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赟 起建凌 普雁翔



摘要:農業產業鏈的構建與整合有助于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提升農產品價值鏈。立足于中國農業及農業產業鏈的發展現狀,對中國農業產業鏈進行深入探究分析發現,中國農業產業鏈存在產業鏈斷裂、組織化程度偏弱、利益協調機制不健、社會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為此提出了尋找農業產業鏈新支點,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升級農業產業鏈;完善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重構農業產業鏈等對策建議,以期為中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問題;對策;中國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7?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6-014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6.032?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will help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enhance the value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found that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has problems such as industrial chain breaks, wea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unsatisfactory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low socialization level. To this e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to find a new fulcrum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exp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cultivate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buil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promot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upgrad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improv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nteres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China's agriculture
農業主要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及其服務業,涉及國民經濟部門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多個部門,產業鏈條長、覆蓋范圍廣[1]。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業產業整體經濟水平發展相對落后[2]。從價值鏈的角度來說,即涵蓋農業產業、工業產業和服務行業的農業產業鏈條上創造的附加價值水平比較低。中國農業產業整體產值小,增值效益低,這也解釋了中國長期存在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現象[3]。因此,從產業鏈的角度討論研究提高中國農產品附加價值、增加農業產業的保值效益和增值效益,對于改善工農業產品價格現狀,促進中國農業產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中國農業及農業產業鏈的發展現狀
1.1? 中國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農業經濟總體運行平穩,農林牧漁總產值不斷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109 331.72億元,比上年增加2 852.99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60 719.69億元、林業總產值4 991.55億元、牧業總產值30 283.04億元、漁業總產值12 316.87億元(圖1)。農業是中國的第一產業,自古以來就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之根本。“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的內外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背景下,部分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4]。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發展相對滯后,大豆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玉米增產超過了需求增長,部分農產品庫存過多,確保供給總量與結構平衡的難度加大[5]。在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農業產業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日益凸顯。勞動力、土地等生產成本持續攀升,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部分農產品進口逐年增多,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中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更加突出[6]。
1.2? 農業產業鏈研究及發展現狀
農業產業鏈的概念是基于產業鏈的定義上提出的[3]。國外相關研究人員對農業產業鏈的探索起步較早,關于農業產業鏈的涵義也給出了比較清晰的論述。如1963年Mighell等[7]提出了農業“縱向協調”的產業發展路徑,認為農業產業鏈是指關于農產品的一系列經濟行為,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等,如圖2所示。
在中國,農業產業鏈的概念最初是由傅國華[8]提出,王凱等[9]進一步細化,不同學者根據不同研究內容得出了不同觀點[10-13]。總的來說,農業產業鏈是指農產品從播種、生長、加工、生產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聯(圖3),而關聯順序則包含了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農業經濟部門,具體表現為由農副產品戰略規劃、創新技術研發、生產、初級加工、深加工、儲運、營銷和品牌7個增值環節構成的鏈條[14,15]。
