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璐
摘要:“新工科”教育是我國高等學校為迎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態為特征的新經濟,在教育理念、教育實踐過程中重大的改革舉措。以貴州理工學院工程訓練中心為例,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從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理念、目標出發,從工程訓練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管理體系、教學質量保障及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突出培養學生工程素養,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訓練中心;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77
1引言
“新工科”概念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廣泛討論。教育部在有關文件中將新工科研究的主要內容歸納為“五個新”,即工程教育新理念、學科專業新結構、人才培養新模式、教育教學新質量、分類發展新體系。工程訓練中心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工程技術、工藝實訓與工程創新實踐的重要基地,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工程訓練,訓練學生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動手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在校大學生體驗和完成發明創造和科技競賽作品設計與制作的第一場所。應用型技術大學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就必須建設好工程訓練中心、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能力的訓練和品德的養成。本文以貴州理工學院工程訓練中心為例,在示范性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作了如下實踐與探索。
2示范性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
貴州理工學院是2013年4月18日經教育部正式批準成立,在原貴州工學院校址設立的以工學為主體,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一所全日制公辦理工類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本著“高起點、開放式”的辦學理念和“夯實基礎、提升能力、保障質量、培育特色”的辦學思路,為社會培養“強責任、精技術、善管理、重實踐、求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學生創新創業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工程訓練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學校直屬的實踐教學機構,是學校建設“西部一流、人民滿意的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和管理的校級中心。中心被學校列入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首批建設項目之一,2013年被貴州省列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單位。中心以“工程訓練教學+服務”的功能地位,基于OBE教育模式,訓練學生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思想方法和動手能力。
2.1樹立“認知工程、體會制作,項目驅動、探究創新”的工程教育“新理念”
中心以“認知工程、體會制作,項目驅動、探究創新” 為教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用新工科思想構筑大工程教育背景,讓學生親臨工程師的生產環境,體驗動手操作和生產管理的全過程,啟發學生的思維意識和想象力,充分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旺盛求知欲,引領學生創新思維。
2.2構建新興工科和傳統工科相結合的工程訓練“新結構”
中心開設機器人創新設計與控制、慧魚制作與安裝、3D打印技術、激光加工技術等體現新興工科和傳統工科相結合的新課程。建設綜合性工程訓練平臺,通過模塊化工程訓練,實現學生機電一體化產品的創意、搭建、編程,增強學生多學科交叉的工程基本能力、創新意識和文化素質。打破固有學科領域界限,形成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特征的工程訓練新結構。
中心不斷改進實訓教學方法,形成了模塊教學、選修與競賽教學、OBE教學模式等特有的教學方式方法。在保證教學要求的前提下,利用開放實驗室,提供靈活的實驗內容和實驗時間,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注重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塊化、層次化的實訓教學模式。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了現場演示式、討論式、研究式、開放式、合作式的實驗教學方法。
2.3探索實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中心爭取各種社會資源,與企業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充分發揮和建設好校內的工程實踐教學平臺。積極組織參加各級大賽,廣泛進行學術交流,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加強校際合作,積極組織教師、學生制作創意、創新作品,積極參加“金磚國家”創客活動,提升管理和發展能力。構建科學與人文融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識與創新整合的富有特色的訓練項目。積極推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開發系列教學產品、探討以項目驅動訓練的途徑和方法,著力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成效,著力增加大學生特色與創新實踐參與比例和提升總體水平。
2.4形成完善的工程教育“新質量”標準體系
結合學校各學院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程訓練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包括培養規格和基本要求、課程體系、教學規范、師資隊伍等內容,作為專業設置、專業建設、教學質量評估的基本遵循。更新完善教師評價標準和專業評估體系,開展多維度的質量評價等。
2.5建立分層次、多維度的四層次工程教育“新體系”
