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炫生 劉衛其 左柳 曾西蓮

【摘要】 目的 探討心臟康復療法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心功能的影響。方法 100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出院康復指導及不定期電話隨訪, 研究組采取心臟康復療法及緊密電話隨訪,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入院時及入院3個月后心功能情況。結果 研究組按次數服藥占比為90%, 按時服藥占比為90%、堅持康復運動訓練占比為80%、合理飲食占比為76%, 對照組按次數服藥占比為74%、按時服藥占比為70%、堅持康復運動訓練占比為56%、合理飲食占比為46%;研究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時, 兩組心功能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3個月后, 研究組心功能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心臟康復療法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改善患者恢復期心功能。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 心臟康復訓練; 治療依從性; 心功能
現如今,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而言, 在進入慢性期前進行適當康復治療有利于心臟康復[1]。早期康復訓練一般較為簡單, 具有廣泛的開展基礎, 經過科學漸進的康復鍛煉和護理干預, 心肌供血供氧增加, 提高患者心功能。本研究對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開始予以康復治療, 持續6個月, 評價患者在康復訓練期間的治療依從性和心功能,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本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 且為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2];②年齡40~80歲, 且在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CI)術后24 h的患者按照《心臟康復運動指導實施表》評估內容對患者進行評估, 評估結果通過, 可進行康復運動訓練的患者;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納入標準; ②有肢體活動障礙, 如殘疾、偏癱、關節腫痛等;③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其他嚴重并發癥。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50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20 例, 平均年齡(62.4± 1.4)歲。研究組中男31例、女19例, 平均年齡(63.5±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 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康復指導和不定期電話隨訪, 囑咐患者遵醫囑用藥及注意事項。研究組采用心臟康復療法及緊密電話隨訪, 在冠心病重癥監護室(CCU)期間只做心臟康復七步法中的第一、二步, 術后第2天(PCI術后滿24 h)做第一步, 第3天、第4天做第二步直至患者轉出。運動前、 中、后分別觀察并記錄患者血壓、心率, 運動后用《運動辛苦程度表》和《氣喘程度表》(運動辛苦程度11~13和氣喘程度<2為適當的運動強度)評估患者得分, 詢問患者主訴并記錄, 執行者簽名。如運動過程中出現以下其中一種情況, 即停止運動, 并報告醫生給予相應處理。①心率高于運動處方所設置的康復活動心率水平(休息心率+20次);②收縮壓下降>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收縮壓>200 mm Hg; ③嚴重房性或室性心率失常、ST段改變;④運動不耐受癥狀出現, 如頭暈、疲勞、濕冷、出汗、嘔吐等;⑤情緒不穩定;⑥嚴重胸痛,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 運動強度下降。運動辛苦程度>13或氣喘程度>2則減少運動次數。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治療依從性 患者均于出院后進行隨訪, 采用自擬量表調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包括有無遵醫囑按次數服藥、按時服藥、合理飲食、堅持康復運動訓練。
1. 3. 2 心功能 入院后即刻參照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標準對患者心功能進行評估[3]。活動不受限制, 正常活動不會引起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為Ⅰ級;平時無自覺癥狀, 輕微活動可能出現上述癥狀但休息后緩解為Ⅱ級;體力活動受到限制, 需長時間休息方可緩解不適癥狀為Ⅲ級;不能完成任何體力勞動且休息狀態下亦有心衰不適癥狀為Ⅳ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按次數服藥占比為90%, 按時服藥占比為90%、堅持康復運動訓練占比為80%、合理飲食占比為76%, 對照組按次數服藥占比為74%、按時服藥占比為70%、堅持康復運動訓練占比為56%、合理飲食占比為46%;研究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入院3個月后心功能情況比較 入院時, 兩組心功能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3個月后, 研究組心功能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高發病率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 康復期患者的用藥、運動等依從性對病情的控制比較有用。最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認為應早期絕對臥床, 隨著心臟病學的不斷發展, 國際上已開發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早期康復程 序[4, 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按次數服藥占比為90%, 按時服藥占比為90%、堅持康復運動訓練占比為80%、合理飲食占比為76%, 對照組按次數服藥占比為74%、按時服藥占比為70%、堅持康復運動訓練占比為56%、合理飲食占比為46%;研究組治療依從性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時, 兩組心功能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3個月后, 研究組心功能情況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心臟康復療法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改善患者恢復期心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興萍, 郭俊艷, 秦雪露, 等. PICCO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3): 698-700.
[2] 朱秀麗, 朱昱思, 舒曉丹, 等.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康復治療中心電圖的作用評估.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3, 35(12):1196-1209.
[3] 孫王樂賢, 趙潔, 劉會玲, 等. 急性前壁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表現及心肌酶峰與近期左心功能的相關性. 中華醫學雜志, 2014, 94(3):187-190.
[4] 趙力立, 曹明英, 姚朱華, 等. 協同護理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狀態的影響.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16): 1463-1465.
[5] 許斌, 宋玲, 馬薇, 等. 逐級半臥位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功能及不適癥狀的影響. 中國醫藥, 2014, 9(5):752-754.
[收稿日期: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