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燕玲
摘要:晉商在鴉片戰爭后開始循序漸進地向近代企業轉型。晉商的轉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晉商只為近代企業提供資本、借款、貸款和匯兌業務;第二階段,晉商采用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管理模式;第三階段,晉商從輕工業領域入手,創建近代工廠,興辦現代產業。由于處在外國企業競爭和清政府壓迫的夾縫之中,晉商轉型成功的不多,但其探索和實踐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晉商;近代企業;轉型;實踐
中圖分類號:F72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5-0073-03
明朝中葉,晉商通過開中制依靠地理區位優勢和自身商業素養迅速崛起,并將商業網絡擴展至全國。清朝時期,晉商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創建票號匯通天下,并成功由物貿商人轉型為貨幣商人,造就商業神話。進入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國內洋務運動、實業救國大潮以及清政府的倡導,晉商也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進行過艱難的嘗試和實踐,為現代企業經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晉商向近代化的嘗試和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成有敗,原因多重。
一、第一階段:晉商只為近代企業提供資本、借款、貸款和匯兌業務
這一階段,最為典型的是大德通票號曾為“東盛和”榨油廠和福州馬尾造船廠提供貸款;“新泰厚”票號和“蔚豐厚”票號曾為漢口清華公司榨油廠、水泥廠提供資金;多家票號向直隸造幣廠提供過資金。
(1)晉商向造船廠提供借貸款項。1866年,左宗棠建立福州船政局(馬尾造船廠),設有轉鋸、機器,擁有八個分廠和一座船塢,聘請法國人做技師,1874年1月29日,向晉商的福州票號一次性借貸現銀8萬兩白銀[1]385。
(2)晉商向輪船招商局提供貸款。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局,在購買輪船、收買旗昌洋行過程中曾向外商和國內銀行業借款。據統計,1877—1879年兩年內共借欠洋華商款3149000兩白銀。其中,向華商的借款占55.23%,且有一大部分是借自票號[1]385。
(3)晉商向其他民族企業提供貸款。1885年,廣東南海商人葉雨田與他人合伙在營口開設東盛和、東生長、東和昌三個雜貨莊以及東生恰、昌平德兩個機器榨油坊,昌平德油坊逐漸發展成為擁有“100萬產業和股票”的民族資本企業。葉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票號貸款的扶持:據1907年的統計,葉氏各大企業僅欠票號貸款就達200余萬兩白銀。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晉商只是被動參與近代化工業企業的資本籌集,在自身經營過程中仍以商品販賣和票號匯兌為主要業務,但是客觀上對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二、第二階段:晉商采用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管理模式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面對外商機器制造的強勢競爭,晉商開始購買設備進行機器生產,由傳統手工業向機器制造業過渡,由傳統的制茶業逐漸擴展到其他行業,從設備到資本組織形式再到管理模式都逐步向近代化轉變。
(1)制茶業采用機器生產。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俄商深入中國內陸開辦茶廠,用蒸汽機和水力壓機制作磚茶,邊緣整齊、結構瓷實、損耗也少,對晉商形成巨大挑戰。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晉商也采用機器進行生產。他們從英國怡維公司購進烘干機制作散茶和磚茶,茶葉生產加工能力大大提高。
(2)鋼鐵行業購買設備向機器生產過渡。明清兩代,晉城澤州大陽鋼針在長江以北占據了大半個中國市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外國機器制造的鋼針逐漸占領中國市場,大陽鋼針受到排擠直至停業。辛亥革命后,在“實業救國”思潮影響下,曾經遠赴日本留學的祁魯齋、劉知章等人,在山西省政府官員賈景德的支持下。以集資入股的方式共同籌建現代鋼針廠,將大陽手工制針業發展成近代化的機器制針廠,成為民國年間晉城近代工業的代表。1928年,大陽鋼針改名為大德制針公司。該廠聘請日本技術人員,引進日本先進設備,包括12馬力的引擎一部、切條機1部、磨光機3部,其他小型機器20多部。此外,籌建了一座廠房、六間倉庫樓房、兩間針眼房,以及包針房。針廠制作過程除了包裝外,其余程序皆為機器生產。在針廠鼎盛時期,每天生產28萬枚鋼針,年產一億枚鋼針。大陽鋼針有大號和小號兩種類型,可滿足不同的縫制需求。鋼針品牌特意命名為“飛羊牌”,是“飛躍大洋”、超過洋貨的意思。機器制造的“飛羊牌”鋼針深受廣大女性喜愛,產品行銷北方廣大地區甚至海外。1930年以后,由于中原大戰,產品銷路受阻,公司效益連續下滑,1938年,大德制針公司被日軍飛機炸毀[2]240。
