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峻

緩解城市交通“兩難”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行路難、停車難”涉及城市交通規劃、交通設施、交通管理,涉及人與車、人與路、車與路等復雜關系,因此,緩解城市交通“兩難”既要制定長遠的城市交通規劃,也要推出緩解城市交通“兩難”的當下之法。
城市交通“行路難、停車難”,即交通“兩難”問題,已成為眾多城市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城市病”,甚至可能是一個“絕癥”。現在幾乎還找不到一招致勝,或者幾招致勝的破解之策。
在目前機動車總量無法進行有效控制的情況下,要緩解城市交通“兩難”問題,就必須把城市交通作為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實施城市交通的綜合治理。緩解城市交通“兩難”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行路難、停車難”涉及城市交通規劃、交通設施、交通管理,涉及人與車、人與路、車與路等復雜關系,因此,緩解城市交通“兩難”既要制定長遠的城市交通規劃,也要推出緩解城市交通“兩難”的當下之法;既要在交通規劃、設施建設和人的素質上有治本之策,也要在交通疏導、交通管理上有治標之舉。
科學的城市規劃是根本
要緩解城市交通“兩難”,就必須確立規劃、建設、管理、人的素質“四管齊下”的理念。
完善城市規劃、拓展城市空間、更新城市形態,是緩解城市“行路難,停車難”的根本。過去中國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大多是單中心結構,建設模式類似于“攤大餅”。這種城市結構和建設模式,不僅無法疏散市中心人口和建筑,反而造成市中心人口和建筑密度越來越高,進而導致了交通“兩難”問題。只有堅持“保老城、建新城”,變單中心結構為組團式、網絡化的多中心結構,變“攤大餅”為“蒸小籠”,推進“兩疏散、三集中”,即疏散主城區建筑和人口,推進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高校向高教園區集中、建設向城市新區集中;只有從目前的職住分離的功能區布局,向“職住平衡、產城融合”的新城區發展,從功能單一的產業園區、高教園區,向生活、生產、生態高度融合的新城區發展,讓城市居民就近就業、就近上學、就近就醫、就近居住、就近生活,才能從規劃層面上徹底改變目前城市交通擺鐘式的潮汐現象,降低老百姓的出行成本,才有可能根治城市交通“兩難”問題。
因此,杭州在新世紀以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構劃了“一主三副、雙心雙軸、六大組團、六條生態帶”“東動西靜南新北秀中興”的杭州城市新格局。通過加快“兩繞三縱五橫”城市快速路網、地鐵交通網絡和城市快速公交系統的建設,打通主城與副城的聯接,增強了“三大副城”和“六大組團”區位優勢。同時,按照“職住平衡、產城融合”規劃的理念,積極倡導就近就業、就近上學、就近就醫、就近生活,注重工作與生活的有機統一,產業園區與居住區的有機統一,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城市按功能區布局規劃觀念,打造了一批相對獨立的宜居、宜業、宜商、宜學的魅力新城。包括錢江新城、濱江新城、之江新城、城東新城、大江東新城等十多座沿江新城,均按照生活、生產、生態高度融合的理念,配置醫院、學校、圖書館、住宅小區、大型商場和綠地公園,新城既是杭州的產業基地,又是市民的生活家園。杭州的新城建設已經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城市文明發展之路,尤其是原有開發區已經成功地實現了從“建區”向“造城”的戰略性轉變。
例如,杭州濱江區與杭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原本是兩個“區”。高新區始建于1990年,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位于錢塘江北老城區原文教區一帶,面積11.44平方公里,是杭州高新區建設發展的發源地,也是高新技術的創新源和中小科技型企業的大孵化器;濱江區于1996年12月由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位于錢塘江南岸,面積73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現有28個社區、15個行政村,人口31.9萬。2002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高新區、濱江區兩區管理體制調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既按開發區模式運作,又行使地方黨委、政府職能,這不僅使高新技術產業有了新的發展空間,而且也使城市“沿江開發、跨江發展”戰略有了新的重要平臺。由于實現了“職住平衡、產城融合”,73平方公里城區面積,雖然已經容納了30多萬人口,但新城內部交通十分暢通,看不到江北老城的擁堵狀況。
城市交通的建設與管理
如果城市交通規劃是破解城市交通“兩難”的治本之策,那么城市交通建設就是緩解城市交通“兩難”治理之基。加快交通基礎建設,一方面要堅持地面交通與地下交通建設并重、市區交通與市外交通并重的理念。在市內,應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建設,構建集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出租車輛、免費單車、水上巴士組成的“五位一體”公共交通體系,全面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在市外,應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構建集城市道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現代空港為標志的“五位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立體式交通體系。另一方面,應堅持道路設施與停車設施建設并舉、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并舉理念。推進停車產業化,通過建設一批停車場和換乘中心,使車輛進得來、停得進、出得去。
比如“兩繞三縱五橫”快速路網建設。杭州城市l陜速路網總體規劃布局,是“兩繞三縱五橫”,規劃總長645公里,其中杭州境內規劃總長464公里。“兩繞”,是指杭州第一繞城高速公路和第二繞城高速公路。第一繞城高速公路長123公里,2003年全線建成投入使用。第二繞城高速公路規劃線路,除穿越杭州余杭、蕭山、富陽三區縣(市)外,還穿越了周邊城市德清、諸暨、紹興、海寧、桐鄉等6個杭州都市圈的縣(市),總長297公里。“三縱五橫”,即縱貫市區南北的三條快速道路和橫穿市區東西的五條快速道路,總長225公里。
