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蘭

【摘要】目的 分析血細胞形態檢測用于診斷血液疾病的作用。方法 隨機在2016年5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血液疾病治療的患者中,選擇84例作為觀察組研究對象,并在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檢查的人員中,隨機選擇84例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兩組研究對象均接受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分析血液病患者與非血液病患者血細胞形態之間存在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血液細胞形態異常檢出率遠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貧血患者以紅細胞異常為主、感染患者以中性粒細胞異常為主,出血性疾病患者以血小板異常為主,白血病以及淋巴瘤患者以淋巴細胞異常為主。結論 血細胞形態檢測可有效篩查出異常形態細胞,可為血液疾病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血液疾病;血細胞分析儀;血細胞形態檢測;診斷作用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隨機選取2016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接受治療的血液疾病患者84例。入選研究對象中,男43例,女41例,年齡21~62歲,平均(41.5±6.8)歲。其中22例貧血、39例感染、8例白血病、9例淋巴瘤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6例。并在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檢查的人員中隨機選擇84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9例,女45例,年齡24~60歲,平均(41.9±6.1)歲,入選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入選研究對象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可良好配合相關檢查。
1.2 方法
兩組入選研究對象均接受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在接受檢查前一天,叮囑患者接受檢查時需要保證空腹狀態,并于次日清晨抽取5 mL肘間靜脈血,將血液放入含有枸櫞酸鈉的抗凝管當中。首先實施血細胞分析儀檢查,儀器選用邁瑞BC-5180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選擇原裝配套試劑,嚴格按照儀器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若是檢查結果存在異常,則需要使用瑞氏-姬姆薩對血液樣本進行染色,制作血涂片,由專業檢測人員使用顯微鏡檢查血細胞,取10個視野,對血細胞形態進行觀察,詳細記錄每例研究對象的異常血細胞個數,重點對異常形態細胞的細胞內結構、大小、色澤以及形態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
經細胞血液分析儀檢查提示異常的血液樣本,還需要使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進行復檢,對比血細胞形態學檢查以及血細胞分析儀檢查在血細胞異常檢出率的符合率。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軟件對研究內數據開展統計學處理,血細胞異常檢出率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結果以x2檢驗,檢驗結果以P值為準,低于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的血細胞異常檢出率遠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通過對血液病異常細胞實施進一步分析發現,貧血患者中紅細胞異常20例,中性粒細胞1例;感染患者中37例中性粒細胞異常,紅細胞及淋巴細胞異常各1例;出血性疾病患者中6例血小板異常,白血病患者中6例淋巴細胞異常,紅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異常各1例;9例淋巴瘤患者均表現出淋巴細胞異常。
3 討 論
血液疾病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各年齡段人群均可患病,而若得不到及時救治,對患者的各項身體機能均可產生較大危害,并且會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細胞形態學是診斷、鑒別血液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是需要進行手工操作,檢測所需時間也相對較長,隨著檢驗醫學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逐漸忽視了形態學檢查,而當細胞形態、大小出現變化,并且與病理細胞沒有產生明顯差異的
情況下,就容易使臨床診斷工作存在漏診、誤診幾率[1]。
而從本次研究中細胞形態學檢查結果中可以發現,患有血液疾病患者的血細胞形態異常檢出率遠高于未患有血液疾病的人群,且血細胞異常檢出率達到98.81%,表明血細胞形態檢測對于異常細胞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在本研究中,患有出血性疾病患者均存在血小板異常,因此血小板異常可高度懷疑患者存在出血性疾病[2]。
綜上所述,血細胞形態檢測診斷血液疾病的應用價值較高,當血液分析儀不能對血液疾病實施準確判斷時,則應當進一步聯合血細胞形態檢測,避免漏診、誤診。
參考文獻
[1] 孫艷華,孫 鈞,鄭繼偉.開展血細胞形態檢測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2):28-30.
[2] 姜 楠,唐 媚,宋 燕,等.血細胞形態檢測在血液疾病診斷中的作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6,37(14):1959-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