(3)印染業引進機器設備。明清時期,山西平定印染業發達,染織品色澤艷麗、品種多樣、經久耐用、不褪色。染坊內設有染缸、染鍋、幌杠,印染全程皆為手工操作。到民國時期,一些比較大的染坊逐漸引進近代化機器生產,購進染槽、干燥機、扯寬機、軋光機、電動機等染整設備。例如,天元染坊坐落在北京市崇文區精忠廟大市北拐彎7號,占地面積有一畝,共建有34間T房,包括7間柜房、18件車間用房、9間附屬用房。車間內有直徑130厘米的染鍋3口、大缸10口,壓光機和平整機各一臺,天元染坊主要經營絲綢和棉布的染色業務[2]。
(4)火柴廠采用西方設備和管理模式。山西火柴廠始建于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用庫銀2萬兩,在太原開設火柴局,試制出“雙羊牌”黃磷五色火柴。1900年,胡離任后火柴廠轉由省商務局管理,改名為“晉升火柴公司”。因為經營不善,1902年折價白銀5000兩轉售給晉商渠本翹和喬雨亭(殿森)合資經營,喬雨亭出任總經理,火柴廠由官辦轉為商辦,并更名為“雙福火柴公司”。雙福火柴公司采用西方先進的機器設備和管理制度,生產的火柴廣受大眾喜愛,獲利頗豐。這家“雙福火柴公司”,就是今天平遙火柴廠的前身。
(5)釀酒業采用股份制的近現代管理模式。汾酒商人是明清晉商的一支重要力量。1875年,汾陽人王協舒在杏花村獨資開辦了寶泉益酒坊。1915年,王協舒的三弟將酒坊名稱改為義泉泳,并增加投資,改進經營管理模式,同時聯合另外幾家制酒作坊合并重組,建成當時最大的汾酒生產銷售企業。1915年,義泉泳生產的“老白汾酒”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甲等金制獎章,從此汾酒名聲大振。1919年,張汝萍等5人以現金入股2500銀元,義泉泳以酒(實物和技術)入股2500元,合計5000銀元股本,成立晉裕汾酒有限公司。義泉泳負責生產,晉裕公司負責銷售。公司引進西方股份制企業的組織制度,實行有限責任制,參照西方有限公司的模式,制定晉裕汾酒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管理制度,包括資本股份制、管理分權制、新式會計制度等。1927年,義泉泳與晉裕股份有限公司分裂。1932年,義泉泳因經營方式陳舊,管理不善而逐漸衰落,晉裕汾酒有限公司收購義泉泳全部資產。最大最強的老式汾酒企業被新式的汾酒股份有限公司取代,汾酒業進入公司化經營時代,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建國后,晉裕汾酒有限公司被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代替,逐漸發展成為今天馳名中外的汾酒集團。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晉商從傳統手工業入手,在設備、資本組織形式、產品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改造傳統手工業工廠,向近代化作出嘗試和實踐,但多數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近代中國政局不穩,內憂外患,西方列強侵略以及國內農民戰爭,使得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再加上清政府層層盤剝,國內政治環境極差,民族工商業也難以全身而退。二是晉商觀念保守落后,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缺乏統籌全局的戰術,投資決策失誤,部分晉商轉型遲緩,他們沒有積極、主動、及時地了解和接受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未能提前認識到機器生產的強大競爭力,從而導致轉型失敗。三是西方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加先進的生產方式在中國大肆設立工廠,先進的技術設備加上中國廉價勞動力、原料和市場,對中國民族工商業形成的強勢競爭力,使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步履維艱。
三、第三階段:晉商從輕工業領域入手,創建近代工廠,興辦現代產業
辛亥革命后,在國人積極投資近代工業的浪潮中,一部分晉商開始轉變經營理念,投資創辦近代新興企業,紡紗廠、火柴廠等一批近代工廠出現了。
