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石風光
摘要: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在精準甄別建檔立卡貧困戶,壓實幫扶人責任,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全程監督監管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凝聚了強大合力,有力的助推了徐州市脫貧攻堅工作。從監管系統的建立背景、構建框架方面對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進行了系統介紹,對監管系統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簡要分析,指出了監管系統存在的部分瑕疵,并提出了改進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陽光扶貧;監管;徐州市;建議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06
1“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建立背景
(1)2016年,江蘇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3000多名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大多數違紀案件涉及扶貧領域。紀檢監察機關持續高壓監督警示了扶貧領域中哪些事不能干,但應該怎么干才能避免扶貧領域反復出現的共性弊病卻有待深層次破解。省紀委在梳理了大量涉及扶貧領域的案件后認為,光查案不是治本之策,要讓監督執紀問責貫穿于扶貧工作每一個環節,必須深入推進扶貧工作責任制,用機制創新推動扶貧領域違規違紀問題標本兼治。
(2)2017年初,江蘇省紀委將扶貧民生領域專項治理列為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要求在嚴格執紀問責的同時,還要積極在體制機制上探索創新,全面建立扶貧工作監管系統,以扶貧資金管理為核心、以扶貧對象和扶貧項目實名制為基礎、以“制度化+信息化+公開化”為路徑,實現資金使用、對象識別、責任落實、過程監管、績效評估“五個精準”,從體制機制上堵塞扶貧領域的制度漏洞,從源頭上消除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確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落到實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3)在江蘇省紀委的指導下,扶貧機制再造試驗“陽光扶貧”監管系統率先在地處蘇北的淮安市展開;2017年6月初,省紀委在淮安召開現場推進會,部署擴大試點;2017年9月底,蘇北5個設區市完成試點任務;2017年底,“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在全省13個設區市全部建成,市縣鎮村四級全覆蓋。
2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的主要構架
江蘇省“陽光扶貧”監管系統,以各設區市為單位,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分別建立,但基礎構架基本相同,本文是以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為例。
(1)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包括電腦端監管系統和手機APP端兩個部分。系統按使用權限分為市級、縣級、鎮級和村級四個級別,其中市級和縣級相比較于鎮級增設了“信息管理”、“統計分析”、“扶貧資金”等統計分析類的欄目,方便市級和縣級的統計匯總分析工作;村級相比較鎮級只是開通了登錄村的本村信息錄入修改權限;鎮級最具有代表性。鎮級共設“扶貧對象”、“扶貧項目”、“行業扶貧”、“結對幫扶”、“扶貧預警”五個一級欄目。其中“扶貧對象”下設低收入農戶、經濟薄弱村、村建檔留痕三個子欄目;“扶貧項目”下設項目入庫、項目立項、項目運營、項目留痕、招標管理、產業富民、撥付資金七個子欄目;“行業扶貧”下設小額貸款、民政保障、教育扶貧、危房補貼、技能培訓、就業扶貧、一戶一策、收益分配、新農合、殘聯保障十個子欄目;“結對幫扶”下設結對管理、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幫扶工作四個子欄目;“扶貧預警”下設預警處置子欄目。
(2)手機APP端主要是幫扶人用來記錄幫扶低收入戶過程的情況,主要包括“我的幫扶”、“幫扶簽到”、“低收入戶檔案”、“入戶走訪”、“工作日志”等欄目。“我的幫扶”欄目下設基本信息、幫扶信息、脫貧信息、精準識別等子欄目。其中“基本信息”下設基本情況、家庭成員信息、年度收入狀況、生產生活條件等;“幫扶信息”下設幫扶責任人和幫扶信息兩個子欄目;“脫貧信息”下設脫貧狀態和一戶一策;“精準識別”欄目下設扶貧對象民主評議記錄、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公示、扶貧對象申請書、扶貧對象信息采集簽字確認表、扶貧對象脫貧進程、扶貧對象大病、低保等輔助材料、扶貧對象幫扶措施享受記錄。
