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敏
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對中國歷史和革命等要素進行虛無時,有其慣用的一套手法。其本質就是唯心史觀的再現,以一種錯誤的分析方法來分析中國的歷史道路,其結論只能是謬誤。所以,只要站在唯物史觀的立場上對其進行分析和批判,就能揭開歷史虛無主義的虛偽面目,從而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不僅重新泛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他們針對中國的歷史道路的選擇,提出主觀意識絕對化的“歷史選擇論”;否認中國近代的一切革命運動,主張改良才是正確的選擇;通過一些簡單的歷史細節或者隨意拼湊出來的歷史事件來論證符合他們政治訴求的歷史結論。這些謬論為何是錯誤的,本文擬就上述幾點進行分析。
一、要堅持什么樣的“歷史選擇論”
“歷史選擇論”是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革命進行虛無的主要方式之一。 歷史唯物主義在對歷史的研究中不否認歷史選擇的觀點,但是它強調的歷史選擇是在遵循歷史發展規律這個前提之上的選擇,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選擇論”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不發達,為了保障正常的生活,當時的人類最多的活動就是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所以“歷史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1]物質資料是客觀的存在的事物,那么這也就決定了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社會活動是客觀性的活動。隨著時間的逐步推移,人類的社會活動也就成為了歷史,這些歷史的形成自然也是在客觀性的基礎上建立的,那么這也就決定了歷史的本質也是客觀的。這一客觀性首先表現在社會活動一旦產生,它所構成的歷史事件就成了客觀存在的事實,因此,后人在對歷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首先要在尊重客觀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進行研究,而不是對其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進行胡亂編造再推理出自己想要的結論,這樣所獲得的結果不是建立在真實的事實之上,是不能使人們信服的。其次,唯物論認為事物的發展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進行的。同樣,歷史的發展同自然界的發展一樣,也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唯物史觀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一直立足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樣的發展規律來分析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在已有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人類不能自己選擇超過現有生產力水平的其他方式來進行社會物質生產活動,只有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才會有更先進的生產力為人類所使用??梢?,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從根本上制約著人類的發展,同時人類也不得不依賴于已有生產力的狀況結成相應的生產關系來滿足人類的社會活動。由此,便以這樣的一種經濟基礎來形成與之相應的上層建筑。那么歷史的發展也是根據這樣的運動規律來進行的,馬克思也是根據這一規律得出社會發展的態勢是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
唯物史觀不是機械的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其規律在做絕對性的支配,它同時也承認人的主觀意識活動的作用。首先,歷史作為人類的歷史,自然在歷史中包含著人的意識活動和人的情感。其次,歷史的發展雖然有它本身所固定的一套規律,但是規律又是能夠被認識的,歷史的產生依賴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所以歷史規律也是存在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離開了人的活動,歷史規律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人類在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能夠逐步的認識歷史規律,利用規律。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歷史規律是客觀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并且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發展趨勢,人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尊重歷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去利用和選擇歷史。歷史發展規律與人對歷史的選擇是有機統一的。這才是我們應該堅持的真正的“歷史選擇論”。歷史虛無主義所持的“歷史選擇論”認為歷史要如何發展或者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決定的,完全將歷史發展本身的規律與人的活動相隔離。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選擇論”走上了歷史發展的“自由主義”,認為只要是符合本階級利益和政治述求的需要,就可以對歷史發展進行自由的選擇,以這樣一種隨意性的選擇來否定歷史的發展規律。
但是,如何去判斷選擇的對錯、怎樣才是正確的選擇?歷史選擇受制于歷史發展規律,在這個范圍內的選擇都是合理的。因此,要根據這一點來作為歷史選擇是否正確的標準。當個人的愿望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所作的選擇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要求時,這樣的選擇不僅不是一種主觀的意識和意志,而是一種基于客觀社會現實的活動。所以,在中國近代,包括農民運動、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等這些都是不同人、不同階級的社會活動,由于受到諸多的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活動在各個方面的表現是不同的,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但是最終當所選擇的活動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時,活動不僅本身是正確的選擇,歷史規律也會形成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推動著歷史活動的發展,這是一種相互促進的狀態。所以歷史虛無主義所持的“歷史選擇論”不僅本身是荒謬的,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也最終會退出歷史的舞臺。
二、如何正確認識改良和革命