(1)晉商創辦近代化紡織廠。新絳紡織廠的前身是民國時期以新絳人李通為首的民族資本家創辦的新型工業企業大益成紗廠。李通與汾城大地主兼金融資本家楊修伍、解州薛士選、河南魯連成和籌辦“裕民紗廠”的楊和仲協商合伙入股,創辦了大益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27年4月建成投產。建廠初期,企業擁有6048枚紗錠和一臺400馬力的雙缸蒸汽機,產品品種分為10支和14支棉紗兩類。由于機器生產,產品物美價廉,大益成紗廠兩年內賺回全部本金,于是股東們繼續追加投資并擴大生產規模,將紗錠增加到10080枚,還從瑞士購進一部1000瓦的全套汽輪發電設備,將生產動力改為電力生產。1936年該企業又投資120萬元建成二分廠,擴建200多間廠房,新增8400枚紗錠,并購進404臺普通織布機,安裝1040枚紗錠。至此,大益成紗廠資本總額達到210萬元,擁有職工1800余人,年產值達到407萬元。產品除了供應山西全省外,遠銷陜西、河南、甘肅等省。“七七事變”后,新絳被日軍占領,大益成紗廠成為“日管33工廠”。1950年,原絳州大益成紗廠交接給晉南紡織廠,維持至今[2]。
(2)晉商創辦近代化火柴廠。1913年,曾任河南開封市“豫泉官錢局”總經理的段捷三,與好友張三銓聯合新絳、聞喜富商,籌集資金3萬大洋,在新絳成立“榮昌火柴公司”。公司從日本引進一整套火柴生產設備,并聘請一位日本人作技術指導。由于方便實惠、價格便宜的“洋火”深受百姓歡迎,利潤豐厚,迅速成為山西省第二家火柴生產廠家,三年后資本增加到20多萬元。1933年,榮昌火柴公司因繁重的苛捐雜稅連年虧損,被迫停業。但段捷三發現大西北市場廣闊,便集資6萬元在陜西華縣創辦“秦昌火柴公司”。抗戰初期,火柴供不應求,產量不斷增長,秦昌公司規模和資金不斷擴大,由于戰爭影響,公司幾經周折而陷入困境,1948年關門停業。新中國成立后,在西安市人民政府的幫助下,秦昌火柴公司改建為關中火柴廠。
(3)票號轉型失敗。1832年,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西大街建立。此后,太谷、祁縣也相繼建立票號,形成祁、太、平三幫票號,隨著經濟的發展,票號遍及全國。太平天國運動后,晉商票號主營官款的匯解業務,與清政府建立起千絲萬縷的聯系,成為清朝中央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票號把晉商推上了頂峰。然而,由于國內銀行和國外銀行的競爭,晉商票號業務流失嚴重,急需尋求新出路。從1897年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建立到1911年,國內共出現17家銀行,包括商辦銀行和官辦銀行,他們對晉商票號形成巨大威脅。部分官辦銀行利用特權,招攬官款的匯兌業務,分割晉商票號的市場,縮小了票號的業務范圍。而同期外國銀行也在中國大肆擴張勢力,對票號形成巨大挑戰。面對中外銀行的強勢競爭,晉商中的有識之士李宏齡以及祁、太、平票幫的北京分號強烈要求改組為銀行,多次寫信給總號,痛陳形勢之緊急,改組之必要。李宏齡還制訂出具體的改組計劃,提出以股份制形式建立晉省匯豐銀行,聘請經理,在國內外設立分莊。各地紛紛響應,卻遭到總號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改組銀行計劃化為泡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一是面對西方列強和清政府雙重壓迫,晉商缺乏穩定政局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舉步維艱;二是晉商與清政府建立結托關系,隨著清政府的滅亡,晉商也走向衰落;三是由晉商自身經理負責制這一管理體制的弊端造成的。晉商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總經理總領號內一切大小事務,包括總號和所有分號的一切人事大權、財務大權以及管理權。因此,李宏齡的改組計劃沒有得到當時實力最強的侯氏票號大掌柜毛鴻翰同意,改組即告失敗。
這一時期的晉商積極主動投入近代化生產,創辦近代大工廠,采用機器生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但是處在外國競爭和清政府壓迫的夾縫中,晉商生存艱難。
四、結語
綜上所述,晉商在鴉片戰爭后或主動或被動開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向近代企業生產過渡。面對西方列強侵略和先進技術的競爭以及清政府百般壓榨,作為近代民族工商業的一部分,晉商在歷史的洪流中艱難地做出向近代化邁進的探索和實踐。他們在近代化過程中幅度由小到大,由提供貸款借款向購買機器設備、引進技術、改進管理過渡,由改造傳統手工業向創辦新型企業過渡,從輕工業入手向重工業嘗試。但是弱國無強商,沒有強大的政府作后盾,沒有穩定的政局作保障,沒有公平的競爭市場,多么雷厲風行的商人也無能為力。晉商向近代企業轉型實踐,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時刻關注國際形勢,勇于開拓創新,避免固步自封。
參考文獻:
[1]高春平.晉商學[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9.
[2]崔滿紅.商業文明演進與晉商轉型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