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婷 張珍



摘要:針對目前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發展現狀,并對國內外學者關于企業綠色創新行為和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驅動因素的研究現狀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因此將“兩型社會”建設分為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兩個維度,探討“兩型社會”建設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影響。此外,將綠色創新行為分為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和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兩個維度,探討綠色創新行為在“兩型社會”建設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影響中的中介作用機理。
關鍵詞:“兩型社會”建設;綠色創新行為;綠色創新績效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33
1引言
對于“兩型社會”的內涵及建設研究,國內學者(張健,2006;王鵬,2009)主要傾向于從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兩個維度進行探討。陳曉紅等人(2012)率先提出了“兩型社會”建設的標準問題的評價標準。企業綠色創新行為及績效的驅動因素主要分為四種。(1)綠色導向和綠色能力。雷善玉(2014)構建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技術—情景—創新”動力機制模型,研究發現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是綠色技術創新的直接驅動因素。(2)市場需求。岳朝龍(2012)認為市場需求能夠進一步提高創新成功所帶來的收益。(3)環境規制。Zhao等人(2015)研究發現環境規制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戰略選擇、產品策略、技術路線和環境管理均會產生影響。(4)企業間競爭與合作。競爭通過市場機制激發了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積極性,市場競爭成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對于企業綠色創新行為及績效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在對于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因素和績效評價方面都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但鮮少有學者從“兩型社會”的角度研究“兩型社會”建設對于企業綠色創新行為及績效的影響。因此,本文主要對“兩型社會”建設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影響進行研究,并從中驗證綠色創新行為在其中的中介效應。
2模型與假設
2.1“兩型社會”建設與企業綠色創新績效關系及假設
“兩型社會”建設主要分為兩個維度——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王鵬等人(2009)認為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社會的生產與生活以對生態環境無害的方式進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兩型社會”建設對于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主要從政策上體現,包括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工具。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維度較多,有經濟績效、環境績效、社會績效、技術績效等。本文主要從財務績效和基于企業環境狀況改善的環境績效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進行評價。Klaus Rennings等人(2006)研究認為環境政策對環境過程創新及企業經濟績效有積極的影響。
結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a:資源節約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1b:環境友好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2綠色創新行為的中介效應及假設
根據Chen等(2006)的研究,綠色創新行為主要分為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和綠色工藝創新行為。早期研究認為,環境規制會導致企業的成本增加,從而抑制技術創新。而Porter(1995)在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環境規制因素。波特假說認為,環境規制雖然給企業帶來了直接費用,但也會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動力;技術創新產生的正面影響超過環境規制的負面影響,即技術創新具有補償效應,可以部分甚至全部地抵消規制成本,并導致企業經濟績效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盡管傳統觀點通過綠色技術創新的雙重外部性,認為綠色技術創新會損害企業的經濟績效,但從長遠的角度看,關注自然環境的企業戰略會獲得更大的社會收益和經濟回報(Hart,1995)。
結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a: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在資源節約與企業綠色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H2b: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在環境友好與企業綠色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H2c: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在資源節約與企業綠色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H2d: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在環境友好與企業綠色創新績效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3研究設計
3.1問卷設計及變量測量
本文所用問卷主要包括對企業基本信息的收集及對企業在“兩型社會”建設政策影響下進行綠色創新行為和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影響的程度兩部分。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級量表。測量題項主要依據國內外已有的成熟測量量表。
根據本文提出的理論框架及假設,涉及的變量主要包括資源節約(RS)、環境友好(EF)、綠色產品創新行為(GPtl)、綠色工藝創新行為(GPts)和企業綠色創新績效(EP)。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在借鑒馬富萍(2012)的研究基礎上,從稅收政策、政策補貼、能源成本控制、生產標準等方面進行測量。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和綠色工藝創新行為通過借鑒Chen等(2006)的研究,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分別從產品設計、綠色標簽使用、清潔原材料選擇、循環利用廢舊產品和傳統產品替代五個方面進行衡量。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從原材料利用率、能源消耗率、生產步驟、清潔節能技術等五個方面進行衡量。企業綠色創新績效在借鑒Judge和Douglas(1998)以及Chan(2005)的研究基礎上,從新產品盈利能力、利潤增長速度、市場份額占比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方面進行衡量。
3.2研究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問卷主要通過電子形式,委托同學、朋友和親友發放至相關制造業企業的管理層和員工進行填寫。經統計,共發放問卷332份,回收332份,剔除無效問卷之后,共得到有效問卷為323份,比例為9729%。樣本企業包括有金屬制品業、鋼鐵行業、紡織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電子產品及半導體產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等11個制造業行業。囊括的企業所有制類型有國有企業、中外合資、私營和外商獨資企業。本樣本涵蓋的地區較廣,企業類型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數據分析與結果
