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躍 馮莉莉
摘要: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的提出,社會對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供給端的高職院校應從人才有效供給以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出發,優化專業設置,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優化師資水平,深化校企合作,充分發掘技能型人才培養路徑,為技能型人才有效供給提供積極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技能型人才;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5.038
1問題的提出
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經濟發展戰略,拉開了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的大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通過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滿足市場需求的靈活性,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僅只局限于經濟領域,在教育領域同樣適用。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就是對教育生產進行結構性調整,提高人才輸出質量,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當高職院校向市場輸送的人才在數量、結構、質量上與勞動力市場對人才需求的數量、結構、規格協調一致時,才能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吻合,達到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驅動下,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體,應順應改革發展趨勢,契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精神需求,探索技能型人才培育模式,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策略,從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和人才有效供給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量身打造的緊缺人才。
2供給側改革與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關系
2.1供給側改革促進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向社會輸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年來,國家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加快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在“互聯網+”、“中國智造2025”、弘揚“工匠精神”的新形勢新要求下,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之一。新常態下,助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必須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培育。目前,中國各行各業需要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工匠型”人才。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質量不僅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現實需求,更是時代的呼吁和渴求。因此,在供給側改革的助推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為了各大高職院校追求的重要目標。
2.2供給側改革推動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驅動下,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從以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到現在的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了實現從“Made in China”到“China Manufacturing”,促使產業轉型升級,拉動行業競爭實力,需要大批德技雙馨,與市場需求相吻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作為技術和技能支撐。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職教育的轉型發展,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需要不斷與時俱進,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加以調整,才能確保所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相吻合。因此,在供給側改革的視域下,高職院校應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高職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技能型人才供給的精確性。
2.3高職教育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互為需求、互為供給
目前,我國已邁入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階段,產業轉型升級使產業結構技術含量不斷提升,對人才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呼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經過精雕細琢,反復打磨出來的產品,能大大提高供給側的質量,更好的滿足廣大市場的需求,而高質量高水準的產品的打造則需要更多的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型”人才,從而使教育與市場實現共進互補。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兩者之間是互為需求、互為供給。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驅動下,需求端與供給端之間相互轉換,通過需求拉動供給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實現人才供需的動態平衡。
3供給側改革驅動下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策略探析
3.1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專業設置與市場緊密對接
在供給側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任務變得更加堅定和緊迫。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體高職院校理應擔當起時代的使命,應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機融合,將技能型人才打造成社會需求的工匠型人才。高職院校應以“工匠精神”培育為重要抓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強專業設置與市場的緊密對接,將學生培養成追求卓越的復合型人才。專業是學校教育連接市場的重要紐帶,也是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要以區域經濟為依托,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合理設置專業,使轉移和產業化緊密契合。在當供給側改革戰略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應該緊緊把握當前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改革創新專業設置,為企業行業輸送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2以實踐教學為基礎,鍛造職業院校準職業人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緊跟市場步調,通過對市場調研,把握市場動態,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市場輸送量身定制的高素質人才。鍛造技能型人才,具體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中,需要創新學校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尤其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跟學術型人才相比,更加注重是理論和實操能力的統一培養。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需要為學生創造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實踐活動過程中收獲扎扎實實的技能。在實習實訓中,教師要注重實踐知識的傳授,將相關知識和技能通過“做”的方式向學生示范。讓學生真正實現從做中學,通過切身的體驗,獲得和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為強化實踐性教學,高職院校應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式,完善校內外實訓條件,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更有效的途徑。
3.3以人才培養為引擎,打造雙師教師隊伍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高職院校“雙師型 ”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和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在推進校企合作和人才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不僅要能站得穩講臺,還要下得了車間,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職業院??梢酝ㄟ^“內培外引”的方式,拓寬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途徑。一方面可以通過引進優秀的“雙師型 ”教師擴充學校教師資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培養“雙師型 ”教師。如針對可塑性強的青年教師進行專門的技能培訓,將部分教師下放到企業進行技能鍛煉,或從企業中邀請成功的企業家對教師進行專門的指導。建設“雙師型 ”隊伍,需要職業院校立足實際,逐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向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轉變。
3.4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企業對市場需求更具靈敏性,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的協作培育出得人才與市場需求更加吻合。技能型人才培養以學校教育為主,但也需要企業加入,通過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學習和訓練的場地。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中,產教融合是當前高職院校運用最廣泛和最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之一,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的全面協作,實現資源共享,企業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提供實踐的場地,高職院校為企業行業輸送與市場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共贏。高職院校加強與企業合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通過以校企合作為依托,實現校企共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何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J].鎮江高專學報,2018,(1):29.
[2]董奇.“互聯網 + ”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6,( 1) :1.
[3]林惠玲,林子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供給側改革”[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6,(2):58-61.
[4]張偉萍.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 “雙師型 ”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57-58.
[5]秦素粉.利益博弈下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路徑選擇[J].重慶高教研究,2014,(02) :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