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

【摘要】目的 探討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應用胺碘酮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人作為研究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43例)和對照組(n=43例),觀察組病人予以胺碘酮治療,對照組病人予以美托洛爾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病人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應用胺碘酮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胺碘酮;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2
冠心病指的是由于脂質代謝紊亂,脂質不斷沉積于血液中,長期積累,可導致白色斑塊沉積物出現于動脈內膜部位,從而誘發一系列臨床癥狀的一種常見心臟疾病類型。心肌梗死指的是由于心肌細胞持續缺血所致心肌壞死的現象,其極易并發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一種病情危急的并發癥,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藥物對改善病人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應用胺碘酮治療,臨床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病人作為研究病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43例)和對照組(n=43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58~78歲,平均(65.49±4.46)歲;疾病類型:頻發性室性早搏8例,心房撲動14例,快速型心房纖顫11例,陣發性室上速1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58~78歲,平均(65.42±4.51)歲;疾病類型:頻發性室性早搏9例,心房撲動13例,快速型心房纖顫12例,陣發性室上速9例。觀察組及對照組病人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予以嚴格臥床休息、實時心電監護、鎮靜治療、鎮痛治療、吸氧治療、及時糾正酸堿紊亂、及時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根據病情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治療等。對照組病人予以美托洛爾治療,酒石酸美托洛爾(國藥準字號為H10950085,由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口服,用法用量:12.5 mg/次,2次/日,共治療4周,若病人的臨床表現及癥狀均無任何改善,可將藥物劑量逐漸增加至25 mg/次。
觀察組病人予以胺碘酮治療,將150 mg胺碘酮(國藥準字號為H10950085,由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加入2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釋后進行推注治療,推注時間為10 min,然后再進行靜脈滴注,靜滴滴速為1 mg·min-1,治療6 h后,靜滴滴速改為0.5 mg·min-1。若推注15 min后病人的臨床表現及癥狀均無任何改善,可再次推注150 mg。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病人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療效判斷標準:(1)無效:經治療后,病人的心悸、氣短、渾身乏力、心律失常等表現無任何改善甚或加重;(2)有效:經治療后,病人的心律失常及心絞痛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3)顯效:經治療后,病人的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渾身乏力、心律失常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臨床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各組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所有涉及數據處理及統計均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以P<0.05表示結果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2.1 觀察組及對照組病例的臨床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0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4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觀察組及對照組病例的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病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98%(3/43),其中頭暈1例,惡心1例,胃部不適1例;對照組病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26%(10/43),其中頭暈3例,惡心4例,胃部不適3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研究顯示[1],心律失常的發病機制與調控蛋白異常、肌漿網鈣的釋放與重攝取異常、膜上鉀鈉鈣等離子通道異常等離子通道的異常改變密切相關,而這種離子通道的改變主要是由先天性基因突變及后天性心肌病變所致。而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等因素均可誘發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心電圖是心律失常診斷的一種輔助檢查工具,具有特異性強、診斷價值高等優點,只有明確診斷,方可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才能有效改善病人的預后。快速型心律失常主要是由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炎等各類器質性心臟病發展而來。近些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導致病人的死亡。以往臨床對于該病的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但臨床療效并不是十分令人滿意,且不良反應較多,預后較差。因此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對改善病人的預后尤為關鍵。
胺碘酮是臨床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一種常用藥物,屬于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其生理作用機制主要包括:(1)胺碘酮對冠狀動脈具有高選擇性,可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2)胺碘酮屬于多通道阻滯劑,可明顯抑制鉀離子通道的作用,并能延遲負極時間,降低房室傳導速度;(3)可對β-受體阻滯產生抑制作用,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減少心肌耗氧量,縮小心肌梗死面積;(4)可抑制鈉離子通道,降低傳導速度;(5)胺碘酮的半衰期較長,作用時間更長,效果更持久[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胺碘酮可對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的發生及交界區自主心律的發生產生終止作用。除此之外,胺碘酮的代謝主要以P450系統肝細胞色素代謝途徑為主,因此不會增加胃腸道反應的發生。
需要注意的是,胺碘酮的藥物動力學比較復雜,個體應用效果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在臨床用藥時應嚴密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合理調節給藥劑量。同時,對于心功能不全的病人,應與擴張血管藥物、利尿劑、強心劑聯合應用,從而有效增強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應用胺碘酮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 冰.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療的臨床分析[J].海峽藥學,2017,29(04):158-159.
[2] 梁德賢,李志文.胺碘酮治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J].河北醫學,2008(03):3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