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科
寫作能力,指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作文教學的中心。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
一、關愛學生,了解作文動機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提高寫作能力,就要深入學生內(nèi)心世界,追本溯源,了解成因,對癥下藥。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作文心理,找準作文教學的突破口。
一般來說,學生的作文動機大致有以下幾種:
1.為完成任務,不受批評;
2.為了得到肯定與表揚;
3.為了考試得高分;
4.為了更好地生活工作;
5.為了全面提升技能。
學生的這些作文動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層次性,體現(xiàn)了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學生的生活、思想、興趣、愛好、心理活動都是豐富的作文素材,只有寫親身經(jīng)歷的、親眼見到的、親耳聽到的內(nèi)容,他們才會寫得具體生動,才會寫出真情實感。
最近,學校北面的上海路加寬路面正在施工,交通擁堵,事故頻發(fā)。前天,又有一名學生家長騎電瓶車發(fā)生車禍,受傷嚴重,對同學們觸動很大。我及時安排學生寫一篇“安全出行,珍愛生命”的習作,大多數(shù)同學就寫得很好,既表達出對同學家長關切同情,還抒發(fā)了自己珍愛生命的深切感受……
二、激發(fā)興趣,點燃寫作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具有濃厚的寫作興趣,作文才會有不竭的動力。
1.熱情鼓勵。平時對學生不能求全責備,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對那些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教師既要肯定成績,又要指出缺點和不足之處;對于潛能生,更應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關注他們的細微變化,哪怕是某個詞語用得恰當準確,某個句子寫得生動形象,都要給予熱情鼓勵,真心實意地表揚。教師誠摯的贊揚,熱情的鼓勵,是激發(fā)潛能生寫作興趣的良藥,能使他們產(chǎn)生會心的微笑,樹立成功的信心,以更大的熱情書寫人生理想,反映社會現(xiàn)實。
2.創(chuàng)設情境。作文教學中 ,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一個神奇浪漫、妙趣橫生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欲望;或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披文入情”,讓他們品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學生為教學內(nèi)容所陶醉,就會懷著興奮的心情,帶著強烈的表現(xiàn)欲參與教學活動,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真正調(diào)動起來時,課堂就成了他們參與學習的樂園。
3. 設置目標。設置適當?shù)膶懽髂繕?,讓學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對學生寫好作文具有一定吸引力。這樣,讓學生在艱苦的寫作過程中獲得實現(xiàn)目標的滿足與快樂,寫作的積極性自然會有所提高。
4. 展示成果。教師可將學生習作擇優(yōu)編輯成冊,或辦一份小報,供全班及全校賞閱。這對選上作品的學生和未選上作品的學生都是極大的激勵和誘惑,他們都期望自己的作品能成為“范文”。特別是把富有特色的好文章推薦發(fā)表,學生就會產(chǎn)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和強烈的寫作沖動。
5. 開展活動。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有益活動,如成立文學社,開設共青團廣播站,組織讀書會、演講會,開展作文競賽,組織小記者團參觀采訪,搞社會調(diào)查等,學生活躍其間,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增強了,寫作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三、觀察積累,豐富寫作素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好文章必須有來源于生活的鮮活生活內(nèi)容,獲得作文材料,不僅在課堂上,還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勤于積累。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孩子,有更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因而對大自然有特別濃厚的感情。尤其是生產(chǎn)勞動和生活實際,使許多農(nóng)村學生具備書本里沒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技能。
積累是寫作的基礎,厚積才能薄發(fā)。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勤于積累的習慣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積累通常有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1.直接積累。直接積累是指學生日常對于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客觀事物的直接見聞感受。觀察是獲得直接積累的有效途徑。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并養(yǎng)成習慣。那么,怎樣觀察呢?
