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賢
馨怡再婚了,懷孕了。這個消息突然在某一天傳出后,像是燒開的水,迅速在朋友圈沸騰。
馨怡和幾個女朋友聚餐,聊著聊著她就成了話題。多數人的看法是,再婚是好事,但馨怡你也太傻了,都奔四的年紀了,還要生孩子,這不是在折騰自己的后半生嗎?你倆在前段婚姻里都各有孩子,再加上即將出生的小寶,這個重組的家庭將來會怎樣,你考慮過嗎?
太多的絮叨,讓馨怡不知該說什么好,只能尷尬地笑笑。“你們真是瞎操心。”此時,一直沒有開口的楠楠打斷了這個討論,“只要她覺得幸福就好,至于未來,人家自有安排。”
“我們是為她好呀。”“我們是關心她。”“馨怡,你說說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大家對楠楠的“漠不關心”有些不理解。
很多時候,“為你好”成了人們口中說教的習慣用語,說話的人卻往往忽略了言語是否觸及別人的隱私,是否讓人感到不自在,是否讓人巴不得快點擺脫你。
作為馨怡的閨蜜,楠楠也不知道馨怡對未來的安排,但她的思維很簡單,尊重馨怡的選擇,此時做各種假設根本沒有意義。難不成,還要叫馨怡打掉孩子嗎?
過了兩日,楠楠接到男同學超的電話,超和楠楠、馨怡是大學里的好友。“最近同學里是不是有什么喜事發生啊?”楠楠一聽就知道他問的是馨怡的事兒,于是很大方地回答:“是啊,馨怡結婚了,有寶寶了,你可以準備紅包啦。”
接下來,超開始問結婚的時間,懷孕幾個月了,言下之意:馨怡是未婚先孕吧?她考慮清楚了嗎?
“你真是瞎操心。”楠楠依舊是這句話,結束了這段聊天。
乘坐電梯或公交車,人與人之間總是會習慣性地保持一定距離。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如此,距離產生美,而這個距離就是有分寸感的安全空間,讓人能舒適交往,不至于產生尷尬。
關于分寸感,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個“三重過濾”的法則。
一天,蘇格拉底的一個朋友想告訴他關于另個朋友的事情,蘇格拉底讓這位朋友先做一個“三重過濾”的測試。
“第一重過濾叫真實。你能百分之百確定你要講的事情都是真的嗎?”
“第二重過濾叫善意。你要說的是關于我朋友的好事嗎?”
“最后一重過濾叫實用。你要告訴我的事對我來說有幫助嗎?”
在三個測試都得到對方的否定回答后,蘇格拉底說:“如果你要告訴我的事情既不真實又不美好而且對我沒有任何幫助,那為什么要告訴我呢?”
蘇格拉底及時結束了這個話題,那位朋友興致勃勃想要告訴他的“八卦”也就沒了發酵的土壤。
點到為止,不過分干預別人的生活,這是人際交往的本分,守住本分就是把握好分寸感。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從事保險行業的迅,自從被同學邀請進高中同學群后,逢有聚會,和同學聊天時總喜歡問你在哪兒上班,年薪多少,家在哪個小區,房子面積多大等問題,還不忘從對方口中打聽下其他同學的近況。
起初,大家以為是他性子直,說話缺心眼,后來發現再有聚會,迅喜歡和家境優裕的同學坐一起。有男同學蘇要給女兒買保險,于是便讓迅和孩子媽聯系,介紹一下保險種類。
再后來,迅突然就退了群。有好心的同學去問原因,迅憤憤然:“蘇都答應了在我這里買保險,結果他老婆和我沒談好,就不買了。他這是欺騙了我!”
真實情況是,蘇的妻子只是想買一份教育保險,迅卻在電話里附加推薦了重疾險、意外險、人壽險等,還不以為然地說了句:“你家蘇那么有錢,你還在乎這點錢嗎?”結果可想而知了。
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說到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分寸感,心中有尺,口中有度,友誼的小船才不會輕易觸礁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