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媛
(水富縣人民醫院,云南 昭通 657800)
腹股溝疝為臨床常見疾病,通常是腹壁肌肉強度降低引起的,患者會因此而出現腹內壓上升,主要包括斜疝和直疝。該疾病以男性為主要發病人群,通常在機體右側發病,發病后需及時開展治療,否則患者會出現嚴重并發癥[1]。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50例,對其中25例患者實施手術護理路徑,收獲了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5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各25例。常規組包括女5例、男20例;年齡范圍20~71歲,平均(50.6±7.3)歲;病程14天~6個月,平均(3.1±0.5)個月;其中直疝4例,斜疝21例。實驗組包括女4例、男21例;年齡范圍22~71歲,平均(50.9±7.3)歲;病程17天~6個月,平均(3.1±0.6)個月;其中直疝5例,斜疝20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兩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術前開展常規訪視,并進行相應手術設備和手術器械的準備,開展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手術護理路徑配合:(1)專職訪視護理:術前1天填寫術前訪視單,對患者病例進行查閱,對其病史和家族遺傳性疾病進行了解,常規進行心電圖、血常規、凝血四項檢查。依據患者心理狀況開展心理疏導,使患者心理負擔得到緩解,引導其在治療中積極配合,為術后康復提供保障。(2)巡回護士:術前1天和專職訪視護士交接工作,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對于存在特殊情況應進行記錄,手術前檢查相關手術設備和手術器械,術前30分鐘對手術儀器和手術器械進行查看,交接并安置患者,引導患者對巡回護士、洗手護士、醫師進行了解。(3)洗手護士:術前1天和專職訪視護士交接工作,掌握患者實際情況,手術前30分鐘對手術室中手術器械滅菌情況進行檢查,依據和主刀醫生溝通結果,對手術需要用品進行完善,提前15分鐘吸收,將消毒用物備好,并聯合巡回護士清點物品。(4)腹腔鏡器械管理護士:閱讀手術通知單,并據此對所需腹腔鏡器械進行準備,將器械及時送到手術室。
統計并對比兩組手術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術中不良事件發生率4.0%,顯著低于常規組的24.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6.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腹股溝疝臨床發病率較高,當前主要通過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過去主要采取傳統手術,但其存在術后劇烈疼痛、易復發等問題,同時無法應用于存在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2]。近年來腹腔鏡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就有復發率低、創傷小等優勢,但該手術操作相對復發,手術過程中需進行有效配合[3]。
手術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方案,方案中將護理工作、患者疾病特點、手術操作內容有效結合起來,護理人員在接受培訓后,于手術前2天按照路徑表實施相應工作[4]。手術前護理人員采取措施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提升患者配合度,為手術順利進行提供保障[5]。同時手術護士高效、有序的交接工作,能夠降低用物短缺、器械不全等不良反應,有效縮短手術時間,保證手術順利、安全進行[6]。
本研究中,實驗組術中不良事件發生率4.0%,顯著低于常規組的24.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度96.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中應用手術路徑,能夠降低術中不良事件,提升患者滿意度,縮短手術時間,具有較高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