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杰 盧艷東

【摘要】 目的 分析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 15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患者, 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5例。對照組患者行前外側入路手術治療, 觀察組采取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優良率及治療前后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優良率為96.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前HSS評分為(60.21±6.77)分, 術后HSS評分為(81.52±4.43)分;觀察組患者術前HSS評分為(59.95±6.82)分, 術后HSS評分為(88.53±3.76)分;觀察組術后HSS評分明顯優于本組術前及對照組術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患者治療中, 相較于前外側入路手術, 后外側入路手術臨床效果更好, 能對患者關節功能進行有效改善,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 股骨干骨折;膝關節損傷;手術治療;臨床效果
股骨干骨折是骨科中較為常見的下肢骨折, 股骨髁上骨折、髁間骨折及單髁骨折均屬于股骨干骨折, 特別是股骨髁上處于松質骨和皮質骨移行部位, 容易出現骨折情況[1]。股骨干骨折患者因外力所致, 骨折后患者骨折處出現重疊、錯位, 且多伴隨著關節損傷情況[2], 臨床治療難度較大。本研究通過對本院收治的15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患者分別采取不同手術治療方法, 發現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臨床效果理想,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患者, 所有患者經X線片及CT檢查均確診為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 排除心臟病、肝腎功能障礙、呼吸系統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5例。對照組男47例, 女28例;年齡19~74歲, 平均年齡(46.5±9.4)歲;其中23例 為交通事故致傷, 25例為跌倒致傷, 16例為高空墜落致傷, 11例為外力擊打致傷。觀察組男45例, 女30例;年齡18~71歲, 平均年齡(44.5±9.1)歲;其中21例為交通事故致傷, 24例為跌倒致傷, 17例為高空墜落致傷, 13例為外力擊打致傷。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保持仰臥位姿勢, 采取硬膜外麻醉。對照組患者行前外側入路手術治療, 從骨折處外前側入路, 在大腿外前側處做切口, 將皮下和深筋膜切開, 對股中間肌進行剝離, 在手術視野下充分暴露股骨, 剝離過程中需注意對患者采取止血措施。觀察組采取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 從患者后外側入路, 在患者大腿后外側做切口, 縱行切開患者髂脛束和闊筋膜, 沿髂脛束后方股二頭肌腱前側至股骨側面進行分離, 在手術視野下充分暴露股骨, 剝離過程中需注意對患者采取止血措施。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取Merchant 評分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判斷并作比較, 優: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術后屈膝角度>130°;良:患者膝關節功能明顯改善, 術后屈膝角度在90~130°;差:患者膝關節功能無改善, 術后屈膝角度<90°[3]。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采取HSS評分標準對患者膝關節進行評分, 總分為100分, 其中30分為疼痛, 22分為功能, 18分為活動度, 10分為肌力, 10分為屈膝畸形, 10分為穩定性, 結合患者術前術后實際情況進行加分或減分, 分數越高則越優。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優良率為96.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HSS評分對比 對照組患者術前HSS 評分為(60.21±6.77)分, 術后HSS評分為(81.52±4.43)分;觀察組患者術前HSS評分為(59.95±6.82)分, 術后HSS評分為(88.53±3.76)分;觀察組術后HSS評分明顯優于本組術前及對照組術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人們生活環境出現巨大改變, 高空墜落、交通事故等因素導致股骨干骨折不斷上升, 且其中>60%的患者表現為粉粹性骨折[4], 伴隨膝關節損傷, 造成膝關節活動功能障礙。總結骨折發生機制, 患者多因骨折處外界應力超過承受范圍而致, 如股骨干骨折多因患者外展位膝關節處至股骨干軸方向外界應力過大, 導致同側股骨干或股骨頸出現骨折情況, 股骨干骨折類型較多, 其中同側髕骨骨折是最為常見的股骨干骨折, 其發生率達到25%以上[5]。當患者股骨內收時出現外力損傷, 易出現髖關節后脫位情況。而當患者股骨外展時受到外力損傷, 則會引起股骨頸骨折。受髖臼限制, 一般情況下, 股骨表現穩定, 而一旦受到外力作用, 股骨至股骨頸均會受到損傷, 最終引起股骨頸骨折。由于股骨頸骨折屬于無移位骨折, 患者骨折后骨折處出現重疊、錯位, 受骨折疼痛影響, 許多患者將注意力放在髖關節或有明顯癥狀部位, 在就診時容易出現誤診或漏診, 據相關資料統計[6-11], 股骨頸骨折臨床漏診、誤診率達15%~30%, 因此, 在患者治療前, 臨床醫生應采取X線片對患者全身進行檢查, 檢查時, 需將髖關節旋轉向內約15°, 以免顯示受到股骨頸影響。目前, 在股骨頸骨折臨床治療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2種方式, 但保守治療患者易出現并發癥, 因此, 臨床多選擇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而手術治療入路又分為前外側入路和后外側入路, 入路位置不同對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影響也不同。因此, 手術治療入路選擇尤為重要。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150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患者采取不同入路手術治療發現, 采取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患者的優良率96.00%明顯高于前外側入路手術治療的76.00%, 且觀察組術后HSS評分明顯優于本組術前及對照組術后,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治療, 臨床醫生因在術前采取X線片對患者進行檢查后, 對患者骨折類型進行判斷, 盡量選擇后外側入路手術進行治療, 以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 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鄧建國, 朱學嘉. 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的臨床分析. 中國傷殘醫學, 2017, 25(4):1-3.
[2] 盧敏, 陳建文. 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患者的手術入路及療效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21):4096-4097.
[3] 王戰朝, 薛素敏, 李金明, 等.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側膝關節損傷診治體會. 中醫正骨, 2017, 13(4):37-38.
[4] 班日輝. 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的臨床治療效果及預后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8, 22(29):4124-4125.
[5] 邊勁松, 范陸軍, 馮會英, 等.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側膝關節損傷MRI檢查. 中國醫藥指南, 2010, 8(30):39-40.
[6] 孫金堂, 王振東, 楊慶華, 等.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側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七例診治體會.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6, 5(15):4582-4583.
[7] 洪敬軼. 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8):451.
[8] 孫計云, 孫燕, 廖懷章. 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臨床研究. 延邊醫學, 2015(4):50-52.
[9] 葛茂鎖. 對于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的臨床研究. 中國農村衛生, 2014(11):40.
[10] 郭宗信. 同側股骨干合并股骨頸骨折6例臨床分析. 現代醫學, 2006, 34(5):350-351.
[11] 劉永峰. 股骨干骨折合并膝關節損傷臨床研究. 河北醫科大學, 2011.
[收稿日期: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