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鎮韜
白駒過隙,千年滄桑,青州治學,源遠流長。走進青州一中松林書院,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文化氣息。幽靜而寬敞的庭院中,花草茂盛、古柏成林,碑石、讀書臺隱藏其中。四棵參天古樹均是康熙三十年間所植,距今已有三百一十年的歷史,它們是書院滄桑巨變的歷史見證。站在古樹下,撫摸著古樹上濃濃的歷史滄桑,我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過去。葛衣麻鞋、羽扇綸巾,古代的莘莘學子在樹下發奮苦讀,然后考取功名,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歷盡滄桑積跬步與時俱進,崢嶸歲月承大業百年輝煌”。這是山東省原省委書記梁步庭的題字。正堂展示了松林書院自宋代“矮松園”到解放前夕的沿革變遷,明清兩代的古跡碑刻,還有“三元及第的一代賢相”王曾的半身雕像。漫步在正堂中,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學子,我看到了一種傳承,是的,是傳承,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的傳承。正是因為這種傳承,才有了今天蓬勃發展的中國教育、國文化,才有了今天令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中,明確肯定了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在中華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習總書記這段話以土與根、源與流來說明中華文化對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意義,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中華文化發展長河的內在延伸。一個國家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這個國家文化的發展。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學子,我更要繼承這種文化,發展這種文化,并且把它作為自己一生的伴侶和財富。
文化的發展對國家和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曾在一評論文章中讀到這樣極富哲理又震撼人心的話語“現在到了一個談文化的時代,要以文化的執著,文化的擔當,文化的自覺,文化的尊重,傳承民族文化的精華。”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金錢物質充溢著人們精神領域的今天,可以說這樣的呼喊無疑是讓人振奮的,在真正文化人的心中驚起的那份欣喜和感動是無法言表的。
近年來,社會上很多人都追求物質享受,唱歌、跳舞乃至寫作都要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很多同學也在攀比穿著,飲食,家庭。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的文化本應該更加繁榮和昌盛,更應該成為我們國人的驕傲,世界的明珠。但是我看到了很多民族文化被遺棄,被冷落甚至毀滅,很多的民間文化藝術都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很多旅游景點的歷史古跡都遭到了游客的破壞,甚至很多人不以為恥。這是一個國家文化的不幸,是國人的不幸,一個民族的悲哀。想到這些,我感覺到了一種莫大的傷痛。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很多傳統文化也遭到了極大破壞,優秀文化的傳承出現了嚴重缺失。大量舊城改造、城區改造,甚至很多國家級別的古建筑也被頻頻拆掉,取之以具有歐美風格的高樓大廈,現代化建筑。
每個城市都是高樓林立、千篇一律,而很多國人卻以此為榮,君不見我國的瓊樓宮闕擁有著中國最為經典的傳統文化精萃。松林書院就是這種精萃的一個縮影,一個代表。很多一中的學子都喜歡在這里晨讀靜思,感受書院那厚重的歷史感和濃濃的文化氣息,領悟先賢們“上下求索”的精神。
改革開放,中西合璧不是讓我們步入歐美的后塵,而是要中西融合,讓中國的文化走向世界,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為世界所接受。因此,中國特色不是外在于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而是中華文化自身發展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有著內在的承接關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自覺地理解這種關系,自覺地以中華文化為其歷史源頭。
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充沛的資源養分,充分吸收中華文化的營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更好成長發展,這是弘揚中華文化的直接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著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特點,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目前,國外掀起了一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潮,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近年來,我們國內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松林書院的發展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并且發揚光大的一個縮影。到目前 為止,書院已經是一個占地100余畝,有40多個班的省級重點中學,圍繞書院,已經建成了一個現代化的綜合教學大樓。植根于我國傳統儒學的這所老校,青州一中形成了治學嚴謹、刻苦勤奮而在新的歷史時期又不乏開創精神的良好校風,其實這就是一種優秀的傳承和發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與之互為補充,齊頭并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作為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做為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華夏大家庭,從傳說中的炎黃時代一直走到現在,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中國的文化傳承。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國文化也需要與時俱進,融入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流之中,中國文化兼容并包,只要我們采取有效的方法,就一定能夠蓬勃的發展,并且在新時代創造出屬于自己的輝煌。
我愿做中國文化傳承的一顆釘,為中國文化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