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6月13日,深圳某小區玻璃窗忽然墜落,砸傷一名正在街上行走的5歲男童。搶救三天后,孩子于16日上午5時許不幸離世。當地街道辦事處稱,孩子治療共花費約8.5萬元,經調解,由小區的物業、業主、租戶共同墊付,其中業主和租戶分攤1萬元和3萬元,物業則負擔其他大部分。
據《侵權責任法》第85條規定,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后,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據此推斷,此次事件中窗戶所在樓層相對比較容易判斷,得出“共同墊付”的調解結果也較為合理。事件發生后,涉事小區已第一時間組織人員,對小區開展逐戶檢查,重點排查住戶的窗戶、陽臺等易發生高空墜物的安全隱患。小區入口附近和樓頂天臺的護欄上都貼有“高空拋物,害人害己”的警示牌。
事件引發強烈關注,如何加強對高空拋物、墜物的管理和處罰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焦點話題。雖然這是一起意外事故,卻拉響了高層建筑安全的警報。隨著高密度城市化發展,高空墜物事件頻頻發生,由于現在的高層建筑動輒就是二三十層以上的高樓,有時從上面墜落一顆雞蛋就足以致命,這引發人們的擔心。
那么,應該如何面對此類問題,預防危險的發生?首先,物業公司作為第一責任人,對于預防高空拋物、墜物,要加大宣傳提示力度,在每個樓層都張貼警示海報,平時也要在業主QQ群和微信群發布相關提示。此外,物業公司平時必須進行不定期檢查,在有人入戶抄水表、維修的時候,也一定要提醒住戶。

其次,預防高空墜物、拋物,尤其應該加大對隨意丟東西的處罰力度,規范市民素質。香港法律對于高樓墜物有嚴格的處罰規定:如有人自建筑物掉下任何東西,以致對在公眾地方之內或附近的人造成危險或損傷者,則掉下該東西的人,即屬犯罪,可處罰款10000元及監禁6個月。不論東西的掉落是否所有者主觀故意,所有者都要承擔責任。若墜物涉及更嚴重犯罪,如投擲腐蝕性液體或誤殺,除受害者自行提起民事賠償訴訟以外,檢方還可引用刑法條例檢控。
香港房屋署則成立了“偵查高空擲物特別任務隊”,利用攝像機、望遠鏡及夜視望遠鏡,對高空拋物多發的建筑物不分晝夜監視,搜集證據,從而鎖定高空拋物者,對其進行重罰。
從根本上預防高空墜物,還要從建筑物設計、建造規范以及管理手段創新上入手。例如,日本就要求在設計時預留安全緩沖帶,高空墜物可能掉落的區域不允許有人員活動,或是在建筑物二層設置安全平臺。而杭州的一些小區還曾嘗試在半空中拉起尼龍網防止高空墜物造成的人員傷害。
防范高空拋物,開發商、設計師、建設工人、物業管理人員、業主都有一份責任。而此次深圳男童被砸身亡事件,又一次為我們拉響了安全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