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寶 張楠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擴大外耳道口的臨床價值。方法 22例外耳道口狹窄患者, 均作常規耳內切口, 并于耳甲腔和外耳道軟骨外側相接部位做一帶蒂轉移皮瓣, 同時將其轉移至腳屏間切口, 后續再予以耳甲腔成形術與對位縫合。觀察患者手術后1周、3個月及6個月外耳道狀態及恢復情況。結果 手術后1周, 21例患者皮瓣成活, 外耳道口直徑均≥1.5 cm;1例患者皮瓣壞死, 其外耳道口直徑<1.5 cm;手術后3個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中, 13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徑≥1.5 cm, 8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徑1.0~1.5 cm;1例皮瓣壞死患者的外耳道口直徑為0.8 cm。手術后6個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均無復發情況。結論 在外耳道口狹窄患者中應用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效果顯著, 可有效擴大患者外耳道口, 避免術后復發, 故可廣泛應用于臨床中。
【關鍵詞】 耳甲腔轉移皮瓣;耳甲腔成形術;外耳道口狹窄;擴大外耳道口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9.042
外耳道口狹窄主要由先天性與非先天性組成。非先天性致病因素包括炎性反應、外傷、外耳道占位性病變、中耳乳突術后以及外耳道乳突術后等[1], 先天性主要為外耳道先天性狹窄同時可伴隨外耳道閉鎖。外耳道口狹窄易造成炎性反應及膽脂瘤等病癥, 而外傷或術后所形成的外耳道狹窄可以造成耳道感染等情況, 嚴重時甚至引發耳道再次閉鎖, 不利于患者機體健康。本研究主要探討分析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擴大外耳道口的臨床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接收并予以治療的外耳道口狹窄患者22例, 其中男12例, 女10例;年齡18~65歲, 平均年齡(41.50±23.50)歲;先天性耳道狹窄2例、乳突根治術后感染11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3例、外耳道良性腫物2例、燒傷后外耳道狹窄2例、中耳膽脂瘤2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徑0.2~0.9 cm, 平均直徑(0.55±0.15)cm。患者及家屬同意此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且本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作常規耳內切口, 第1切口為外耳道前切跡部位, 自12點開始同時向下先后到6點止, 并在耳甲腔軟骨與耳道軟骨邊緣作弧形切口。從第1切口上方開始, 沿著耳前切口痕跡, 再于其耳輪腳前上方開始往上將切口延長2 cm為第2切口。術中常規開展外耳道手術操作, 并在耳道手術完后于第1切口外緣0.6 cm處再作2 cm橫向切口, 其兩端均需與第1切口相連, 形成新月形皮瓣, 并自后方向前方將患者全皮層切開, 將皮下組織留置于前段為蒂, 在第2切口處放置扭轉后的皮瓣(大小為2.0 cm×0.5 cm)。將其邊緣與第2切口充分縫合后, 再切除0.7 cm左右耳甲腔皮膚邊緣組織, 將外耳道口進行有效擴大。術后將碘仿紗條填塞于手術術腔, 7 d后即可返院拆線, 14 d后即可停止包扎。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后1周、3個月及6個月外耳道狀態及恢復情況。
2 結果
手術后1周, 21例患者皮瓣成活, 外耳道口直徑均≥1.5 cm;1例患者皮瓣壞死, 其外耳道口直徑<1.5 cm。手術后3個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中, 13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徑≥1.5 cm, 8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徑1.0~1.5 cm;1例皮瓣壞死患者的外耳道口直徑為0.8 cm。見表1。手術后6個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均無復發情況。
3 討論
