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翟愛萍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全面發動侵略戰爭,中日戰爭爆發。隨后淞滬會戰,日軍攻占上海,形勢對中國越來越不利,與上海咫尺之遙的南京岌岌可危。同年11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遷都西南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各機關、企業、大專院校也都紛紛南遷。
為了徹底“摧毀中國的抗戰意志”,迫使中國政府屈服投降,日本帝國主義從1938年2月到1944年12月,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戰時中國“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6年零10個月的大規模轟炸,史稱重慶大轟炸。
最為慘烈的當數1941年6月5日的大轟炸,造成了駭人聽聞的防空洞慘案,史稱“大隧道慘案”。這是中國抗戰期間發生在大后方的最慘痛的事件,它與1938年6月9日的黃河花園口決堤、1938年11月13 日的長沙大火,并稱為抗戰時期的中國三大慘案。
1941年6月5日下午6時左右,雨后初晴,當重慶的市民們正準備吃晚飯乘涼時,突然空襲警報長鳴。得知日軍的飛機要來空襲,人們攜帶行包,紛紛涌向渝中區磁器街十八梯石灰市路口附近較場口大隧道的防空洞里。由于空襲突然,疏散來不及,因此防空洞內聚集的人特別多。只能容納5 000人的這個防空洞里,一下子涌入了上萬人,顯得十分擁擠,防空洞內空氣異常濁悶。為了防止隧道內的人在空襲時間出來亂跑發生危險,守在3個防空洞口的防空執勤人員一律不準洞內的人出來,并且把木柵欄門上了鎖。

較場口大隧道是在1936年倉促設計出來的,先從地面深挖入地底10米,然后平行深入兩公里長。沖突分叉成三個洞口進出。洞內寬度兩米,高也兩米,有多處急彎,兩旁有木板釘成的長凳,每隔30米左右,洞壁上掛一盞油燈。此隧道里通風、防火、防毒、排水、醫療等設備都沒有。這條隧道本來是作為交通用的,因為設計失敗而廢棄,后作為防空洞使用,這給日后的防空洞安全埋下了隱患。
晚上9點鐘左右,日軍飛機進入重慶市區上空, 24架飛機分三批,對重慶市區的國府路、上清寺、李子壩、和平路、金湯街、中一路、純陽洞、上南區馬路、石板坡等數十處進行長時間輪番狂轟濫炸,共投爆炸彈82枚,燃燒彈13枚。霎時間爆炸聲此起彼伏,火海一片,繁華市區頓成廢墟。
由于防空洞內人多空間小,再加上洞口緊閉,洞內氧氣缺少,人們開始覺得呼吸不暢,渾身發軟。這時嬰兒和孩童們終于忍受不住了,大聲啼哭起來,氣氛頓時緊張,有些人開始煩躁不安,舉止反常。防空洞慘案生還者朱更桃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在洞內,起初只覺得頭腦發悶,大汗淋漓,漸漸身體疲軟,呼吸困難,似乎淹在熱水當中,腳下溫度異常之高。左右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衣褲撕碎,好像精神失常一般。”
隨著二氧化碳增多,洞內部分油燈已經由于缺氧而熄滅,人群騷動得更加厲害了。面臨死亡,沉默的人們再也按捺不住性子了,開始拼命往洞口擁擠。由于洞門是向外關閉的,因此,人群越往洞口擠,門越是打不開。守在洞外面的防護團員只知道日機空襲時,禁止市民走出防空隧道,而對洞內所發生的危險情況一無所知。洞內的氧氣不斷減少,洞內人群的情緒更加急躁,他們擁擠在一起,互相踐踏,前面的人紛紛倒下,有的窒息死亡,有的甚至被活活擠死,而后面的人渾然不知,繼續踩著尸體堆往外擠,慘案就這樣發生了。
日軍的空襲還在繼續,飛機呼嘯著從空中沖過,扔下無數的爆炸彈和燃燒彈,地面頓時一片火海。此時此刻,洞內的人群也顧不上那么多了,還在奮力掙扎著往外擠。他們面色紅脹,雙手揮舞著,拼命狂叫,但是一切都無濟于事,身體依然原地不動,一個個生命就這樣被耗盡了。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折磨、掙扎,將近午夜時分,洞內凄厲的慘叫聲逐漸減弱。很多人躺在地上,氣息奄奄,面色由紅色變成紫藍色,口角的唾沫由白變紅滲著血絲,不少人已無聲無息地撲伏到別人身上。夜晚11時,防空洞門才被人打開,霎時間,洞內的人群如同破堤的河流一樣沖出洞門,一部人因此而得以生還。
空襲持續了將近5個小時,當日軍的飛機離開“陪都”重慶時,防空大隧道已是死一般的沉寂,聽不見活人的聲音,到處都是死難者的尸體。
“六?五”大隧道慘案的發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日本飛機的輪番狂轟濫炸。日軍出動飛機之多、投彈之巨、轟炸時間之長是空難歷史所罕見的。不僅投下了爆炸彈82枚,還投下燃燒彈13枚,重慶市到處是殘垣斷壁,一片火海。
第二,是隧道里避難人員過多。按照較場口防空洞的容積計算,該防空洞最多僅能容納4 384人,而當日涌入了萬人之多,造成很多人缺氧窒息。
第三,是人員瀆職。當時,大隧道里的工作人員曾先后四次向負責防空的副司令胡伯翰提出,室內空氣不良,存在安全隱患,建議轟炸間隙解除一下警報,讓群眾走出隧道換換空氣。而胡伯翰下令,努力維持秩序,不許群眾亂動。警報解除后,胡伯翰這才下令打開洞門,但為時已晚。
第四,是隧道改為防空洞,設計存在嚴重缺陷,通風排水系統都不具備。防空管理混亂,疏導指揮工作不力,也是造成慘案發生的重要原因。
“六?五”較場口大隧道慘案,強烈激發了重慶人民抗戰的激情。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遵循黨中央“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堅持國共合作,抗戰到底。重慶青年紛紛奔赴抗日前線,先后組成川渝大軍奔赴抗戰最前線英勇殺敵;重慶的救國會、青年聯合會、抗日文藝習作會、學生會、婦聯會等紛紛捐錢、捐物,買飛機、買大炮全力支持抗戰。
“以史為鑒”,通過這段血與火的歷史,后來者們更要認真吸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不斷探索現代化戰爭中防空事業的發展規律,為打贏反侵略戰爭做好充分必要的軍事、裝備等方面戰略戰術準備,銘記落后必亡的訓誡,筑牢固邊強國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