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偉+王曉欣+許新芳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是高職院校的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卻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現了一邊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一邊是高職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對此,筆者從人力資源需求的視覺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從學校和學生兩方面給出了改革策略:通過教育輔導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開展各類專業技能比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重視教師實戰經驗的提升,不斷健全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機制等。
關鍵詞:技能型人才;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0-129-2
0 ?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但是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中存在不少的問題,在教育模式上或者是本科教育減縮版,或者是中專教育的升級版,無法完成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目前國內民營企業在迅速崛起,國外的世界500強企業很多也已都在我國設立了分公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擴大。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卻難以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筆者從人力資源需求的視覺入手,結合自身多年的高職教育工作經驗,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 ?針對學生
1.1 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職教育的招生難度越來越大,大部分高職生的學業基礎比較差,中學就是班里的差等生,長期不被老師關注和關心,學習沒有自信心。針對這些情況學校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學校可以找一些在高中時代表現一般但是經過在高職院校的努力學習,現在很優秀的畢業生代表回學校做座談,讓同學們了解這些學生的成長過程,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找回自己學習的自信心。針對基礎較差的情況,學校可以適當壓縮理論教學,增加實驗、實訓等實際操作環節。針對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目標不明確的情況,學校可以開設相應的就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制定生涯規劃,樹立奮斗目標,增強責任心,培養擔當精神。
1.2 實行分層次,分文理教學,保證學生人人成才
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因招生困難,存在文理兼招的情況,在一個班級中可能有理科生,也有文科生,甚至還有職高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采取分層教學、分文理班授課的途徑。對基礎差的學生必要時要進行補課,要讓學生具備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對基礎較好的學生要適當地提高要求,保證他們在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能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和深造奠定基礎,做到因材施教,人人成才。
1.3 開展專業技能比賽,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
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證明,高職生的求知的欲望不差,只是在現有的培養模式下學習的積極性沒有很好地激發出來。為了實現高職學生“個個有技能、人人有專長”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熱愛專業、勇于創新的精神,高職院校應經常開展各種專業技能比賽。比賽內容要根據專業教學內容來確定,比如:模具加工,零部件加工,管件組裝,產品分析等。比賽的程序包括:自由報名、人員選拔、組織培訓、技能比賽、專家點評、頒獎公布。技能比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積極的作用。
1.4 舉辦健康知識講座,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很多的高職生從中學時代就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不僅影響了學習,還將影響到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健康知識講座、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等形式讓同學們真正地明白如何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校也可把早操、晨練、課間操作為學校考核的內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增強同學們的體質,為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1.5 嚴格留級制度,完善學籍管理
留級是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學業,把在年度內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留在原來的年級重新學習的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實施這一制度,部分學習基礎比較差,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就缺乏專業學習的壓力,學業難以完成。因此學校要嚴格執行留級制度,一學期有三門功課不及格或者一學年有四門及以上功課不及格的學生要留級重修;連續兩次留級作自動退學處理。留級制度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和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更是學生管理的一個有效手段,對學生完成學業具有保證作用。
2 ?針對學校
2.1 增強實驗實訓環節
對教學方法、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多開設實訓教學課程,并針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缺乏主動性的特點,開展項目化、過程化、實際任務驅動式教學。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企業的部分研發部門引進到學校,把更多的實驗實訓課程安排到企業,在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學校老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實驗實訓課程的學習,真正實現校中廠,廠中校,使學生成為校企合作實訓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2.2 注重培養教師的實踐經驗,提升教師實驗實訓技能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企業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教師的企業實踐經驗、經歷尤為重要,培養教師的實驗實訓技能是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為了保證教師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高職院校在教師選用時,應盡量聘用有在第一線有實戰經驗的“雙師型”師資。對于不能引進的“雙師型”教師,要保證他們到行業一線頂崗一年以上,讓他們接受企業一線環境的熏陶。
2.3 對年輕教師實施傳幫帶
由于高職教育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近幾年各高職院校引進了大量的年輕教師。年輕教師大都來自于“985”或“211”等重點院校,這些院校的教學模式、培養目標和高職院校區別較大。因此為了讓他們能夠適應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盡快成為高職院校的教學骨干,對青年教師實施傳幫帶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由教研室為每一名年輕教師安排一位師德高尚、經驗豐富,具有本專業高級職稱的老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傳、幫、帶。把老教師長期在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師德風范在年輕教師中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使年輕教師盡快成長。
2.4 結合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鼓勵教師自編教材
要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加強高職院校的教材建設。根據企業的一線技能型人才所需知識和技能,由教師自己編寫教材,以滿足高職院校教學使用。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要注重實戰,兼顧理論,重視技能操作,突出針對性、典型性和實用性。對難度較大的純理論不追求嚴格的論證,只做簡單的解釋說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5 加強教學質量考核機制
沒有考核就難以激發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不斷改革、創新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機制,利用技能比拼,學生評價,教師互評等方式,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考核,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高職教師對學校、對學生的責任意識。
總之,要緊緊圍繞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狀況,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打破傳統的課程結構,有力地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同時還要根據高職院校的生源實際,因材施教,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斷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提高高職院校的總體辦學水平,為高職教育贏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 考 文 獻
[1] 李宗文.技能型人才需求結構與職教專業機構調整互動研究——以佛山市為例[J].成人教育,2013(1).
[2] 賀仲華,劉曉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視角下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規格調查研究[J].職教論壇,2014(10).
[3] 賀超凱.如何加強高校考核管理,完善學業評價機制[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