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鵬 于笑艷

【摘要】目的 分析X線、CT和MR對于檢查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早期股骨頭缺血性患者患者共74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X線、CT和MR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統計出這三種檢查方法的陽性檢出率。結果 MR影像檢查技術的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CT平掃、X線攝片,且X線攝片的陽性檢出率在三項檢查技術中最低,組間有明顯差異,差異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MR在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檢查中的臨床價值最高。
【關鍵詞】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X線;CT;MR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2
本文旨在分析X線、CT和MR對于檢查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臨床應用價值,具體內容現作出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本院接受診治的早期股骨頭缺血性患者患者共7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23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3.72±11.59)歲。所有研究對象在一般社會性資料方面的差異較小,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研究內容報備倫理委員會并批準后,開始對照試驗研究。
1.2 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CT平掃、X線攝片以及MR檢查。同時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應盡量不要間隔過長時間,最好在1天內完成以上檢查。X線攝片:采用X線機進行外旋位以及標準正位的檢查,距離投影設置為1米,并攜帶過濾網。CT平掃:采用雙排螺旋機進行檢查,將掃描層厚以及間距設置為4 mm,應用骨窗以及軟組織窗對患者的組織情況進行觀察,同時將骨窗中窗位設置為400/1400,軟組織窗窗位/窗寬設置為50/350[1]。MR檢查:應用核磁共振儀對雙側髖關節的橫斷面以及冠狀位進行掃描,參數設置為層間距為0.6 mm,層厚為3 mm,偏轉角度設置為150°,并通過體部線圈進行觀察。
1.3 觀察指標
分析并對比兩組患者的CT平掃、X線攝片以及MR檢查結果,并計算出陽性檢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EXCEL電子表格工具對對照試驗中得到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匯總,數據處理工具選擇最新版的SPSS 19.0統計工具,n表示計數值,%代表百分比數值,使用(x±s)作為統計中的計量數值,使用t或x2進行檢驗,當得到的P值<0.05時,組間有明顯差異,差異值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通過對比所有的患者的CT平掃、X線攝片以及MR影像陽性檢出率可以得知,MR影像檢查技術的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CT平掃、X線攝片,且X線攝片的陽性檢出率在三項檢查技術中最低,組間有明顯差異,差異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的數據匯總詳情見表1。
3 討 論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疾病,其多發群體為30到60歲男性。意外受傷、長期酗酒以及長期過度應用激素均會導致股骨頭血運受阻,進而引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病后,會進一步侵害患者的髖關節,隨著行走運動量的增加,患者的疼痛癥狀也會越來越嚴重[2]。若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無法在發病早期得到有效治療,在股骨頭出現塌陷之后,就需要接受髖關節置換術,進而導致患者精神壓力以及經濟壓力的增加,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在發病早期對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做出有效診斷是十分必要的。
X線、CT以及MR均為臨床上操作簡便且費用經濟的無創影像技術。但只有患者股骨頭病變位置出現結構改變時,通過X線檢查才能觀察到特征性表現,因而在發病的早期,其診斷優勢不明顯。與X線檢查相比,CT檢查的分辨率密度相對更高,但股骨頭缺血壞死發生早期的肉芽組織浸潤以及骨髓壞死,無法通過CT進行有效顯示。通過MR影像技術可以有效對患者的壞死組織進行呈現[3],且檢查時間較短,診斷的準確性較高。
通過本次的研究結果也可以看出,MR影像檢查技術的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CT平掃、X線攝片,且X線攝片的陽性檢出率在三項檢查技術中最低,組間有明顯差異,差異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MRI影像學技術在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診斷中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因此可作為診斷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首選方式。
參考文獻
[1] 顧苗苗,張世昌.X線、CT和MR檢查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11):2137-2140.
[2] 曹德周.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的X線、CT、MRI影像診斷價值對比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21).
[3] 張萍妹,楊萬就,吳 勇,等.早期股骨頭缺血壞死行MRⅠ、CT、X線檢查效果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4):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