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嬋

【摘要】高中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離不開課堂的訓練,動態導學式課堂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個新理念、新策略。課堂里以導學案為引導,能較為主動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動態課堂中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歷史學科素養的訓練。
【關鍵詞】歷史學科素養? 歷史導學案? 生成式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229-01
一、時空觀念的訓練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
這一素養的訓練集中體現在課堂自主學習的基礎知識梳理環節,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局部展示“時間軸”“空間地理位置”等信息,讓學生據此自主分析和完善時間軸,強化和聯系特定時空下的相關知識;與此同時,通過設置“名詞辨析”的環節,讓學生根據學案的引導自主完成模糊知識點的分辨與空間定位。具體設計如下圖:
二、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訓練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因此,學生對歷史學習問題的真正解決,不是簡單地接受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自己對相關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對有價值的史料進行分析,用實證的方式對問題的要點逐一探討,以可靠的史料作為證據來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在導學式課堂實踐里,以導學案為載體,設置基于不同層次史料的合作探究題,讓學生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進行歷史解釋,從而在訓練學科素養的同時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課堂里,首先讓學生根據情景材料分析“在平民和貴族的斗爭中,貴族為什么會對平民讓步?有什么表現?”;隨后根據補充史料深入探究“羅馬的平民組成和雅典公民是否相同?這種相異或者相同的影響如何?”,從而在史料分析和解釋中理解《十二銅表法》的背景。緊接著,讓學生結合導學案的材料分析題(鞏固運用“十二銅表法的特點”,理解“羅馬法的影響”),根據自己的小組任務完成相應的討論、展示和點評。尤其是展示與點評環節,學生在對史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對問題的要點進行探討,以史料作為證據來說明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僅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素養得到訓練,而且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理解和解題能力。
三、唯物史觀的訓練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在課堂實踐里,主要以思維拓展的方式提問“為什么在古羅馬形成這樣燦爛的法律文明?”隨后,引導學生按照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深化理解法律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商品經濟發達,所以法律制度就發達,所以古羅馬就有了那樣的法律文明。隨后進一步提出疑問:“古羅馬有商業,其他地方也有商業,如中國的宋代及其以后的社會有很發達的商業,為什么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就沒發展出羅馬法呢?那么羅馬法的產生、發展到底是怎么回事?”以達到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學生唯物史觀思維的訓練。
以上是筆者在導學式課堂里以《古代羅馬政制與法律》教學實踐為例,在著重解決課程難點問題的同時兼顧歷史學科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唯物史觀思維的訓練。學科素養的訓練和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日常課程的不斷訓練,才能逐漸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出由歷史學科單獨提供的且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清.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案例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