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波 媒介素養教育專家
最近一篇名為《如果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將終生受益》的文章在朋友圈中轉得非常火。文章從9個方面分析了看電視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然而,對如今生活在信息化社會的孩子們來說,這些觀點真的適用嗎?

●占據了玩耍時間,而玩耍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
●阻礙了語言發展。看電視是單向的,而語言學習需要通過雙向交流來實現。
●抑制了想象力的發展。電視是具象的,將孩子處于被動接受灌輸的位置。
●限制了感覺體驗能力,而感覺體驗豐富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看電視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今后的學習變得更加困難。
●看電視多導致活動減少,使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降低。
●看電視多的孩子習慣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懶于思考和探索。
●看電視多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差,因為缺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體驗。
●看電視會上癮,看電視多的孩子會受到電視中購物消費的影響,養成不良消費習慣。
圍繞上述看電視的9宗“罪”,我就電視及各種電子屏幕對孩子的成長有何影響進行了思考。
如果說以前的電視,是一種簡單的單向灌輸,孩子被動接受,那現在的電視已經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現在孩子的選擇是非常多元的,N多的電視臺,N多的電視節目,加上各種“機頂盒”的協助,孩子已經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選擇,或者家長訂制的內容套餐,去觀看內容。在孩子們看來,電視等各種電子屏幕已經成為接觸喜歡的信息的渠道而變得不可或缺,家長阻止孩子看的也不再是電視這單一的媒介,而是孩子喜歡的、希望了解的各種內容渠道。
我們來想象這樣一個社交場景:課間的時候,孩子們正在歡快地聊天,他們說的話題,也許是最新一集動畫片中主角是如何用新的“絕招”去打敗壞人……社交的本質是人和人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過程。孩子的社交活動有一個重要話題,那就是各自喜歡的卡通動漫及有趣的新鮮見聞。如果一個孩子完全不看電視、不接觸屏幕,不難想象,他與身邊的小朋友們的共同話題會少了很多。
相信大家不難想象“高考后,大學初”這一個時間段里孩子的各種行為:不學習,玩游戲……個中原因可能就在于,當一個人在某方面長期壓抑,一旦釋放,產生的能量會大到難以想象。
同理,如果孩子從小不接觸各種媒介,等到他們有朝一日忽然接觸到的時候,那種如沐春風、如饑似渴的感覺,會讓孩子迅速沉溺其中。反倒是那些從小就對各種媒介、屏幕見怪不怪的孩子,能夠在家長有序的教導下學會自控和辨別,而不容易染上各種電視癮、游戲癮、網癮。
“如果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將終生受益”的理論發起者是英國的教育專家馬丁·洛森。對于他所提倡的12歲前讓孩子完全隔絕電視,去進行各種親子游戲或戶外活動,我的建議是,媒介與戶外同行,屏幕與書籍攜手。既要接觸好的媒介內容,也要和父母朋友進行面對面的溝通。
●幫助孩子挑選好的內容。媒介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工具,核心應該是媒介里面的內容,如果讓孩子自己隨意點擊,最后看到的可能是蒼老師或者暴力熊。
●與孩子共同使用各種媒介。在陪伴的過程中,告訴孩子媒介里的黑白是非。
●陪孩子走到戶外。媒介只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如果你不想孩子成為新一代“宅男宅女”,就陪著他離開那張電腦桌吧。
●家長以身作則。這是個老掉牙的建議,但卻十分經典,孩子的行為很多都是家長本身的影子。你很難要求一個天天在家看手機玩電腦的父母,能有一個善于交際,不會沉迷網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