4.1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文采用的量表均借鑒國內外研究學者的成熟量表,在問卷設計過程中,對相關企業高管進行了訪談,并進行了專家小組討論,已確保問題的準確性。因此,可以認為本研究的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在信度分析中,采用Cronbachs α系數進行信度分析,經SPSS軟件分析處理,得出每個變量的系數均大于070,表明本問卷的信度較好。如表1所示,每個變量的組合信度(CR)都大于0.5,運用平均變異抽取量(AVE)進行判別信度檢驗,五個變量的AVE值的平方根分別為0.77,0.76,0.79,0.73和0.71,大于任意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因此可認為具有較好的判別效度。
4.2假設檢驗
通過表1可得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都在0.01的水平上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47和0.54。同樣,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也分別對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和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具有顯著正相關性。從表2的回歸結果可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在0.001的顯著性水平下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產生正向影響。由此,H1a和H2a均得到驗證。
本文運用依次回歸檢驗程序進行中介檢驗。由表3可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均在0.001的顯著性水平上分別對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和企業綠色創新績效正向相關。同時,在資源節約和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回歸分析中,在0.01和0.001的顯著性水平上,兩者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影響均為正相關,而資源節約的標準系數顯著下降,系數0.159<0471,因此可得,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在資源節約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正向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a成立。同理可得,綠色產品創新行為在環境友好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正向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b成立。
同樣,由表4可知,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對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分別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且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在資源節約和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回歸模型中,資源節約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影響較引入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前顯著下降,系數0.221<0.471,因此,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在資源節約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正向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c成立。同理,綠色工藝創新行為在環境保護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的正向關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H2d成立。
5研究結論
由本文研究結果可得,“兩型社會”建設分別從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兩方面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產生正向影響,并且主要通過正向促進企業的綠色創新行為,繼而對企業綠色創新績效產生顯著的影響。在“兩型社會”建設中,政府主要通過對企業制定相關的資源、環境稅收政策,制定產能標準及排污標準,并對企業實行相關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技術創新,以及產品和工藝的綠色創新給予相應的政策補貼,來激勵企業進行綠色創新,使企業更加關注和配合政府和社會共同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從而對企業長遠的績效產生正向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兩型社會”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王鵬.對“兩型社會”內涵的再思考[J].北方經濟,2009,(02):5-6.
[2]張健.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及世界眼光[J].理論月刊,2006,(03):105-107.
[3]陳曉紅,李大元,游達明,任勝鋼.“兩型社會”建設評價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4]雷善玉,王煥冉,張淑慧.環保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基于扎根理論的探索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與評論,2014,7(04):283-296.
[5]岳朝龍,林鐘高,湯謝瑩,曹瑩,慶夢雨,高心湖.競爭程度、市場需求、資金約束與企業創新——基于安徽省企業R&D支出經驗證據[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02):183-187.
[6]Zhao X,Zhao Y,Zeng S,et al.Corporate behavior and competitiveness: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86):311-322.
[7]Rennings K,Ziegler A,Ankele K,et al.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U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auditing scheme on technical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1):45-59.
[8]Chen YS,Lai SB,Wen CT .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iwa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7(4):331-339.
[9]Porter ME,Linde CVD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28(6):128-129(2).
[10]Hart S L .A natural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986-1014.
[11]馬富萍,茶娜.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制度環境的調節作用[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24(01):60-66+77.
[12]Judge WQ,Douglas TJ.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Incorporat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the 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35(2):241-262.
[13] Chan RYK.Does the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pply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 Survey of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2(3):62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