼社會保障費用、住房公積金,下調消費稅、增值稅的比重等等,不再要求單個納稅人繳納更多的稅費,轉而把重點放在國家擁有更多納稅人納稅這一側重點上,充分發揮我國的人口眾多特點帶來的福利。
(二)設置合理的個人所得稅免征收額度
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正案規定的個人免征收標準為每月5 000元,雖然相比之前的每月3 500元已經有了1 500元的提升,但實際上這個結果僅僅是征稅方與納稅方雙方暫時妥協的結果,人民的迫切需求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全國統一的標準更不能全部解決全國各地區大不相同的問題,并不具有普適性。然而,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步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會與日俱增,對于吃穿用行的標準也逐步向歐美發達國家靠攏。但同樣不斷上漲的還有物價水平,而物價對于人民生活支出的影響也理應同步反映到免征收額的調整之中。由此看來,近來幾年才進行一次調整的免征收額度已經跟不上我國的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經濟發展水平更高、城市規模越大的地區應有更高的免征收額度。我國可以進一步嘗試實行個人免征收標準地區差異化,將定額的權力下放到各省市。各省市有關部門應聯合社會機構,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區的實際物價、工資水平,通過大數據統計整體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為決策提供參考,靈活調整免征收額度。具體實施辦法可在我國發達地區先行試點,待技術制度成熟后再全國推行。
(三)完善個人所得稅征管制度,發展綜合稅制
最新修改的個稅法將原有的11個項目調整為9個項目,其中前4項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納入綜合所得納稅,初步顯示了綜合稅制的優點。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收入來源變得多樣化,凡是在這9項之外的項目就不會被征稅,形成了逃稅漏洞。歐美發達國家的綜合稅制是將納稅人全年所有收入統計加總后計算個人所得稅,但我國的綜合所得僅納入4項,納入范圍仍需拓寬。
同時,世界上的主流發達國家多數以家庭為單位申報個人所得稅,而我國依然是以納稅人自身為單位申報。想要真正完善我國的個稅制度、調節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我國在實施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時,要真正做到以家庭為納稅申報單位。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以家庭為紐帶維護社會關系,有著齊家治國傳統美德,對于我國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所得納稅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基礎,所以以家庭為單位納稅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又能減少家庭納稅負擔。
參考文獻:
[1] ?李曌.個人所得稅現存問題及改革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8,(7):102-103,116.
[2] ?付衛星.我國個人所得稅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18,(7):84-85.
[3] ?宋鳳軒,李少龍.推進我國直接稅制度建設的障礙與破解對策研究[J].財政研究,2015,(7):75-80.
[4] ?鄧海卓.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問題與方向[J].經營與管理,2018,(6):9-11.
[5] ?張斌.個人所得稅改革的目標定位與征管約束[J].稅務研究,2010,(9):33-36.
[6] ?張奕.分類與綜合個人所得稅改革中個稅誠信機制建立研究[J].商業經濟,2017,(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