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己的穿著打扮等外在形象日益重視,而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高,服裝質量也就成為消費者反映的熱點問題之一。2004年以來,山西纖檢局每年接待的服裝產品質量投訴近千起,作為專業纖檢機構,能從專業技術知識、法律層面給消費者以幫助,幫助大部分消費者解決了問題,但由于投訴反映的質量問題形式多樣,有的是產品本身有質量問題,有的是產品執行標準的局限性,還有的是消費者穿著、洗滌不當引起的,因此有時候在幫助消費者維權的道路上,存在著種種制約和無奈。以下為本文根據服裝投訴中出現的部分質量問題進行的分析探討。
2014—2018年消費者投訴居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起毛起球、色牢度、破損、羽絨服鉆絨、織物耐磨性能等項目上,統計數據見圖1。

圖1 2014—2018年消費者投訴情況統計表
1.1 起毛起球。服裝起毛起球后,嚴重影響其外觀,因此起毛起球是消費者投訴的主要項目,大約占投訴量的29.51%。織物在穿用過程中,受多種外力和外界的摩擦作用,經過多次摩擦,纖維在紗線內的抱合力逐漸減小,當小于外部摩擦力時,纖維端伸出織物表面形成絨毛,稱為織物起毛,在繼續穿用時,絨毛不易被摩擦斷裂,繼續摩擦絨毛糾纏在一起,在織物表面形成許多小球粒,稱織物起球[1]。影響織物起毛起球的因素有纖維性質、紗線結構、織物結構、后整理等。消費者投訴的起毛起球問題,服裝面料以棉滌運動服和毛衣居多。這是因為纖維強力大、伸長率高、彈性好的易起球,而滌綸和錦綸就屬于這類纖維。纖維截面為圓形的比異形的易起毛起球,纖維卷曲多的纖維也易起球,而羊毛屬于這類纖維。紗線捻度、條干均勻度都影響織物起毛起球性能,紗線條干不勻時,纖維粗節處捻度小,纖維間抱合力小,纖維易被抽出,易起毛起球。股線的結構緊密,條干均勻,故線織物與紗織物相比,線織物不易起球。普梳織物為紗織物,一般毛衣就容易起球[1]。因此在紡紗時,適當增加紗線捻度,纖維被束縛得緊密,就不易被抽出,不易起球,而滌棉混紡織物可以適當增加紗的捻度來降低起毛起球性。在織物組織中,平紋織物起毛起球現象較斜紋織物少,緞紋織物又較斜紋織物易起毛起球,針織物比機織物易起球,羅紋針織物比緯平針織物起球嚴重,針織物結構越稀松,越易起球。一般運動服和毛衣就屬于針織物,而且運動服屬于羅紋織物,毛衣結構松散。雖然纖維性質和織物風格決定了有的織物要起毛起球,生產企業完全可以選用合適的纖維和風格來生產服裝,但現在設計服裝,為了增加整體視覺和穿著效果,還是避免不了有的要起毛起球。這種現象有的通過后整理如燒毛、剪毛、滌棉織物熱定型或樹脂整理來減少,但起球現象主要是視覺印象,這種印象決定了衣服是否可以繼續穿著,因此出現這種情況,消費者就要進行質量投訴。
1.2 色牢度。色牢度也是消費者投訴的一大熱點,不僅決定了服裝能否繼續穿著,而且色牢度差的服裝染料容易脫落,既會沾染其他衣物,脫落的染料分子或重金屬離子可能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而危害健康。常見的服裝色牢度問題主要有針織T恤耐光汗復合色牢度、外套褲子耐光色牢度、蠶絲服裝耐皂洗色牢度、牛仔服裝耐摩擦色牢度。影響色牢度的因素首先是染料的選擇,不同種類染料與纖維的結合形式不同,結合鍵的牢固程度也不同。如蠶絲織物可以采用酸性、中性、直接、活性等染料染色,但一般多采用弱酸性染料,染色牢度較好。棉織物可以用活性、還原、硫化、直接染料等染色,活性染料色澤鮮艷、色譜齊全,與織物共價鍵結合牢度較好,還原染料牢度好,但染色工藝復雜,某些染料還有光脆性,而硫化染料和直接染料牢度不好。影響色牢度的還有各種助劑、緩染劑、固色劑、柔軟劑等的選用。織物的染色是個復雜的工藝,但引起色牢度投訴的主要因素還是生產工藝問題,如印染過程中工藝控制不當,染料選擇不當,使用劣質染料,沒有進行小樣檢驗就投入批量生產等。因此可以說色牢度質量問題大部分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消費者洗滌不當、穿著不當引起的。