目前,中國正處于現代化農業推動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業產業鏈鏈條長度較短、深度不足、厚度不夠。農業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聯系不夠緊密,即農作物播種階段,農民對于農資種源、農業機械設備的投入較少[16];農作物生長階段,農民缺乏相應的種植培育知識和科學的技術指導,對農作物的護理不夠專業;農產品銷售階段,產品大部分都還停留在出售缺乏深加工、附加價值偏低的初級農產品狀態。此外,農產品的儲存、運輸、銷售環節和農產品社會化服務水平發展也較為滯后。
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間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農產品的開發深度。目前,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已經由2010年的0.48∶1.00提高到2016年的2.20∶1.00[17,18];在2017年《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40∶1.00,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8%[19],但是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值相比,差距仍較大。
2? 中國農業產業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產業鏈存在斷裂現象
傳統的農業產業鏈是將與農產品相關的各個環節聯結在一起,各個環節之間相互依存,才能使農業產業鏈條發揮作用、實現價值,一個環節中的任何問題都會影響整個鏈條的有序運行。目前,中國農業產業鏈的結構簡單,中間缺乏必要的產業環節,組織結合不緊密,進而導致鏈條的供給和需求之間脫節,沒有形成穩定的上下游關系,農業產業鏈出現斷裂。另外,由于產業環節或部門的獨立,不能與其他環節產生協同效應,也限制了自身效能的發揮和價值的實現。由于當前中國農副產品流通交易成本高,大宗農產品大多以初加工為主,特別是蔬菜,加工大多僅停留于滿足冷貯和冷鏈物流運輸需要的階段;高端精深加工不足,特色農副產品缺乏,品牌農副產品更少。同時,中國農業產業鏈中同質化生產現象比較嚴重,缺少有明確產品定位的農業生產企業,進入市場的環節短而少,以至于農副產品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即使有些優質品牌,也很難長期堅持做到質量始終如一,缺乏品牌意識,品牌管理水平低。此外,農業產業開發的深度不足,與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總體來講,中國農業產業鏈不長,農產品加工附加值低,在推進產業鏈、價值鏈方面有待加強。
2.2? 組織化程度偏弱
中國農業產業鏈組織化程度偏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中國的基本經營制度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也因此決定了家庭生產經營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家庭生產的獨立性和分散性導致中國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沒有系統、全面的計劃和對市場合理的預測。
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民組織化是指經營規模小、經營范圍分散、經濟實力弱、科技水平低的傳統職業農民,按照一定的原則和一定的方式,轉變為有組織性地進入市場與社會的現代農民的過程。中國農民目前還停留在組織化轉變以前的狀態,小農意識丞待轉變。
三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化程度低。中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目前發展還不是很完善,第一,農村經濟組織依托產業趨勢明顯;第二,農村經濟組織覆蓋面較窄且功能單一,多數集中在生產階段,在加工、銷售等過程中極少;第三,社員處于游離狀態,有利則聚,無利則分,沒有形成真正的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同時,專業合作社機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實力不夠強,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產業鏈短,整體效益低。
2.3? 利益協調機制不健全
農業產業鏈是由多元經濟主體構成的,共同的經濟利益驅使農業經濟主體聯結在一起。在鏈條最底端的是農戶,由于農戶提供的是最簡單的初級農副產品,參與深加工的產品少,同時,農戶經營分散、規模化程度低、商品化水平低和組織化程度弱以及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的特點,導致龍頭企業掌握著農產品的實際定價權。農戶由于弱小和分散而處于農業產業鏈條中的劣勢地位,完全不具有和龍頭企業談判的能力,從而只能被動地接受不公平的利益分配,也很難分享到產業鏈升級帶來的增值收益。
2.4? 社會化水平較低
目前,中國的農業產業集約化程度低,農產品多處于檔次較低、品質較差、效益不高的階段。原材料性的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的農副產品少;一般性農產品多,名、特、優、新產品少;科技含量低的產品多,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少。其次,中國的農業產業發展層次不高,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儲藏等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標準以及產品追溯體系還不夠完善;企業樹立知名品牌的能力弱,自有品牌產品少,且知名度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少,農業產業鏈前后延伸不足,產業整體水平低;專業市場建設滯后,尚未構建起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發展體系。在此狀況下,農業生產中的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又偏低,還沒有形成較為成熟和完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3? 延伸和拓展業產業鏈的對策建議
3.1? 尋找農業產業鏈新支點,拓展農業產業鏈
1)強化生產,推進農產品升級,提升產業鏈。根據市場數據顯示,農產品的深加工程度越高,其附加價值也就越高。強化農業產業的生產環節,升級農產品品質,優化產業結構。一是要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增加農業產業鏈輔助鏈條和可拓展鏈條上各環節創造的附加價值,拓展農業產業鏈的寬度;二是要轉變農業產業增長模式,加大初級農產品的綜合利用程度和精深加工力度,有效增加農產品的技術含量進而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在此過程中,要運用先進的工業理念經營農業生產,并借助農業合作組織實現農業產業專業化、組織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2)構建農業產業鏈品牌戰略體系。在品牌建設方面,應大力鼓勵現有的名牌農業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并加大對名牌農產品和農業企業的質量把控和資金支持,增強消費者對名牌農產品的信心。另外相關部門要做好名牌的評定工作,以質量保名牌,使其在農業產業中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同時,要根據消費者的具體需求,針對不同目標群體,細分目標市場,鎖定銷售目標和潛在顧客群,試行農產品差異化市場定位,在生產工藝、過程、加工、外形和包裝設計等方面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還可以運用網絡等新媒體進行宣傳,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2?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農業產業鏈