工程訓練中心以“認知工程、體會制作,項目驅動、探究創新”為教學理念,按照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認識規律,構建了“認知工程訓練、基礎工程訓練、綜合工程實踐訓練、特色與創新實踐訓練”四層次教學體系。將認知工程訓練、基礎工程訓練、綜合工程實踐與應用訓練、特色與創新實踐訓練等實踐教學環節有機地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的工程訓練教育過程之中,形成分層次、多維度的四層次工程訓練教學體系。
3管理模式
3.1管理體制
3.1.1管理模式
結合工程訓練中心教學體系、課程設置方案和實訓室建設規劃以及中心建設的具體要求提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管理體系。中心下設的4個管理機構(綜合辦公室,教學科研科,基礎訓練教研室,綜合訓練教研室)對各車間的物料流、信息流、教學過程進行管理和考核。
工程訓練中心為逐步完善工程訓練中心管理辦法,制定相關的考核、評估、激勵機制。實行工程訓練中心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將職責和目標分解落實到實訓中心相應的科室及車間,并將“人、財、物”的支配使用權直接與職責和目標掛鉤。
3.1.2管理制度
為了保障中心高效的規范運行,制定了50余項規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員管理(包括辦公室、教研室、車間、指導教師工作職責)、教學管理(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記錄、教學評價、教學分析、教學總結、開放管理、創新項目管理)、車間管理(包括設備安全、設備運行)、物資管理(包括材料工具計劃、采購、領用)等幾方面。
3.1.3質量保障體系
學校及中心建立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包括:
測評制度:每學期實習結束前定期聽取學生意見,由教學工作委員會召開學生調研會,聽取并收集學生對工程訓練中心的意見,根據學生對工程實訓的思想體會對實訓指導老師進行綜合評價。不定期采取學生座談會或問卷調查(不記名)的方式征詢學生對工程訓練中心和指導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推薦最佳實訓指導老師。
檢查制度:安排實訓管理人員檢查教學環節,每學期由教學工作委員會對金工實訓、電工電子工藝實訓、數控實訓等各教學環節實際情況進行隨機抽查。教學工作委員會不定期檢查各教學崗位職責履行情況,并給被抽查的實訓指導老師評定等級(分好、較好、較差、差 四級),填寫記錄表。
調查制度:中心積極配合各二級學院組織的畢業生追蹤調查活動,考察我校畢業生的實驗技能和工程能力。
評估制度:中心擬訂了具體的教學管理制度、流程和方法,按照學校的教學質量理念和標準,結合中心實際,在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選用、教學運行等各環節建立了相應的規章制度,如:新進教師試講試做、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網上評教等。
3.1.4安全管理
中心制定了實驗室安全條例,設立專職安全督察;每個實驗室確定一名安全責任人,實行安全目標責任制,定期檢查,嚴格監督;設立專門安全巡視崗,開展日常實踐教學檢查與巡視。每批次開課指導教師都要對學生重點講解實驗室的安全問題和注意事項,對于具體實驗都要講解該實驗的安全要點。近年來,沒有出現安全事故。中心利用易班平臺建立了安全教育在線考試系統,要求各實驗室嚴格按照執行,保障中心實驗室安全運行。
3.2管理保障
成立“訓練中心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建立“訓練中心負責人——教研室主任”的中心管理框架,負責中心的訓練教學及生產安全等日常管理。制定《訓練中心管理細則》,明確各崗位職責及考核辦法,定期考核,確保中心正常、有序、高效運轉。
4結論
4.1建設成果
中心依據學校“大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圍繞《貴州理工學院工程實訓中心建設規劃》、《貴州理工學院工程訓練中心“十三五”學科專業建設規劃》,共建設實訓教學車間14個,申報建設“省級本科高校一流教學平臺建設項目:綜合性工程訓練平臺建設”。能滿足常規實驗,還能支撐綜合性、設計性現代實驗的要求。主要實驗環節人機比配置趨于合理。
中心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齡、職稱、學歷合理的“雙師型”實踐教學隊伍。主持省級以上教改項目1項和校級教學改革項目3項;公開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0余篇;出版教材2部,自編講義與指導書3本。
目前中心開設有《金工實習》、《電工實習》等6門集中實踐環節課程,共計70余項訓練模塊;開設選修課9門; 中心教師在2014年-2018年期間,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3D打印創意設計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共榮獲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省級獎項16項,校級獎項11項,共計35項。中心榮獲組織獎項3項。同時,主辦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省級比賽,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校賽、3D打印創意設計大賽等校內課外科技競賽,年指導學生1000余人次。
4.2改革方向
工程訓練中心需要充分利用學科的拉動作用,緊緊圍繞工程訓練的“四層次教學體系”進行改革。突破傳統金工、電工實訓的單一工種、純技能訓練,構建現代工業培訓的基礎綜合平臺。加強資源共享,為大三大四學生的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和研究生論文課題提供公共教學實踐支撐平臺,同時又立足本校、面向社會,充分發揮省級教學示范中心的作用。分階段、有重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工程訓練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規范與驗收標準”,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理論素養與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建立以教師、工程師為骨干的高素質師資隊伍,適應新工科建設對工程訓練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要求。
參考文獻
[1]李華,胡娜,游振.新工科:形態、內涵與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7,(4).
[2]梁延德.我國高校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與發展[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6):6-8.
[3]朱高峰.工程教育中的幾個理念問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5.
[4]孫康寧,傅水根,梁延德,等.賦予實踐教學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J].中國大學教學,2014,(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