1.3 破損。衣服容易破損的部位和現象主要有褲襠、大腿內側縫、口袋邊沿處、褲袢處、袖窿、輕薄類絲織物、針織品接縫處滑移、涂層織物開裂等。影響織物強力的因素主要有纖維性質、紗線結構、織物結構、樹脂整理等。不同品種的纖維,斷裂強力不同,就是品種相同的纖維,由于制造工藝及用途的不同,在內部結構發生變化時,織物在強力和伸長率上不盡相同,如同是棉型滌綸纖維,但低強高伸型滌綸纖維和高強低伸型滌綸纖維在性質上有較大差異,低強高伸型滌綸纖維制得的織物斷裂強力低,伸長率大,織物的堅韌性好。線織物的強力高于同特數紗織物的強力,而經緯紗接觸面積大小、交織點的多少也會影響強力。 就機織物的三原組織而言,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平紋織物的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大于斜紋的,斜紋的又大于緞紋的,而緞紋織物的撕破強力大于斜紋的,斜紋的又大于平紋的[2]。棉、粘織物為了防皺,常采用樹脂整理,但樹脂整理后,纖維內大分子間產生交鍵,大分子間的滑動受到阻礙使纖維的伸長性能下降,織物的撕破強力也降低[2]。雖然從原理上來說影響纖維強力的因素很多,但消費者在穿著中如下蹲、上樓、手插在口袋等突然受力導致衣服破損,這種情況帶有一定的沖擊力,但依據標準檢驗中各種強力考核大多采用的是在等速拉伸下斷裂或撕破所用的力,這個值較小,相應強力指標要求也低。雖然沖擊擺錘法檢測撕破強力接近這種情形,但是標準要求的力值較低,而且有相當一部分標準不采用這種方法[3]。還有布的強力和縫線強力不匹配 ,受力后,縫線強力大而導致布破損。在消費者投訴破損的質量問題時,由于有的是標準沒有考核 ,有的是與標準設定的測試條件不完全相同,因此依據現有標準的考核不能完全分清楚責任,不能給爭議雙方滿意答復,引起消費者和經銷者不滿。
1.4 羽絨服鉆絨。在冬季,幾乎每天都有消費者投訴羽絨服鉆絨。在GB/T 14272—2011 《羽絨服裝》和FZ/T 73053—2015 《針織羽絨服裝》中規定與羽絨直接接觸的織物應具有防鉆絨性能 ,而且標準附錄中的防鉆絨性能試驗中又規定將縫線處進行粘合加固處理,防止羽絨從縫線處鉆絨。 因此在標準中只考核面料的防鉆絨性,但是在消費者投訴中,羽絨服鉆絨現象大多都是發生在縫線的針孔處,而根據標準來判定,這樣的羽絨服大部分是合格的,因此不能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羽絨服在加工制作中,面料主要采用:(1)防水型涂層(覆膜)面料,大多采用不壓膠的防水面料制成,有一定的防絨性能;(2)高密度防水面料,本身織物的密度高,再通過高溫融合表層織物以減小織物空隙的后期處理工藝,提高防絨性能;(3)普通機織面料加防絨布(或刷膠),一般采用密度較低的錦綸或者滌綸,在面料里側添加防絨布,提高防絨性,還有的是在面料里側刷上一層防絨膠,這兩種方法的缺點是面料透氣性能較差。生產廠家考慮到了面料標準要求,但是對于縫針處出現的鉆絨現象,有的廠家卻沒有考慮。在FZ/T 73053—2015 《針織羽絨服裝》中,鉆絨性能檢測中用11號家用縫衣針縫線,而在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中,用11~13號家用縫衣針縫線,一般制作服裝中,薄型面料選用針號小,厚型面料選用針號大,如緞類織物、薄麻布、薄棉布、府綢等,選用11、12號針,粗布、卡其、燈芯絨、牛仔布、女衣呢等,選用13、14號針。因此在生產時需要根據面料的薄厚調整針的粗細,以減少針孔處的鉆絨。還有可以采用對羽絨填充片進行包邊或鎖邊處理,可以減少縫線處的鉆絨,但會增加服裝制作成本,因此有的生產廠家不會采用。
1.5 織物耐磨性能。衣服在穿用過程中,褲襠、袖口、領口、褲腳翻邊等部位易與接觸物體之間發生摩擦而引起損壞。消費者投訴的質量問題主要是牛仔褲褲襠和褲腳翻邊磨損,涂層面料服裝涂層脫落。傳統牛仔服大多是純棉織物采用三上一下的右斜紋組織交織而成,質地緊密、厚實,耐磨性能好。但現在流行的花色牛仔面料,為了追求陳舊感,要人工做舊,在水洗工藝中,采用石洗/石磨、酵素洗、砂洗、化學洗、破壞洗等物理或化學方式來損傷纖維,達到追求的效果,但是降低了纖維的耐磨性,在穿著過程中容易磨損。涂層織物容易褪色、洗花、龜裂、涂層脫落露出基布,或者干洗后變硬,會隨著時間和洗滌次數的遞增而老化。服裝穿著過程中不僅受到摩擦,而且同時還受日曬、汗液、洗滌劑等的作用,即使使用相同規格的織物,不同環境下其耐磨性也不相同,因此織物在實際使用中因受摩擦而損壞的形式也十分復雜,在投訴中,僅僅依靠標準知識很難解決消費者投訴的質量問題。