結合臨床經驗而言, 一般情況下耳道狹窄或患者耳道行相關手術后均易出現外耳道口狹窄, 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為開放式乳突根治術后不干耳, 在我國占比11%左右。且相關研究顯示, 患者行乳突根治術后出現病變或相關炎癥的幾率高達88%[2]。外耳道口狹窄可造成患者術腔通氣不足, 抑制其上皮代謝, 且在上皮組織脫落后堆積在耳道內進一步形成膽脂瘤。現階段, 耳甲腔成形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外耳道口狹窄治療中, 且取得良好療效, 但使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用于行耳道手術后導致的外耳道口狹窄[3, 4]。就臨床中所存耳內切口手術而言, 予以擴大耳道口手術易導致其再次狹窄, 針對外耳道狹窄或閉鎖的患者, 其術后新形成的外耳道口直徑應≥1.5 cm, 其要求臨床在實施擴大外耳道手術時應配合相關手術予以聯合治療, 本研究中所應用的耳甲腔轉移皮瓣屬于帶蒂皮瓣, 具有良好的血供效果, 可有效避免游離皮瓣不易存活以及易形成瘢痕等缺點, 因此將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應用于外耳道口狹窄患者中具有重要意義, 可進一步避免上述術后可能出現的各類不良情況, 提升治療有效率, 保障臨床療效[5]。
乳突根治術、外耳道狹窄術及外耳道占位術后出現的外耳道口狹窄均可應用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治療, 其具有手術區域集中、操作相對簡便、患者術后疼痛感不強烈、感染幾率小等優點;此外, 可對患者外耳道予以有效擴大, 保障術后術腔通氣量, 加快耳道恢復;術中在第1切口完成后再予以1個手術切口, 可有效避免術后瘢痕出現;皮瓣轉移區與術區均處于一個術野, 且皮膚狀態與顏色具有一致性, 可有效滿足患者對術后美觀的要求;不易出現并發癥與不良反應;且皮瓣縫合完成后患者耳屏會較術前更處于下方位置, 對外耳道口具有進一步擴大作用。李愛君等[6]在
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中曾有報道, 各類皮瓣應用于耳科手術中均可有效對外耳道皮膚缺損區予以修復, 同時擴大外耳道口。相較于本研究中使用的皮瓣轉移方式而言可更好的擴大外耳道口[7]。且本研究中1例術后出現皮瓣壞死, 究其原因為蒂部相對較細, 對皮瓣血供造成嚴重影響, 最終皮瓣壞死。因此, 在臨床手術時為避免蒂組織太細、太薄, 皮瓣寬度應≥0.5 cm, 且在扭轉過程中應避免過于強硬, 切口邊緣與皮瓣距離不應太近。
本研究結果顯示, 手術后1周, 21例患者皮瓣成活, 外耳道口直徑均≥1.5 cm;1例患者皮瓣壞死, 其外耳道口直徑<1.5 cm;手術后3個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中, 13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徑≥1.5 cm, 8例患者外耳道口直徑1.0~1.5 cm;1例皮瓣壞死患者的外耳道口直徑為0.8 cm。進一步提示治療效果顯著, 且手術后6個月, 21例皮瓣成活患者均無復發情況。可表示本研究兩種手術方式聯合應用可有效保障手術效果。且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可有效對杯狀耳解剖缺陷進行矯正, 最大程度上復原患者耳廓正常形態, 經過手術治療后患者耳廓顏色、質地及輪廓等均與健側耳無明顯差異, 耳部功能正常。
綜上所述, 將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應用于耳道狹窄患者治療中療效確切, 在擴大患者外耳道口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同時可降低術后復發率, 避免反復發作對患者造成生活困擾與經濟壓力, 故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郭潔, 范崇盛, 張楊, 等. 耳甲腔成形術在Ⅲ期外耳道膽脂瘤手術中的應用.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7, 27(14):127-128.
[2] 于曉波, 蔣海越, 潘博, 等. 擴張耳后皮瓣聯合自體肋軟骨移植矯正耳甲腔型小耳畸形. 中華整形外科雜志, 2014, 30(1):4-7.
[3] 秦學玲, 鄭虹, 廖世川. 皮筒加耳甲腔成形在外耳道成形術中的應用. 華西醫學, 2003, 18(3):312-313.
[4] 肖林, 饒曉花, 吳嬌嬌, 等. 耳甲腔轉移皮瓣治療后天性外耳道閉鎖.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1, 18(11):615-616.
[5] 李愛君, 宋任東, 林擁軍, 等. 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擴大外耳道口19例. 重慶醫學, 2013(28):3442.
[6] 李愛君, 李明晏, 劉偉, 等. 耳甲腔轉移皮瓣聯合耳甲腔成形術.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3, 20(2):112.
[7] 梁琴, 賴玉婷, 王開仕. 外耳道乳頭狀瘤43例顯微手術療效分析.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2016, 16(3):203-205.
[收稿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