首先,要掌握觀察的方法。常見的觀察方法大致有三種:
①定點觀察。定點觀察就是觀察者固定在某位置上的觀察。具體可分為平視、仰視、俯視和環(huán)視。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②動點觀察。動點觀察就是沿著一定路線,在不同的位置觀察。動點觀察是定點觀察的延續(xù),從不同角度或不同位置觀察某一事物,從而收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如《蘇州園林》。
③散點觀察。散點觀察是選取某一范圍內(nèi)的若干景點分別觀察。散點觀察是定點觀察的分散。如《故宮博物院》。
其次,合理安排觀察的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再次,觀察要細致,要抓住事物特征??陀^事物有運動的,也有靜止的,觀察時要認真仔細,善于抓住它們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nèi)在特征。如《背影》中朱自清對父親背影的細致觀察和傳神描寫就是典型的例子:“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
短短幾句話,描繪出一幅多么具體、感人的圖景!“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色彩多么鮮明!再看行動,平地走路尚且“蹣跚”,何況還要爬上月臺,“攀”“縮”二字表現(xiàn)出父親的吃力太傳神了。尤其是“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動作描寫,細膩而簡練,寫出了動態(tài)的過程,栩栩如生。試想:如果作者對父親的背影沒有仔細觀察,能寫得這樣逼真嗎?
又如他對春雨的描繪:“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者,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還有老舍筆下的夏雨:“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條條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陣,地上射起無數(shù)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形象逼真,各具情態(tài)。
2.間接積累。間接積累是指通過讀書、看報、上網(wǎng)等閱讀欣賞獲得的知識,經(jīng)過大腦整理加工,形成個人的思想認識?!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閱讀可以積累詞匯,豐富語言;可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閱讀可以便捷有效地獲得寫作技能和作文素材。
四、思路導航,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甚至怕寫作文,有時硬“編”出來的作文內(nèi)容空洞、條理混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寫作技能和認知經(jīng)驗,從而導致作文時力不從心、無從下筆。這樣,久而久之,便對作文產(chǎn)生了厭倦和恐懼。因此,我們應該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對癥下藥,不斷強化作文認知與技巧訓練。
1.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學會遣詞造句
七年級時,口語訓練是作文的鋪墊,我讓學生每天上課前5分鐘進行說話訓練,每天堅持寫日記。到九年級,作文課可先讓學生互改互評,然后再由教師評講優(yōu)點與不足。這樣的訓練在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同時,還提高了他們自我修改、欣賞作文的能力。
2.注重審題立意,布局謀篇,增強作文的完整性
“言為心聲”,作文的主題,往往是對較為熟悉的人物、事件不斷觀察,反復思考,逐步加深認識,然后提煉出來的。這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拓展思維的訓練。
(1)審題。審題是指對作文題目或文題材料進行深入思考和反復研究,理清題意,確定文章的體裁、中心、選材范圍和主次詳略的思維過程。審題時要做到認真分析,深入發(fā)掘,把握命脈。
(2)立意。“意”是文章的靈魂,材料的統(tǒng)帥。立意必須簡明、準確、深刻、新穎。
(3)選材。選材就是對已有素材進行取舍加工的過程。魯迅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就是說要圍繞中心選取意義深遠或典型新穎的材料,要善于挖掘,精選角度,切中要害。同時還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
(4)布局謀篇。
布局謀篇就是解決如何安排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所選內(nèi)容的問題。
①設點。所謂“設點”,就是布設幾個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點材料”,然后拓展提升,連“點”成“片”,就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②追問。追問就是圍繞“核心材料”多問幾個“為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樣”,依此設置問題,拓展思路。
③起興。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先說其他事物,以引出要說的事物。它一般用在文章或語段的開頭,是一種“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
另外,先寫提綱并打草稿是謀篇布局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樣寫出的作文就會有條不紊,結構嚴謹,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實踐證明,作文教學中教師及時有效地指導,既可激發(fā)學生作文的興趣,又可“防患于未然”,避免不少同學“走彎路”,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