標準是衡量產品質量的一個尺度,標準制定要與時俱進,公平合理,不僅要保護生產者、經銷者的利益,也要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在判定產品是否有質量問題時,標準是判定依據。但在處理消費者投訴時,卻發現有的產品執行的現行標準,存在著制約。
2.1 沒有成衣標準。有的產品沒有成衣標準,只有織物標準,如果出現質量糾紛,沒有評判依據。如含毛類毛衣之類的產品,一般采用FZ/T 73018—2012《毛針織品》,沒有縫制和外觀質量的考核。還有涂層服裝,只有GB/T 28464—2012《紡織品 服用涂層織物》,沒有成衣標準,選用別的標準就規避了耐磨性能、耐干洗性能、耐折牢度等涂層織物應測試的內在質量考核指標。
2.2 標準考核指標要求太低。①起毛起球。大部分產品標準中合格品規定≥3級,也有的規定為≥2~3級,如針織T恤衫≥3級,針織運動服 ≥2~3級。②色牢度。耐光、汗復合色牢度(堿)大部分產品標準中合格品規定≥3級,也有的規定為≥2~3級,如針織T恤衫≥3級,針織運動服≥2~3級。耐濕摩≥2~3(深2)級。這些偏低的考核指標,就給部分生產廠家造成了漏洞,盡管用了劣質原料來加工生產,但大部分產品都能達到標準要求,在出現質量糾紛時生產廠家能提供合格的檢測報告,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起毛起球或變色達到3級或2~3級的服裝,根本已經無法穿著,依據這樣的判定指標不能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2.3 存在標準不考核的指標。在消費者質量投訴中,存在著標準不考核的情況。如在針織品起毛起球中,不考核磨毛、起絨類產品;針織運動服的耐光、汗復合色牢度(堿),只考核短袖上衣、背心及短褲;牛仔褲的褲腳折邊耐磨性能;羽絨服的縫線處鉆絨性;針織品外觀質量中不考核包縫和包縫寬度,以致穿著中引起接縫處紗線滑移;滌綸針織服裝面料勾絲等。
2.4 產品標準選用問題。服裝產品標準都是推薦性標準,生產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產品特點,在達到相關安全技術類別的前提下,自愿采用。不同的標準,考核內容有差別。有的企業為了規避風險,選用了保護自己產品的標準。如牛仔服裝,沒有選用FZ/T 81006—2017《牛仔服裝》,而是采用了FZ/T 81007—2012《單、夾服裝》,規避了耐磨性能的考核。
消費者出現服裝質量問題,滿懷希望找到檢測部門尋求幫助,但有時候結果是無奈與失望。因此提高產品質量,完善檢測項目,掌握更多的服裝知識,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提高服裝質量,選購到滿意合適的服裝產品。一是企業要加強行業自律,謹記產品質量問題很多是生產出來的,不能為了利益而以次充好、偷工減料,要增強質量風險意識,每個環節加工、生產、購買的原輔料都隱含有質量風險。要注重研發能力的提高、生產工藝的改進及管理和質量控制方面的問題。二是建立完善的行業標準體系。現行標準中更多的是一些常規性的指標,如纖維含量、色牢度、強力、起毛起球 、安全性等指標,這些指標不能及時反映市場即技術快速變化和發展的需要,即標準的制定與相關技術的研究驗證脫節,因此標準體系的建立刻不容緩,只有把以原料為主體的標準體系,和以市場消費的最終需求為主導的標準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標準的技術支撐、市場保護和限制手段的作用,為生產企業、監督部門、檢測部門、消費者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