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燕
【摘? 要】小學教育是影響學生一生的基礎教育,而語文教育更是打開學生認識世界的大門的鑰匙。因此,如何根據學生本身特點,綜合教學條件的限制,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法,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即在新課程要求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改變如今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成為了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思考和面對的事情。本文針對注重地域特點、培養學生學習觀念以及注重生活實踐三個方面對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進行討論。
【關鍵詞】地域特點;主動學習;生活實踐
一、注重地域特點,提高課堂質量
多年來,城區小學語文教學通常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混為一談,城鄉教學通常都是老師按照課程要求滔滔不絕的講授,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要探索出適合城區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式,首先要明確的是,城區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是不同于農村教學模式的。從城鄉區別來看,城區學生與農村學生的興趣點是不同的,可接觸到的教學資源也是不同的。相對農村,城區多媒體技術發展更快。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發揮長處,利用這一點,將多媒體教學方式引入課堂,通過播放短片、遠程教育資源等方式,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小學生通常比較貪玩,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插播短片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比如,在講解低年級課文時,以《狐假虎威》為例,在簡單認識生字生詞之后,學生們注意力已經開始要游離之時,可以找一些相關的《狐假虎威》的動畫作品播放。這樣,學生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起來,繼續學習。當然,教師還應該及時控制住課堂的走向,不要讓學生討論起狐假虎威的故事之后收不回心。至于遠程教育資源,也可以融合到課堂教育中,如先讓學生觀看遠程教育中的老師是如何講解這篇文章的,此時如果學生提出問題了,再針對問題進行解釋和補充。
二、注重教學研究,培養學生學習觀念
要做到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能力,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學生是教學工作中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要想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和能力的增強,首先就要將課堂上的時間留給同學們,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參與感。科學研究表明,學習過程中,學生參與度越高,學習效率越高。具體可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和能力的發展的方法主要有倡導小組合作等。研究小組合作對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和能力的發展時,主要從語文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合作技巧的培訓,教師適時適當介入合作學習,語文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幾部分著手進行研究。學生在自我參與中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升華自己知識的過程。
仍然舉剛剛《狐假虎威》的例子,傳統意義上的講課,就是老師講,學生聽。這樣很可能導致的后果就是老師講完,學生還記得,但是過不久就會忘。如果在這個故事中,是在老師講解了基本生詞生字之后,學生們分組演繹出來的話,這個故事就將更加吸引學生,學生們對學習這篇文章也將充滿期待。而且在演繹的過程中,學生們也就可以更好的體會到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含義。在小組協作共同表演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了參與意識,對課文的印象也會十分深刻了。
三、注重生活實踐,提高教學有效性
注重生活實踐在城區小學語文教育中尤為重要。文學都是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如果語文脫離了實踐,那么語文學習將寸步難行。針對城區學生接觸到自然的機會較少,可以向同學們介紹一些與自然相關的知識,引導學生們將學到的東西與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結合起來。教師“在對學習方式進行理論思考以及引導學生掌握新學習方式時,應該看到不同學習方式之間的內在互補關系,了解不同的學習方式優缺點”。在學習過程中,不應該只有冷冰冰的文字的教學,更應該結合生活實踐,這樣,在講解到相關知識時,學生可以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這樣,學習效率將會更高。
以《春天來了》為例,自主學習形式下,學生們應自己分好工,分別對春天來了的現象進行描述。然而如果沒有與實踐相結合,在課堂展示的部分,學生知道的只有課本上寫的“花開了,草綠了”,而事實上,春天的特征遠不止于此。這時,就顯出了社會實踐與課堂學習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之前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帶學生出去踏青,引導學生看看公園的花花草草,潺潺春水,這些都能讓學生直觀的看到春天的影子。這樣,在課堂上展示的時候,學生們就可以有足夠多的所見所聞可以分享,對春天的認知也更加豐富多彩。
本文綜合介紹了新課改后,城區小學語文課堂教育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以根據地域特征確定的高效模式為主導,引導學生發展主體意識和能力,結合社會實踐,增強學生將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要使新型高效課堂徹底融合到實際教學工作中,除了需要高效課堂的形式之外,還需要雙方共同的參與和配合。當然,教師更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比對評估,因材施教,找出最適合的方法。研究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黃越歐.在語文合作學習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4
[2]劉全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