3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發揮的作用
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在精準甄別建檔立卡貧困戶,壓實幫扶人責任,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全程監督監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凝聚了強大合力,有力的助推了徐州市脫貧攻堅工作。
(1)精準甄別建檔立卡貧困戶。“扶真貧”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首要關鍵因素,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數據庫以實名制為基礎,打通了之前分散在公安、民政、工商等11個單位的數據,可以定期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車輛、農機、住房、社保、交稅等13類信息,實現全天候實時預警。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誰是真貧,誰不符合條件,一清二楚,有力的凈化了扶貧攻堅工作的第一道關口。
(2)壓實壓緊幫扶人責任。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手機APP的使用,使幫扶人的幫扶工作處于全程監管之中。幫扶人按期開展入村入戶走訪,每次不僅要定位簽到,上傳幫扶現場照片,還要動態了解貧困信息、制定脫貧方案,用事實和數據說話,壓實壓緊了幫扶責任人的擔子,杜絕了幫扶責任人走馬觀花,把貧困戶當道具的現象,使扶貧工作脫虛向實,從根本上整治了扶貧領域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運行以來,基層發生了可喜變化,扶貧工作合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扶貧過程更加透明;干部作風持續優化,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升;思想觀念加快轉變,改革創新意識進一步增強。
(3)優化整合扶貧資源。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財政、發改、農工辦、農委、民政、教育、交通、水利、國土等眾多部門,以往缺乏統一平臺,扶貧力量分散,不僅造成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不高,而且隨著資金和項目投入的不斷增加,監管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徐州市依托“陽光扶貧”監管系統重構扶貧業務流程,把各部門扶貧濟困資金與“陽光扶貧”監管系統資金數據庫對接,在資金歸集、資金撥付等環節,打造出一條貫穿始終的資金管理鏈,串聯起了扶貧項目、經濟薄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三個界面,實現可跟蹤、可追溯、可預警、可評估,讓每一筆資金都在陽光下運行,曝光資金閑置、“趴窩”現象,倒逼主管部門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4)精準提升監管成效。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的建立,實現對違規違紀問題的早發現、早提醒、早處置,形成環環相扣、緊密銜接的責任鏈條和防范機制,實現了扶貧全過程的精準監督和扶貧績效的精準評估。一方面,改變了紀檢監察機關對扶貧領域的監督方式,以前是根據舉報線索去查處,做事后監督,現在可以先謀劃制度設計,理順流程,然后把責任落實到職能部門,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再監督、再檢查,把監督嵌入扶貧工作的全過程,防范腐敗的發生。另一方面,在運行“陽光扶貧”監管系統的基礎上,將扶貧幫困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考核,抽調人員組成督查小組,定期逐戶逐項開展相互督查,跟蹤扶貧資金落實情況、扶貧工作進展和成效,及時發現問題和薄弱環節,夯實了工作基礎,確保了精準扶貧“好經”不被“念歪”,實現了紀檢監察機關在整個扶貧攻堅過程中,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4存在問題及相關建議
徐州市“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基層工作人員操作中,也顯現出了部分瑕疵,特提出以下商榷和改進建議。
4.1系統中存在部分需要繼續改進優化功能的地方
(1)電腦端系統可導出數據信息內容偏少。建議可以比照國家扶貧開發系統的設置增加可導出數據字段,方便基層工作。
