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華 宋國訓

【摘要】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心絞痛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128例病人分到觀察組(n=64例)和對照組(n=64例),觀察組病人予以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對照組病人予以常規護理。對比分析兩組病人的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9%,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75%(60/64),其中非常滿意36例,滿意24例,不滿意4例;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1.25%(52/64),其中非常滿意31例,滿意21例,不滿意14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心絞痛病人護理中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能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心絞痛;護理;臨床護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4..02
心絞痛包括穩定型心絞痛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一種常見的冠脈綜合征類型。臨床護理路徑是由醫護人員根據疾病的診療及護理特點制定的新型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是以時間為橫軸,制定規范化、標準化的護理流程。本研究旨在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心絞痛病人的護理提供臨床實踐指導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心絞痛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128例病人分到觀察組(n=64例)和對照組(n=64例)。觀察組中男34例,女0例;年齡48~72歲,平均(61.14±4.32)歲;病程1~10年,平均(5.54±1.05)年。對照組中男36例,女28例;年齡48~75歲,平均(61.19±4.26)歲;病程1~10年,平均(5.51±1.08)年。觀察組及對照組病人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通過統計學軟件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病人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基礎護理、吸氧護理、體位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病人予以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患者入院后由主管護士將臨床護理路徑表的內容解釋給病人及病人家屬,以獲得病人的配合,同時要求每個值班護士均應嚴格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的內容進行護理,完成后在相應欄簽名,并由下一班護理人員對上一班護理人員的護理內容進行評估,由護士長隨機抽查、評價及指導。(1)入院第1 d。有責任護士介紹主管醫師、住院制度、病房環境等,囑咐病人臥床休息,指導病人練習床上大小便,告知病人戒煙戒酒,低脂低鹽飲食。嚴密監測病人的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例如記錄好病人胸痛的性質,做好危急值的登記及報告,控制輸液速度,對于PCI病人,觀察組穿刺部位情況,并做好急救治療的準備。(2)入院第2~3 d。告知病人繼續臥床休息,指導病人進行適當的床上活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心絞痛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繼續低脂低鹽飲食。協助病人完成相關的臨床檢查,觀察病人的二便,密切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及療效。(3)入院第4~6 d。評估病人的全身情況,注意檢查結果回報,觀察生命體征,繼續低脂低鹽飲食,加強心絞痛相關知識的宣教,指導病人進行恢復期的治療及運動。(4)入院第7~9 d。指導病人繼續低脂低鹽飲食,根據病人的恢復情況指導病人進行適當的室內或室外活動,做好恢復期病人的心理疏導。(5)住院第10~14 d。出院指導,告知病人出院后仍以低脂低鹽飲食為主,注意適當運動,但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病人保持平和的心態,告知病人定期服藥,一旦出現胸悶、胸痛等不適癥狀及時復診。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病人的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問卷滿分分值為100分,分值<80分表示不滿意,分值為80~90分表示滿意,分值>90分表示非常滿意。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各組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有數據處理及統計均采用SPSS 16.0進行統計,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病人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69%,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5.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病人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75%(60/64),其中非常滿意36例,滿意24例,不滿意4例;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1.25%(52/64),其中非常滿意31例,滿意21例,不滿意14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心絞痛是一種常見的危重癥,若治療不及時甚至會誘發致命性并發癥,嚴重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傳統的護理模式主要是根據醫囑進行護理,在臨床實踐中,部分護理人員由于業務水平比較低,缺乏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極易出現護理不及時,護理效率低等現象,極大的影響了病人的治療效果[1]。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在制定過程中遵循了循證護理的理念,在制作臨床護理路徑標準的過程中,由責任護理人員直接參與制作,在制作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根據臨床實踐的具體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途徑。臨床護理路徑雖然是一個規范化、標準化的護理操作流程,但絕不僅僅是機械性的過程,在臨床護理路徑表制定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本院的實際情況,將病人的實際情況、醫師的臨床經驗、護理人員的個人經驗有機的結合起來,使護理更具針對性、科學性[2]。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后,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具有預見性、計劃性、有序性,減少了由于護理人員由于護理能力不足所致的遺漏,進而提高了治療效果,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此外,護理人員由于事先清楚的了解病人的診療過程及護理執行時間,能主動為病人提供服務,增加了與病人的溝通與交流,有效改善了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在心絞痛病人護理中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能有效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李映霞,鄧李瓊.臨床護理路徑在不穩定型心絞痛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11):49-50.
[2] 陳冬瓊.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03):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