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7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和日本的務實和平 上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大阪G20峰會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雙邊會談。各國領導人常在國際會議上舉行此類會談,但此次峰會不一樣,尤其是因為它發生在習近平2013年上任以來首次訪日期間。
至少從此次訪問看,中日關系的發展軌跡確實是積極的。去年10月,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了正式訪問。此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訪問了日本,雙方在從社會安全到私營部門在第三國進行基礎設施合作的廣泛問題達成了諒解備忘錄。考慮到就在幾年前兩國關系還劍拔弩張,所有這些積極的氛圍顯然非比尋常。
那么,是什么變了呢?從兩國關系的結構來講,其實幾乎沒什么變化。在安全領域,日本和中國仍對釣魚島主權歸屬及中國船只出現于該島周邊海域問題爭執不休。
經濟領域同樣是基本未變。雖然日本想要擴大與中國的合作,無論是在貿易還是投資領域,但并不默認中國的地區經濟構想。也就是說,對于北京的“一帶一路”倡議仍然持批評態度,但調子比美國溫和。日本“自由與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構想,已從以加強地區防務和安全伙伴關系為主的安全戰略,變成優先考慮經濟供應鏈和可持續投資的更平衡路線。
真正變化的是美中關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對華強硬立場,一定程度上促使北京重估對日方針。對于中國來說,同時與美國和日本對抗是難以維系的。中國與美日保持著長期沖突,但美日也是其主要貿易目的地。中國是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日本是中國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所以,北京采取措施穩定與日本的關系。盡管在政治和軍事上存在分歧,北京淡化了對日外交攻勢——日本也積極回應——重歸于強調互利互惠的經貿關系。
簡言之,雙方的務實做法抑制了前些年兩國關系中的那種磨人的外交戰。東京和北京意識到,政治關系的穩定對經濟是好事。▲
(作者為東京日本國際事務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伯克希爾·米勒,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