實施科學合理交通管理舉措,是緩解城市交通“兩難”問題的關鍵之舉。交通“兩難”問題既有“堵”的問題,也有“亂”的問題。某種意義上講,“亂”比“堵”更可怕。必須堅持治“堵”與治“亂”相結合,堅持治“亂”先行。治不住“亂”,解決“堵”的問題就無從談起。加強城市交通管理,一是應建立統一高效的交通行政管理體制,構建“主管部門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市區兩級分級管理”的工作機制,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高效能交通管理格局;二是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城市交通管理,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力、市民主體力、市場配置力作用,群策群力,為緩解城市交通“兩難”出謀劃策、貢獻力量。三是要在注重依法管理、從嚴管理、長效管理的同時,注重科學管理,通過精細化管理、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社會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才能有效緩解道路交通擁堵問題。
增強公交運行能力,改善公交服務質量,發展大容量軌道交通,提高公交車輛出行分擔率,減少私人小汽車出行率,才能讓公交車快起來、準起來、優起來,才能有效緩解“行路停車難”問題,為市民出行提供以“方便周到、快速準時、經濟舒適、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為特征的“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城市交通服務。
人是城市交通行為的主體,交通資源的矛盾集中體現在路與人、車與人的矛盾,實質上是行人與司機矛盾、是人與人之間矛盾。城市交通亂、交通堵,直接與人的素質相關。要緩解城市“交通兩難”,既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城市交通為人民、城市交通靠人民、城市交通成果讓人民共享、城市交通成效由人民檢驗的理念;也要提高人的素質,人的交通意識和文明素質不提高,交通“兩難”問題就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車輛是一座城市流動的“窗口”,從中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無論是行車人對行人的禮讓,還是行人對行車人的尊重,都體現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素養。因此,必須提高人們的公德意識、綠色出行意識、安全交通意識,引導交通參與者養成“文明行車、文明停車、文明出行”的良好習慣。
舉個例子,2009年5月,杭州公交集團提出了“人行橫道線前減速、禮讓行人”的要求。目前,杭州公交車禮讓行人,已由過去的“被動執行”轉化為現在的“主動落實”,由于曾經作為“霸王車”的公交車的率先垂范,帶動了杭州其他社會車輛的禮讓新風。現在每一個斑馬線上,不僅僅是公交車和出租車,杭州越來越多的公務用車司機和私家車主也加入到禮讓的行列。目前,公交車禮讓行人,已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線。
“公交優先”戰略
緩解城市交通“兩難”問題,還要實施“公交優先”戰略,應構筑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現代空港為標志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全面建設以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出租車輛、免費單車、水上巴士組成的公共交通體系,引導市民選擇公共交通作為主要出行方式,增強公交運行能力,改善公交服務質量,發展大容量軌道交通,提高公交車輛出行分擔率,減少私人小汽車出行率,才能讓公交車快起來、準起來、優起來,才能有效緩解“行路停車難”問題,為市民出行提供以“方便周到、快速準時、經濟舒適、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為特征的“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城市交通服務。
就杭州而言,一是建立“五位一體”公交營運結構,加快建設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公共汽(電)車為主體,出租汽車、水上巴士(的士)、免費單車(公共自行車)為補充的“五位一體”城市大公共交通營運結構,打造立體化、多層次、便捷換乘的“公交優先”城市。二是形成市域一體化大公交線路網絡,以公交同城化、一體化為目標,推進公交一體化,形成市域一體化并輻射杭州都市經濟圈的大公交網絡體系。三是建設適度超前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堅持城市“有機更新”理念,加快推進城市路網、港口航道、公交場站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四是建構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統,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加快推進公共交通管理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精細化和智能化建設,不斷提高公共交通系統安全、有序、順暢運行水平。五是構建品質至上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公共交通行業體制機制創新,增強公共交通吸引力,為市民群眾提供優質公共交通服務。六是完善優先發展的公共交通保障體系,堅持在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政策,財力、用地、技術等各方面充分體現公共交通的優先地位,促進城市公共交通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打造一個“方便周到、快速準時、經濟舒適、綠色環保、安全可靠”的城市出行環境,必須在城市三大交通體系建設上做文章、下功夫。這就是在城際交通上構建起現代綜合交通體系,讓遠道而來的中外游客和市民進得來、出得去;在市區交通上構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讓廣大市民通過公共交通能及時到達城市的每一個節點;在市民短途出行上,構建城市l慢行交通體系,讓市民能騎公共自行車出入5公里范圍內的生活圈、商業圈、工作圈。在城市居民中倡導“1公里左右步行、5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以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使低碳出行、綠色出行、健康出行和公交出行成為人們出行的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