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恩鋒 謝志遠 許祥明 何定鋒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常見多發性疾病,患者多表現為腰腿疼痛,甚至肢體麻木無力,活動障礙,其病情因發病時間、病情輕重各不相同,治療方案也多種多樣,臨床常應用針灸、牽引、大推拿等治療,但臨床療效并不確定。近年來,筆者采用經椎間孔神經根阻滯下大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滿意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 年12 月—2018 年7 月浙江省玉環市中醫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臨床中依據病史、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CT 和MRI 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所有患者均未曾進行開放性腰椎手術治療,且合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椎間盤突出者未納入。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設備及材料選擇 椎間盤穿刺針1 套:18G 外套管、20G 擴張針、22G 穿刺針、20G 鈍頭穿刺針。阻滯液配制:利多卡因5mL、復方倍他米松針5mg、0.9%生理鹽水10mL、維生素B12 針1mL、甲鈷胺針500ug。造影劑:碘佛醇注射液2mL。設備:使用移動式C 形臂X 射線機為北京通用電氣華倫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生產,機型為Brivo OEC 865-X 線成像系統。
2.1 治療方法 觀察組均采用經椎間孔神經根阻滯下大推拿治療,對照組單純應用大推拿治療。(1)神經根阻滯:患者取側臥位,患側朝上,在C 臂機透視下定位病變節段,確定相應椎間隙,確定穿刺針進針點,一般為脊柱后正中線旁開8~12cm 向上1~2cm處,局部皮膚浸潤麻醉后,在C 臂機透視引導下,用18G 外套管及20G 鈍頭穿刺針緩慢進針,將針尖抵達小關節突位置,并隨時跟患者交流互動,觀察是否出現神經刺激癥狀而調整進針方向[1]。穿刺針經椎間孔到達神經根出口或突出的椎間盤處,回抽無血液及腦脊液,用碘佛醇注射液2mL,行神經根造影以確定目標神經根,再次回抽無血液及腦脊液,先注入少量阻滯液,如有胸悶、頭暈、惡心、心慌、汗出等癥狀時,應立即暫停注射,等不適反應消失后再緩慢向目標神經根注入剩余阻滯液。注射后患者取患仰臥位休息10min,再配合大推拿治療。(2)大推拿治療:①牽引法[2]:患者仰臥于牽引床上,予以放松,行胸部、骨盆牽引,時間5~10min。②被動直腿抬高法:患者取仰臥位,術者一手把持患肢小腿部,另一手手掌置于患側膝部,且使足背伸,逐步增大抬高度數,動作重復3 次以上。③牽抖法:讓患者趴在床上,手抓住床頭,醫生站在患者雙腳邊,用力抓住患者的小腿并抖腰。④斜扳法:讓患者側躺在床上,醫生站在患者腰邊,用左手壓住患者肩部向前推,右手抱住患者髖部大腿牽引后伸,使腰部扭轉。術者換另一側再行此法。⑤滾搖伸腿法:患者躺在床上,先將腰部旋轉滾動,醫生再站在患者右腿側,用右手抓住小腿,左手用力按壓膝關節,牽引后伸使右腿迅速伸直。術者換另一側再行此法。治療時必須保證患者放松身心,增加信任感,以免緊張影響手法操作。以上大推拿手法一定要辨證選用,必須按患者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病期節段、病變部位進行選用,施行手法過程要密切觀察患者的耐受能力及患者的感受反應,手法要做到輕巧靈活,切不可暴力進行,隨時調整手法強度。大推拿完畢后,用推車送回病床休息,臥床2 周左右,結合抗炎、消腫、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
2.2 療效標準[1]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疼痛程度評分比較,治療前、治療后1 天、1 周、1 個月、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及末次隨訪18 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評估術后腰腿痛緩解情況,0 分:無痛,1~3 分:輕度疼痛,4~6 分:中度疼痛,7~10 分:重度疼痛。末次隨訪采用改良Macnab 標準[4]進行臨床療效評定,優: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原來的工作和生活;良:有輕微癥狀,活動輕度受限,對工作生活無影響;可:癥狀減輕,活動受限,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療前后無差別,甚至加重。
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組間、組內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組30 例,男18 例,女12 例,年齡26~73 歲,平均43.6歲,平均病程(11.42±2.28)個月;突出節段:L3/4 節段5 例,L4/5 節段20 例,L5/S1 節段5 例。對照組30 例,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5~72 歲,平均45.5 歲,平均病程(11.22±2.18)個月,突出節段:L3/4 節段3 例,L4/5 節段17 例,L5/S1 節段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2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比較 本研究60 例均得到隨訪,觀察組較對照組治療后各期腰腿痛VAS 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1。末次隨訪臨床療效評價,觀察組,優15 例,良12 例,可2 例,差1 例,優良率90.00%;對照組,優11 例,良9 例,可7例,差3 例,優良率66.67%;觀察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愈病例均無復發,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局部感染、硬膜外血腫、腦脊液漏、神經根及脊髓損傷、股骨頭壞死等其它嚴重臨床并發癥。

表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分,x±s)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表現為腰痛、腿痛,及相應神經支配區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及日常生活。有學者認為,通過手術可以直接解除神經受壓,其它如針灸、推拿、藥物等治療都是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癥物資代謝,改善神經功能而達到治療作用[5]。
移動式C 形臂X 線機透視定位下經椎間孔神經根阻滯療法,技術靈活、輕巧、圖像清晰、可保存等特點。C 臂機對腰椎椎間隙定位準確,減少盲目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降低穿刺并發癥的發生[5-6]。在C 臂機引導下進行經椎間孔神經根封閉操作簡單,容易掌握,且是在椎間孔安全三角區域內進針,降低操作風險,局部靶向用藥,可以更直接有效地消除神經水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功能,達到有效治療。
大推拿手法可以解除肌肉痙攣,消瘀退腫,糾正小關節紊亂,松解神經根粘連,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介質的吸收。尤其側扳法可以使關節分離,從而促進關節復位,擴大神經根管,被動加強直腿抬高,增加受壓神經根的相對位移,松解神經根粘連,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減輕水腫的治療目的。但單純大推拿患者疼痛比較明顯,不容易耐受,容易出現肌肉痙攣,手法實施困難,影響療效。而推拿在麻醉下進行,療效滿意,方法安全,簡單易行,能充分發揮中醫手法的作用。
經椎間孔神經根阻滯療法結合大推拿治療,能夠取長補短,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整個治療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本療法對于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效果最佳,適用于側旁型突出。而中央型突出及多節段突出療效不顯著。(2)以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發作為佳,選擇病例要病癥結合,要典型,且診斷應十分明確。(3)對于高齡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明顯骨質疏松的患者慎用;對骨性腰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明顯鈣化等也要慎用,對有腰椎滑脫的患者禁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