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華
從教十年,有幸?guī)状螀㈤喼锌甲魑模x雖然不乏佳作,但有一些文章乍看時,或形式新穎,新人耳目;或辭藻華麗、語言細膩;或典雅別致、有復古風;或情感濃烈、令人動容,細看卻問題很大,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些寫作現(xiàn)象進行深入分析。
一、樣式新穎卻喧賓奪主
《辭海》釋義,文,飾也。毋庸置疑,文章的確需要裝飾。于是,考場作中穿越體、日記體、對話體、實驗報告體、讀秒體等貌似時髦的結(jié)構(gòu)形式層出不窮。有時的確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殊不知,如果牽強附會、生搬硬套,不僅嚴重偏離寫作的宗旨,更有喧賓奪主的嫌疑,功利指向極其嚴重。
二、辭藻華麗卻矯揉造作
語言確實是中考作文考查的重點,但觀如今作文,華麗風似乎有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
語文學習要求學生能活學活用,文章中運用成語警句等來裝點確可以為文章加分,但是,如果只是以華麗的辭藻,只能讓閱卷教師厭煩。因為遣詞造句的目的是傳達貼合主旨的情感,如果為裝飾而堆砌,語言的運用與情感的抒發(fā)便會愈行愈遠。吳功正的《阿里山紀行》與豐子愷先生的《給我的孩子們》都無華麗的辭藻,淳樸的情感卻感人至深。
三、追求駢散卻文體雜糅
就初中生這個年齡層次,中考作文考查的主要還是清晰的敘事能力,與相應的描寫、抒情和議論(雖然有“文體不限”的解釋說明)。但有大量學生的文章或通篇大敘、或全篇都議、或描寫過甚,嚴重偏離主旨,這種忽略文體,甚至是拋卻文體的做法對于國文的強化危害極其嚴重,很多學生可以高談闊論,卻下筆不成文。
四、情感逼真卻明顯失真
批閱作文時,本人略作統(tǒng)計,將親友師長寫成“高大全”的或者“死離別”的約十中有三。貌似情感細膩,實則情感荒漠,只是歌頌或訴苦,缺乏真情實感,拋卻“真我真事真情”的真實生活,妄想以“易動人心的元素”來騙取共鳴或同情,只會適得其反。其實,只需要抓住生活細節(jié),梳理人物間的關(guān)系,把握內(nèi)心的情感波瀾,運用氛圍的渲染,平易的文章照樣能打動人心。
以上問題的頻繁出現(xiàn)固然與考試強化了功利心、學生缺乏閱讀積累相關(guān),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哪些舉措呢?筆者試作如下嘗試:
1.強化閱讀,重視實踐
進入中學,語文學科不自覺地淪為了學生心中的“二等學科”,有一個廣泛的認知悖論,“語文是依靠小學基礎(chǔ)的,花時間是無用的”。于是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只是單純灌輸考點、題型、思路等等,遺忘了閱讀才是學好語文的根。經(jīng)典名著的閱讀尤為關(guān)鍵,那是作家?guī)啄晟踔潦菐资晡幕啔v的積累通過文本展現(xiàn)的智慧結(jié)晶,開展深層次的閱讀有助于我們提高審視文本、審視自我的能力,那樣在寫作的過程中才能夠與自我的成長閱歷相聯(lián)系,做到有的放矢。
但是,實際情況是,許多班主任教師甚至是語文教師都將課外閱讀視為時間的消耗、無效的付出,長此以往,學生的積累越來越少,可運用和化用的素材也越發(fā)稀缺,寫出來的文章空洞無物。
2.鏈接生活,重視真情
許多學生甚至許多教師認為,生活化的素材生活氣息過濃,不能達到煽人情催人淚的境界,只有那至高至上至悲至喜的素材才能滿足當今社會情感荒漠的人群的情感需求。實則不然,朱自清先生的諸多名篇,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倘若通篇細讀,斷無絲毫矯揉造作、情感虛假之處,全然是生活的事例(月夜散步、車站送行、為子買橘等)和樸素的言語,讀者讀來卻能觸發(fā)內(nèi)心最柔軟的角落,事實證明:只有生活的,才是真切的,才能感人心、動人情。
所以,在日常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感受生活、表述生活,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真感人。
3.放緩節(jié)奏,重視指導
在作文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初一、初二年級不講作文,待到初三,將前幾年的作文題進行范文的強化,甚至對中考滿分作文進行模仿借鑒,這種“極速寫作法”居然備受歡迎,顯然,這是把中學作文教學格式化、簡易化和隨性化了。
實際上,對作文進行科學有序的規(guī)劃,輔之以實在的訓練指引,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筆者連續(xù)幾屆學生的作文教學一直運用這樣的策略,在審題、立意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chǔ)上,初一指導謀篇布局(結(jié)構(gòu)),初二指導選材和構(gòu)思,初三再指導語言細節(jié)技法,這樣扎扎實實地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無論日常寫作還是中考作文都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結(jié)語:作文教學一直是近年來人們議論爭論的話題,我想,只要語文教師扎扎實實地從細節(jié)做起,逐步推進,終能讓學生愛上作文、愛上寫作文,成為有思想、善表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