歷史虛無主義一直堅持認為改良才是實現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方式,他們認為改良避免了流血和犧牲,以一種和平、友好的方式實現現代化。而革命卻是少數土匪個人意志的行為,不僅造成的破壞難以估量,這樣以充滿鮮血和殺戮的形式制造了社會動蕩,增加了中國發展的難度,不僅不利于現代化的實現,更延長了中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時間。所以,他們認為如果當時一貫地堅持清政府實施的“立憲”,中國早就進入現代化的進程中,成為發達的國家之一,而不是以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形式出現在世界的舞臺。
由上述可見,這種歪曲錯誤的觀點,都是與近代我國的國情相背離的,都是按照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觀意志來進行分析的。他們為了否定我國的革命所制造的一個錯誤結論,為了有效地支撐這一結論,有意地丑化和批判革命。辯證唯物史觀認為,事物的發展都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形式,即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我們要做好可能走崎嶇道路的準備。所以不論是改良還是革命,這兩種形式的道路都是我國歷史上一些愛國志士為了救國于危難之中所作出的重要選擇。改良和革命構成了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環節,不能說以改良代替革命,也不能以革命代替改良,改良和革命都是對于解決我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所面臨各種問題的不同嘗試。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新文化運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思想的解放,為我國的發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但是,為什么改良到最后都是以失敗告終,中國最后會走上革命的道路,這是由我國的國情和社會狀況以及當時人民的意愿所決定的,這不是毛澤東、孫中山等少數人個人的意志所決定的。另一方面,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迫害也使我們缺乏改良的良好環境。正如洋務運動的開展,雖然當時清政府確實學習到不少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我國閉關鎖國的狀態也有所改變。但是,我國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依舊沒有因為改良有什么變化,人民群眾依舊過著外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內有清政府的壓迫。我國的性質沒有質上的變化。所以黨和人民選擇了革命,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革命我們國家才能實現獨立,人民才能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三、歷史結論是否等于歷史事件
我們也必須承認“歷史事件”已經發生在過去,是無法進行重演。所以對歷史的研究需要經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史料來進行考察,必要時還要進行科學的虛構,因為原來已經發生的事件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一次進行上演。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關于歷史的記載沒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或者說還有許多史料是當前歷史學家尚未發現的。這就使得當下所獲得的關于歷史事件的記載和歷史文物只是過去歷史的一小部分,所以“歷史” 不等于全部“過去”,所獲得的“歷史結論”也不是過去的全部的社會現象。[2]那么對于當下一些持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人來說,打著“還原歷史”的口號,通過挖掘一些歷史細節來論證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一些小小的歷史事件就是過去歷史的全部真相,認為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就可以對歷史進行“還原”。筆者在這里不敢茍同,無論是哪一個學科,包括社會學、經濟學、自然科學等學科在內,要總結出相關學科的重要結論,必定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數據或者相關學科的文獻來進行證明,才能得到有效的支撐。對歷史的研究同樣也是一樣的道理,歷史虛無主義僅僅是把局部的“歷史事件”作為歷史研究的根本性因素或者說是唯一因素,在學術上是非常不嚴謹的,根本上來說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歷史事件”即具有客觀性同時還具有聯系性,它的發生和存在不是獨立的,它同樣也是置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就如歷史虛無主義對蔣介石的評價,認為蔣介石是站在人民的立場,視為人民的利益服務的,并不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用一定的材料說明蔣介石在“四一二” 反革命政變后,由于抗戰的需要,為籌得款項發行貨幣強制性地要求資本家認購,對一些不愿意的資本家甚至采取恐嚇、毒打等暴力手段。為此,一些人便得出這樣的結論:“蔣介石其實是站在反資產階級的立場的”。對此也有學者給出批評,即這個“歷史事件”是真實的,但是卻不能得出這樣的“歷史結論”。在當時的特殊歷史背景下,1928年蔣介石重新上臺,共產黨日漸壯大,人民的革命浪潮也日漸增長,對于蔣來說,如果不鞏固政權,只有看著共產黨勢力的擴大,以致威脅到他自己的利益。所以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暫時與資產階級進行對抗,從而來穩固他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蔣介石實質上還是代表著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利益。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歷史虛無主義者所給的“歷史事件”是真實的,但是他們對“歷史事件”的分析過于片面化,沒有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將一個“歷史事件”從整體的歷史當中抽出來分析,是絕對錯誤的。因此他們沒有看到,蔣介石在反對革命上的所作所為,以及對代表人民利益的共產黨的迫害。為了既得利益不惜跟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簽訂喪權忘國的條約。要從這些“歷史事件”的聯系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梅榮政,楊軍.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的透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5):42-48.
[2]韓炯.歷史事實的遮蔽與祛蔽——現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理論進路評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3):62-6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