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摘要】目的 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并據此選擇合適的心理護理方法。方法 對衛生院收治的58例住院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全面分析,根據病情采取臨床心理護理,使患者的心態趨于平和,從而達到配合臨床治療和康復治療。結果 經過護理干預后,患者的SCL-90評分相比護理前有很大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臨床心理護理,改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盡早恢復腦神經功能,促進患者恢復。
【關鍵詞】老年腦梗死;心理狀態分析;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1
1 引 言
腦梗死是老年人群常見并且多發的疾病,主要表現出對應的神經功能缺失表現,因此患者常常表現出焦躁不安、悲觀、恐懼等不良心理,影響患者預后。因此要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據此,我們對衛生院收治的老年腦梗死患者58例進行了研究,分析其心理變化情況和相關的心理護理措施,現報告如下。
2 資料與方法
2.1 材料
選取衛生院在2016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老年腦梗死患者5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齡65~91歲,平均年齡(71.9±10.2)歲。患者均進行了全面的心理狀態分析,采取臨床心理護理干預措施,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康復治療。
2.2 方法
對所有患者進行對癥治療,使用擴張血管、改善腦循環的藥物,并進行康復治療等。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分析,
統計出現的心理障礙,然后分別給予不同的心理護理措施。
2.3 觀察指標
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價患者在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況,包括軀體化、強迫性、人際關系、焦慮、抑郁等9個分量表,評分越高,說明心理問題癥狀越嚴重。量表中各個項目采取1-5級評分制度。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版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 果
3.1 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價
通過統計發現,患者在入院時進行的評分分數相對較高,這說明多數患者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經過一定時間的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各因子評分相比護理前有顯著降低(P<0.05)。具體內容見表1。
3.2 患者心理狀態分析
分析患者的情況,58例患者中有意識清晰但肢體癱瘓的患者30例,意識清晰伴有語言障礙,無法表達自己需求的患者24例,意識不清晰且同時伴有肢體癱瘓和語言障礙的患者4例。據此產生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煩躁、不穩定:患者病發后出現癱瘓、失語等癥狀,心理比較脆弱,甚至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有的患者交替出現悲觀失望和焦慮不安的心理,給治療帶來較大難度;焦慮、悲觀、抑郁:主要是肢體癱瘓的患者,常年不能活動,需要別人幫助,擔心被嫌棄,長期以往出現悲觀消極、焦慮抑郁情緒,個別甚至出現自殺性傾向;急躁,不配合治療:患者覺得治療起效慢,因此對治療存在抵觸,或者是擔心經濟負擔而不愿意治療。
4 討 論
通過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發現患者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因此醫護人員應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措施:①加強溝通和交流:護理人員要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積極解答患者的各種問題,滿足患者需求。在精神上給予患者支持和鼓勵,讓患者切身體會到他人的關愛,并督促親人和朋友的陪伴,使患者保持心理平和。②密切關注患者心理變化: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表情等,以委婉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溝通,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調節心理狀態。
總之,護理人員要通過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的分析,選擇科學的心理護理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孔 巖.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臨床心理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