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仁志
有清一代特別是清朝前中期,統治者對于懲治貪腐、肅清吏治相當重視。順治元年(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就明確要求:“官吏犯贓,審實立行處斬。”十二年,順治諭令刑部:“今后內外大小官員,凡受贓至十兩以上,除依律定罪外,不分枉法不枉法,俱籍沒家產入官。”雍正對官員貪腐更是深惡痛絕,認為“地方之害,莫大于貪官蠹役之朘削”。乾隆甚至將貪官與盜賊相比,認為貪的危害遠大于盜:“夫取非其有謂之盜,況取國家之所有乎?貪人之財猶謂之盜,而況其國家之財乎?”
為了懲治貪腐,推動官員廉政意識的養成,清政府在中央設立全國最高監察機關都察院,在地方設立十五道監察區,委派御史進行分區管理,還將一部分監察權授予總督、巡撫、知府等地方大員,以便他們實時監督下屬官吏。為建立長效監督機制,清政府每三年還對官員進行一次考績,對地方官員的行政能力和廉政狀況進行評估,發現貪腐行為即時進行嚴肅處理。《大清律》對貪污的處罰頗為嚴格。一般來說,貪污十兩便要杖七十、徒一年半,貪污二十兩便要杖一百、流二千里。
制度監督是剛性、外在的,道德教化是柔性、內在的,內外結合、軟硬兼施,對于官員廉政意識的養成方能產生更加積極的效果。
清代統治者十分重視道德教化對官員廉政意識養成的重要意義。早在順治九年(1652年),清廷便頒行《六諭臥碑文》,幾年后又沿明代之舊,推行鄉約制度,并定于每月朔望兩日向民眾講解六諭。康熙親政以后,為更好地推行道德教化,制定了《圣諭十六條》。雍正繼位后,親自撰寫《圣諭廣訓》。清政府還將這些圣諭規條納入各級科舉考試中,給那些即將步入仕途的學子們打一劑廉政預防針。
清代統治者推行道德教化的努力也得到地方甚至民間組織的積極響應。如徽州府休寧縣古林黃氏在其《祠規》中就規定:“圣諭十六條首著敦孝悌以重人倫,良有以也。”休寧縣茗州吳氏在《家規》中也規定:子孫有發達登仕籍者,須……效力朝廷,為良臣,為忠臣……有以貪墨聞者,于譜上削除其名。于成龍是清初有名的廉吏,康熙曾稱贊他說:“朕博采輿評,咸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之所以具有極強的廉政意識,與所受的家庭教育分不開。其父于時煌,居鄉時“力行孝義,有長者之稱”,從小便讓于成龍讀經誦典,傳授其齊家治國的道理,奠定了于成龍日后為官清廉的基礎。廉政意識也有賴于家中長輩的言傳身教,名相陳廷敬不僅自己謹奉為官之道,更在清廉的同時不忘教育后人。在其影響下,后人為官者不下數十人,未見一個貪贓者。
清朝前中期對制度的執行力度尚可,官場廉政風氣較盛,但到了中后期特別是后期,日趨腐化墮落,雖監督制度依舊,但監察官員執行起來陽奉陰違,貪污腐敗之風遂迅速蔓延開來,以至于成一發而不可收之勢,加速了清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