(2)電腦端“項目立項”中的“擬受益村”和“擬受益戶”選擇不科學。建議在“擬受益村”選擇時除了可以選擇經濟薄弱村,也要把其他一般村的選擇加入其中;“擬受益戶”選擇時增加脫貧年度和貧困戶屬性等條件查詢選擇功能,同時增加“擬受益戶”的最大值,畢竟很多精準扶貧項目是以鎮為單位建設的,“擬受益戶”是全鎮所有的一般貧困戶,數值很大。
(3)電腦端系統頁面的翻頁功能使用時嚴重不方便,查找數據時,經常要重新返回至第一頁。建議增加一個頁碼定位的功能,可以直接跳轉到需要的頁面,節約時間。
(4)電腦端數據錄入時,性別、健康狀況、貧困屬性變更等需要手工錄入。建議改進有邏輯關系的字段生成方式,性別可以根據身份證號碼自動生成,健康狀況根據錄入的殘疾證號自動生成殘疾類別及等級,修改農戶脫貧狀態后,農戶的貧困戶屬性也應自動進行相應更改,這些功能都屬于基礎性的功能,自動根據邏輯生成,既可避免錯誤,提高準確率,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5)電腦端“結對管理”導出數據時,經常會出現結對管理存在多條重復數據。建議程序后臺管理員要經常對這些數據進行比對處理,消除系統內存在的多個重復冗沉數據。
(6)手機APP端“一戶一策”錄入錯誤和重復時無法修改和刪除。“一戶一策”是幫扶人在入戶幫扶時,根據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制定的,需要幫扶人通過手機端錄入系統,建議把這個項目的修改權限開通至幫扶人,方便幫扶人的錄入;同時增加更改貧困戶聯系電話的功能,幫扶責任人遇到貧困戶更換手機號碼時,隨時進行數據更新。
(7)手機APP端用村級賬號和鎮級賬號登錄,點擊低收入農戶檔案時,可以直接查詢全市低收入農戶數據,并能夠修改刪除數部分據。建議為了數據隱私和安全,盡快堵塞這個漏洞。
4.2系統中存在部分在實際工作中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1)電腦端“扶貧預警”中設置殘疾預警。監管系統中的預警是為了精準甄別有可能不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像住房、車輛、注冊公司等預警是必須的,但殘疾預警不僅量大,處置起來牽扯大量精力,而且確無預警必要,偏離了設置初衷,建議取消。
(2)手機APP端同時設置了“入戶走訪”、“工作日志”和“入村走訪”,而電腦端僅與“入戶走訪”數據相通。“入戶走訪”、“工作日志”和“入村走訪”包涵內容基本相同,沒有必要同時設置,重復錄入。建議保留“入戶走訪”,取消“工作日志”和“入村走訪”。
4.3系統構架中存在部分與基層工作不相適應的地方
(1)目前進入了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基層扶貧工作人少事多,部分基層干部在工作中產生了職業倦怠現象。在加強監管扶貧領域中的形式主義的同時,也要警惕出現“痕跡形式主義”,一切工作都要求留痕,給基層工作者帶來了不必要的工作量,挫傷了積極性。建議減少不必要的非扶貧工作內容,例如幫扶責任人使用的手機APP端,盡量要減少上傳內容,除保留監管幫扶人履職過程的 “幫扶簽到”、“農戶照片”、“入戶走訪”和“一戶一策”項目外,取消其余的“精準識別”欄目下設的扶貧對象申請書、扶貧對象信息采集簽字確認表、扶貧對象脫貧進程、扶貧對象大病、低保等輔助材料、扶貧對象幫扶措施享受記錄等上傳材料,這也是基層扶貧工作人員反映最強烈的,這幾項上傳留痕材料與履職過程監管的關系不大,在平常例行的扶貧業務檢查中都能體現,卻還要逐項逐頁上傳,浪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無實際工作意義。
(2)目前基層扶貧工作人員面臨兩個工作系統,一是國家扶貧開發系統,二是“陽光扶貧”監管系統。每次扶貧信息動態調整時,需要調整錄入的數據量巨大,錄入國家扶貧開發系統以后,還要把所有數據再次錄入“陽光扶貧”監管系統,然后還要一一核對兩個系統數據,是否有錄入不一致的地方,這種模式給基層干部無謂地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工作內容,擠出了他們對本職工作的投入和專注,讓基層工作人員非常反感。其實這些工作量完全可以避免,在國家扶貧開發系統數據錄入以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基礎數據庫完全可以用技術手段直接對接到“陽光扶貧”監管系統,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可以減少錯誤量。
參考文獻
[1]拾峰,田國壘.江蘇推行扶貧監管系統,劍指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等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陽光扶貧,用事實說話[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01-22.
[2]徐州市“陽光扶貧”系統操作使用手冊[Z].2017.
[3]王亞華,舒全峰.脫貧攻堅中的基層干部職業倦怠:現象、成因與對策[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