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于燕華



摘要:自然災害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不僅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破壞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更是新聞媒體關注追逐的熱點。新聞工作者對災難新聞報道研究和探討,是應盡的義務和承擔的社會責任,對全社會預防和完善災難應對機制,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中國《中國日報》、英國《泰晤士報》分別是兩個國家的主流媒體,在本國乃至全世界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和影響力,有一定的代表性。選取《中國日報》和《泰晤士報》兩家媒體有關“7.23事故”的報道文本作為樣本,分別從報道信息來源、報道時效性以及高頻詞等方面對兩家媒體“7.23事故”相關報道進行對比研究,發現中外媒體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上,有著不同的報道視角和報道方式。中國媒體的報道表現可圈可點,西方報道的平民視角也給中國報道帶來不少啟示,值得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災難報道;《中國日報》;《泰晤士報》;消息來源;時效性;高頻詞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55
1引言
災難是人類社會發展中難以避免的情況,災難的突發性、難以預測性、破壞性等特征給人類帶來巨大考驗,由此產生的災難新聞報道也是對媒體的巨大考驗,考驗媒體的洞察能力、新聞隊伍建設和媒體的綜合實力。在多元化的媒介環境中,學習借鑒西方媒體先進的報道經驗,提高自身報道水平,也成為一個必然議題。本文對2011年7月23日溫州動車追尾事件當中中、英兩國媒體災難新聞報道進行分析,總結其異同,以求參考。
2溫州動車追尾事故新聞報道比較
2011年7月23日20時30分05秒,甬溫線浙江省溫州市境內,由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的D301次列車與杭州站開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車發生動車組列車追尾事故。此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傷,中斷行車32小時35分,直接經濟損失19371.65萬元。事件本身具有極高的新聞價值,引起世界強烈關注,各國主流媒體競相報道。本文選取《中國日報》和《泰晤士報》兩家媒體對“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災難新聞報道,從新聞來源、時效性、高頻詞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研究,尋找差異,以求借鑒參考。
2.1新聞來源比較
新聞來源,指新聞事實的提供者。明確新聞來源,便于受眾判斷新聞的可靠程度,獲取受眾信任,幫助受眾監督媒體,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按照學術界標準,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新聞來源有兩類:一是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新聞來源,即誰是消息的提供者,常表現為被采訪對象;二是提供新聞報道的渠道,包括媒體自采稿件、聯合報道、獨立撰稿人來稿和轉載稿件等。
2.1.1中國媒體“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報道消息來源
中國主流媒體對新聞來源的選取持有謹慎態度,當前我國主流媒體新聞來源主要包括記者采訪、公眾來電來信、政府信息發布等方面。
《中國日報》在2011年7月24日至8月12日共刊發22篇追尾事故相關新聞報道。其中17篇新聞來自本報自采稿件,占總量的77%,自己的聲音在《中國日報》中占主導地位,引導社會輿論走向。2篇報道是與新華社聯合報道,1篇報道采用社會投稿,2篇轉載財經報,有關高鐵公司股價下跌的相關報道。
22篇報道中明確的消息來源出現 37次,由被采訪對象提供。《中國日報》記者采訪的主要信息源為政府官員,出現15次, 占比41%,普通民眾出現12次,占比33%,專家學者出現6次,占比16%,醫護消防出現2次,占比5%。由此觀之,《中國日報》對新聞來源要求高、把控嚴、新聞來源精準性高,具有相當的權威性,但是信息來源單一,內容具有傾向性。
2.1.2外國媒體“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報道消息來源
新聞來源在西方主流媒體歷來受到高度重視,西方媒體通過本國信源、外國信源、其他社交網絡等獲取新聞。由于溫州事故等災難性新聞對西方媒體來說屬于跨地域的突發性事件,西方主流媒體沒辦法立刻派記者來到事故現場做調查報道,因此西方媒體想要立刻獲得溫州動車事故的準確信息難度較大。
《泰晤士報》在2011年7月24日至8月12日共刊發5篇相關報道,消息源頻次達8次。《泰晤士報》在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報道的第一時間從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站中摘取了部分網友的評論,出現2次,占總數的25%。其中援引了一些新華社等中國媒體對災難的報道,出現頻次為3次,占總數的37%,政府機構與官員出現頻次為1,占比13%,后期增加了行業專家的信息源,占比25%。新聞來源更多的側重于群眾而不是政府官員,增加了受眾的信任度。
2.2報道時效性比較
所謂時效性就是新聞事實,媒體進行報道在有效的時間范圍內,產生社會影響力的效用。時效性的考量一般指時間與報道數量,媒體的報道速度越快,影響越大,時效性是一個媒體市場競爭力的體現。時效性對任何災難性報道來說,都是生命般重要,毋庸置疑所有媒體都異常重視報道的時間。
根據《中國日報》和《泰晤士報》對“溫州動車追尾事故”新聞報道數量與時間進行統計,繪制成圖,反映出《中國日報》和《泰晤士報》對7.23事故報道情況的走勢。
“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發生于2011年7月23日20時30分05秒,《中國日報》在事故第二天就進行了報道,而《泰晤士報》在2天后才進行了報道。從《中國日報》和《泰晤士報》在新聞有效的時間范圍內的不同報道數量來看,《中國日報》在前期采取大量、大版面報道,到事件中期出現很多細節報道。事件發展末期,報道數量逐漸減少。而《泰晤士報》在前期是平均每天一篇報道,時間中期沒有相關報道,末期報道篇數每天多加了一篇報道。
7月24日——7月28日《中國日報》共計13篇報道,平均每天2.5篇。詳細報道了災情細節問題、政府救援過程和領導指示。
7月24日——7月28日《泰晤士報》只有兩篇報道。內容主要涉及災難本身、災民狀況和政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