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秦林忠

【摘要】目的 分析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應用于急性腦梗死的急診急救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急診科接受急救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46例分為一體化組和傳統組,傳統組由家屬將患者送到醫院進行急救,醫院僅進行院內急救,一體化組采取院前以及院內急救一體化的模式,對比兩種急救模式的應用價值。結果 一體化組的搶救總有效率為95.65%,顯著高于傳統組的78.26%,組間有明顯差異,差異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在急性腦梗死急診急救中的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急性腦梗死;急診;價值
【中圖分類號】R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1
本文旨在分析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應用于急性腦梗死的急診急救價值,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急診科接受急救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4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55~77歲,平均年齡(62.47±3.02)歲。分為一體化組和傳統組,每組各有23例患者,兩組患者在一般社會性資料方面的差異較小,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知曉本次研究內容,研究內容報備倫理委員會并批準后,開始對照試驗研究。
1.2 方法
傳統組由家屬將患者送到醫院進行急救,醫院僅進行院內急救。一體化組采取院前以及院內急救一體化的模式,具體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1)院前急救:醫護人員在接聽到患者家屬或者在場人員的急救電話之后,應立即詢問患者的病情情況,并告知現場人員有效的初步急救措施,應特別強調禁止患者服用任何藥物。然后立即安排醫護人員進行出診,并通知急診室做好相關準備。醫護人員到達現場之后,首先應評估患者的基本病情情況,明確其危險因素,同時對患者進行主要體格檢查[1]。醫護人員在幫助患者清除口腔內的分泌物之后,給予其吸氧,注意應確保患者的呼吸道暢通,并采取有效方式幫助患者鎮靜止痛。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以及心肺復蘇。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選擇對癥藥物進行治療,聯系醫院告知其做好相應的準備。
(2)院內急救:患者入院后,應立即開啟綠色通道,遵循先搶救后付費的原則,立即為其進行相應檢查以及急救處理。醫護人員應再次確定患者的病情情況,對于可能存在腦出血情況的患者,應通過CT檢查進行確認,同時立即進行其他相關檢查。確診之后,應立即將患者送至搶救室進行病情評估,并通過有效手段進行治療[2]。對于需要接受手術的患者,應立即送至手術室,對其進行動脈溶栓術以及全腦顱內血管造影術,密切觀測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情況以及各項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后,及時進行CT復查,然后進行對癥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種搶救模式的臨床效果進行判定:患者的臨床表現明顯好轉,腦組織的恢復程度良好為顯效;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所好轉,腦組織恢復程度較好為有效;患者的臨床表現未見明顯好轉,腦組織的恢復程度較差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EXCEL電子表格工具對對照試驗中得到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匯總,數據處理工具選擇最新版的SPSS 19.0統計工具,n表示計數值,%代表百分比數值,使用(x±s)作為統計中的計量數值,使用t或x2進行檢驗,當得到的P值<0.05時,組間有明顯差異,差異值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一體化組的搶救總有效率為95.65%,傳統組的搶救總有效率為78.26%,組間有明顯差異,差異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的數據匯總詳情見下表1。
3 討 論
急性腦梗死的救治時間直接影響著臨床療效以及患者的預后,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規范急性腦梗死的診療流程,可以有效降低該疾病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由家屬送患者入院,僅采取院內搶救措施的常規流程存在較大的弊端,其誤診率以及漏診率相對較高,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現階段,院前與前內急救一體化模式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搶救中,有效地提升急診室的急救醫療服務質量以及工作運行效率,也使得急診室的救治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而有效促進了院內急救時間的縮短[3]。
通過本次對照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一體化組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傳統組,組間有明顯差異,差異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應用于急性腦梗死的急診急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利于促進急診流程的規范化,提升搶救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馮 瓊,涂明義,張蘇明,等.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3):68-70.
[2] 仇為豪.院前與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急診急救中的應用效果[J].家庭醫藥,2017(1):75-76.
[3] 李冬梅.院前急救與急診腦動脈內溶栓一體化對急性腦梗死的救治效果[J].中國實用醫刊,2016,43(10):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