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昊洋


摘要:上海市位于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新時代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新時代下要建設好滿足人民物質文化水平和幸福感的基本訴求,上海市經濟速度加快,開放程度加大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在2015年,上海市的區域生產總值已經占據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4.5%,上海市第三產業占當地GDP的比重從改革開放時的不足20%逐漸上升至2012年的60%,這已經接近許多發達國家三產業占比的平均水平。使用和借鑒中國上海2006-2016年第三產業發展過程的相關數據,結合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庫,使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理論、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進行分析,用產業發展過程中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獲得的福利進行描述性說明,研究上海市近十年間產業結構如何變化,同時為其他地區發展第三產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上海市第三產業結構;宏觀經濟;資本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05
1緒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保持了持續穩定的高速增長勢頭,從1997年到至今,國家GDP年平均增長速度為9.65%,創造了世界GDP經濟增長之奇跡。上海市是中國開放最早的港口城市,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經濟活動最發達的地區,上海市對中國服務就業,金融深化貿易刺激,文化傳播與帶動的作用是任何城市不能替代的,這些方面正是第三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客觀影響,上海市第三產業的問題研究顯得很有必要。
與此同時,第三產業產業已經發展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民經濟的主攻點、先導性和支持性產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下,國家政策趨向于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改革和完善,經濟發展愈發注重質量,過去第二產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方式已經無法符合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這時第三產業的發展就存在蓬勃生機。
眾多學者發表了許多關于第三產業的觀點,浩如煙海。但巧合的是,無論西方還是中國的學者,他們都一致認為人類社會第三產業具有發展超過一二產業的必然規律。第三產業發展過程的研究很多,關于上海市第三產業的結構和變化研究就顯得很重要。
2文獻綜述
譚麗炎(2010)曾經從一二三不同產業的就業彈性分析來思考,結論指出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的就業驅動力量最強,是重點就業發展方向;她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現階段第三產業發展顯著地促進了就業增長。因此,上海市就業問題置于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第三產業的發展變成了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
蔡昉(2007)根據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部門分工和轉移理論,結合我國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指出勞動力跨地區從農村向城鎮二三產業的轉移,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和向非農產業轉移。周建安(2006)指出,產業結構及其演變決定了就業結構及其變動,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就業結構與之相適應。
從國內外對于上海市第三產業發展變化的研究來看,文獻數量很多,研究涉及的內容很廣,早期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分析產業結構變化的定式規律,后期多研究產業變化和勞動報酬勞動力方向之間的關系。這些研究對于揭示上海市第三產業變化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取得了很有意義的研究成果,為宏觀調控部門調控產業政策健康發展提供了非常具有價值的理論指導和政策建議。
3上海市經濟發展現狀和第三產業的變化
3.1上海市第三產業發展歷史
從圖1三次產業產值占上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看:第一產業比重、第二產業比重皆是如此,呈現波動性的下降趨勢。第一產業的比重從1978 年的 403%下降到 2010年的0.66%,下降了 3.37%。第二產業的比重從 1978 年的 77.36%,一直下降到2010 年的 42.5%,以平均每年 1%的速度下降。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下降的同時,第三產業比重快速攀升。1990 年之后,第一產業比重逐年遞減,在“八五”期末的 1995 年,上海三次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 2.39%、56.79%、40.82%。在“九五”期間,在不斷深化“三、二、一”的產業發展方針的指導下,上海的產業結構繼續升級,向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在 20 世紀末,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達到上海市整體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高達 50.84%。
上海市經濟的產業格局也由“二三一”轉變為“三二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第三產業對上海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遞增,成為促進上海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3.2上海市第三產業發展現狀簡介
根據上海市統計局關于上海市2006-2016產業結構變化的信息,可以發現,近十年上海市的產業結構特征以第三產業規模逐步上升,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為主。
具體情況如下:第一,近十年產業總體規模不斷不上升,第三產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第二,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規模穩定增長,占據整個產業的主要比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規模相對穩定且規模較小。因此,從2006年到2016年上海市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是上海主要產業,研究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可以窺探上海市整體經濟發展的狀況。
4上海市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變化
從2006年到2016年十年的時間,第三產業內部行業的規模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2006年,上海市第三產業以批發零售為主,批發零售的規模遠大于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對于占據第二大比重的金融業高出了47.62%,金融業在2006年的規模為825.2億元,緊接其后的房地產,規模為688.10億元。
之后的十年,金融業的規模迅速擴張,到2011年,金融業體量已經達到2277.40億元,2015年超越一直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批發零售業,成為上海市第三產業的第一大行業。2016年,金融業保持領先地位,規模為4765.83億元。2006-2016年金融業總體增速為477.54%,占據上海市第三產業的主體地位。比較意外的是,上海的金融業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仍保持正向的增長,且在2009年有著較高的增速。這與中國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4萬億投資的政策有著密切聯系,緩解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也帶動了上海市金融業的發展。
而2006年到2015年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的批發零售業,在這十年間也取得大的發展,整體增速為23819%,至2016年規模達到4119.59億元。在上海市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中處于第二大規模的地位。
而占據第三大規模的房地產業,從2006年的68810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125.62億元,整體增速為208.91%。與金融行業的持續穩步增長不同,上海市房地產似乎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滯后,房地產規模在2009年時達到1237.56億元,但之后三年的規模都低于2009年的水平。直到2013年實現142705的水平,超過2009年時的規模,并在接下來的五年持續保持正的增長。
可見,從2006年至2016年,上海市第三產業內部的結構還是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也與時代的發展和上海市的地位相契合,在第三產業中,上海逐漸以金融業為主,傳統的批發零售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而房地產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5結論與建議
通過國內外文獻對上海市第三產業發展情況的研究,以及回溯上海市第三產業發展歷史與現狀,觀察上海市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可以發現上海市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十年的國際、國家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密不可分,而這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變化也使得上海市全國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漸形成并得到鞏固。
同時,根據國際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第三產業規模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漸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信息化時代,第三產業的發展關系著一個城市經濟的興衰,從上海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歷史及其內部結構變化可知,上海市第三產業得區域發展
到了良好的發展,也在助力上海成為全國甚至全球金融中心的道路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借鑒上海發展第三產業的經驗,我們提出如下幾個建議: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要結合城市具體的資源稟賦,既要傳統的優良的行業,又要發展新的產業;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國際宏觀經濟,國內經濟社會情況息息相關,發展第三產業要立足于當下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制定適合第三產業發展的戰略;第三,第三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不僅體現為產業政策,及與之結合的資金、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源的傾斜,更體現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護創新發明,尊重知識產權的土壤。
參考文獻
[1]鄧偉.京滬粵第三產業比較研究[D].廣州:廣東商學院,2012.
[2]郭進.開放條件下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3]譚麗焱.上海市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效應的實證分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4]方方.上海市第三產業結構演變對其增長的影響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5]西蒙庫茲涅茨 現代經濟增長[M].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66.
[6]Chenery,Hollis Burnley.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ept,1975.
[7]方遠平,閻小培.1990年代以來我國沿海中心城市服務業特征與趨勢比較研究——以北京、上海與廣州為例[J].經濟地理,2004,24(5):614-619.
[8]蔡昉.中國就業增長與結構變化[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7,(2):30-43.
[9]武力,溫銳.1949年以來中國工業化的“輕、重”之辨[J].經濟研究,2006,(9):39-49.
[10]林毅夫.比較優勢與發展戰略——對“東亞奇跡”的再解釋中國社會科[J].中國社會科學,1999,(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