要不斷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門檻。要按照不同區域內農業主導產業的需要,分層次、分渠道、分形式興辦龍頭企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高級知識分子從城市走向農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創辦農產品加工、專業運輸、銷售企業等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堅持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同時,在農業示范區和產業園區中引進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種植和養殖能手,探索農業產業中的新型經營主體。此外,各級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實施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導組織模式的發展營銷策略,建立健全法律支持體系,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確保合作社的運行效率和增值效益。
3.3? 推動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升級農業產業鏈
人們的消費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對農產品的需求從簡單初級農產品的剛性需求向經過精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的綠色農產品及其一系列衍生品的高端需求轉變。人們的消費需求在不斷升級,當前的消費需求得到滿足后,又會產生新的需求,“需求產生-需求滿足-新的需求產生-新的需求滿足”,如此循環往復推動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和拓展。但農業產業鏈上高附加值環節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雙重因素的影響。
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的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實現高技術和高端市場相結合的高附加值農業產業。從圖4可以看出,其產業鏈的高端化延伸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使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從而創造出新型的農業產業鏈縱向高端化拓展;二是發掘高端農產品消費市場促使農業產業鏈橫向高端化延伸。兩條路徑分別通過農產品價值創造和農產品價值實現來拓展和延伸農業產業鏈。
3.4? 完善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重構農業產業鏈
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鏈上各經濟主體的民主決策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監督機制等運行機制。上級政府部門、行業管理部門需要引導農民、農業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經濟主體圍繞特定農產品建立農業產業鏈組織,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此外,進行農村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構建農業產業鏈,發揮市場在農業產業鏈組織運轉中的積極作用,充分提高組織效率和決策效果,也為政府支持農業發展找到具體的組織載體。
參考文獻:
[1] 戴孝悌.中國農業產業價值鏈現狀、問題與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6(1):6-8.
[2] 劉? 靜.主要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集群的經驗與啟示[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5(3):107-109.
[3] 崔春曉,鄒松岐,張志新.農業產業鏈國內外研究綜述[J].世界農業,2013(1):105-108.
[4] 張雯麗,沈貴銀,曹? 慧,等.“十三五”時期我國重要農產品消費趨勢、影響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16(3):11-17.
[5] 佚? 名.國務院:全國農業現代化“十三五”規劃[J].中國農藥,2016(10):23-24.
[6] 黃季焜,馬恒運.中國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與主要國際競爭者的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0(5):17-21.
[7] MIGHELL R L,LAWRENCE A J.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agriculture[R].Washington:U.S Dept of Agri,1963.
[8] 傅國華.運轉農產品產業鏈提高農業系統效益[J].中國熱帶農業,1996(11):24-25.
[9] 王? 凱,韓紀琴.農業產業鏈管理初探[J].中國農村經濟,2002(5):9-12.
[10] 詹? 瑜,崔? 嵬.農業產業鏈理論與實證研究綜述[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5):214-218.
[11] 趙緒福,王雅鵬.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效應與拓展優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2004,24(4):107-109.
[12] 王桂霞,吳文欣.吉林省肉牛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6,28(3):351-354.
[13] 張利庠,張喜才.現代農業產業鏈治理:主體與功能[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0(1):81-86.
[14] 桂壽平,張? 霞.農業產業鏈和U型價值鏈協同管理探討[J].改革與戰略,2006(10):78-80.
[15] 曹? 景,魯德銀.農業產業化對農產品價值鏈的影響研究[J].農業經濟,2014(11):88-90.
[16] 薛風雷.對于優化農業產業鏈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 21(2):37-39.
[17] 肖小虹.我國農業產業鏈的現狀分析[J].新西部,2012(S2):92-93.
[18] 晨? 曦.農業部印發《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J].吉林農業,2016(22):19.
[19]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報,2017,3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