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姣 陳燕
摘 要: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以下簡稱第三方平臺)的民事法律責任分為連帶責任和附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還有相應的行政責任。但是目前第三方平臺存在很多法律責任的困境,比如法律責任規定不明確、第三方所承擔的法定義務超過其責任義務、第三方平臺引發的相關尚未明確。因此,立法者需要明晰網絡訂餐服務平臺的責任來源,完善法律責任規定,明確劃分各政府部門間的職能。另外,政府部門需要增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營造共同治理的氛圍。
關鍵詞:連帶責任;附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困境;規制
一、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法律責任
目前,我國相關法律對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法律責任規定地相對統一,在民事責任方面,包括連帶責任與附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還包括相關的行政責任。但在法律法規中,仍然存在第三方平臺的基本問題尚未明確、責任來源尚不完善、法律責任規定不明確、其所承擔的法定義務是否超過其責任等問題。
連帶責任包括不合規的連帶責任與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連帶責任。一方面,在第三方平臺未盡到核驗義務、安全保障義務時造成消費者損害的,依照《食品安全法》承擔連帶責任。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法》第38條沿用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明知或者應知”的規定,增加了“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加重了第三方平臺義務,對于平臺明知或者應當知道的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行為,第三方平臺承擔連帶責任。這要求第三方平臺對平臺內的經營者進行嚴格的監管,及時發現其應當發現的違規經營者,在不合格餐飲進入消費者的口中前,事先斷絕這種危害。
附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附法定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和附約定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其一,附法定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法律規定,消費者在第三方平臺上受到侵權損害的,當第三方平臺不能提供商家的真實有效聯系方式時,消費者可以向第三方平臺要求賠償。這一條是對第三方平臺忠實履行核驗義務的進一步強化。無論是告知義務,亦或是安全保障義務,都是建立在核驗義務的基礎之上,只有平臺認真核實查驗了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信息并定期核驗信息,就不會被追究連帶責任,體現出我國目前的法律制度很重視第三方平臺的核驗方面。雖然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入網的違規經營者,卻不符合罪責自負原則。當第三方平臺不能提供真實有效的聯系方式,消費者只有向第三方平臺索賠,讓真正的侵權者逃避了法律責任。其二,附約定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法律規定,當第三方平臺做出有利于消費者的規定時,應當履行承諾。如果第三方平臺做出“先行賠付”等承諾時,第三方平臺應當直接承擔對消費者的賠償責任。第三方平臺做出這種賠償后,也可以向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進行追償。
行政責任是基于以上義務的行政機關作出的懲罰性措施,以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罰款、吊銷許可證等為主。
二、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法律責任制度的困境
(一)法律責任規定不明確
有的觀點認為第三方平臺的法律責任出現競合問題,當第三方平臺明知商家利用平臺侵害消費者權益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消費者進行維權時也不能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聯系商家時,出現了連帶責任和附條件的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競合問題。對此,有些學者認為第三方平臺的行為與網絡服務提供者放任侵權行為的發生相類似,也應當將故意違反這兩項義務的行為視為幫助侵權,與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構成共同侵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予以連帶責任的處罰。不過,從第三方平臺的角度看,目的在于擴大自己的市場范圍,增加收益,并不存在類似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為了追求不法利益放任違法行為的現象,這樣做只會使其被市場淘汰,實際上不會存在第三方平臺直接故意或者簡介故意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那就不存在幫助侵權。對于兩者的競合問題,還有待深入的探究,通過法律進行明確。
(二)其所承擔的法定義務超過其責任義務
筆者在此前對于核驗義務進行了分析,認為立法者的意圖是讓第三方平臺進行實質審查,只有達到實質審查的程度,才能確保第三方平臺在出現消費者權益受損時立于無責之地,如果平臺不進行實質審查,難以確保商家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將會面臨核驗的過失以及不能向消費者提供信息。法律如此規定是為了從源頭上減少違規入網經營者,有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卻加重了第三方平臺的責任。第三方平臺承擔的法定義務是否屬于其責任義務范圍之內呢?第三方平臺的創立,增多了食品安全風險,平臺自身也是以追求利益為目的的,雖然第三方平臺承擔更多的法定義務有利于規制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但這對第三方平臺顯然不公平不合理。社會日益進步,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都會有兩面性,或促進社會發展,或帶來危險,這是必然的,這卻不能成為平臺應當承擔更多責任的理由。
(三)第三方平臺引發的相關尚未明確
近來,出現了很多外賣騎手引發的交通事件,在騎手送餐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風險,沒有具體的法律明確。比如訂單送達超時消費者退單或配送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配送員配送途中造成自己或者他人受損等。關于這一問題,司法人員可以依據現有法律,根據《勞動保護法》等進行認定,盡量避免大幅度的修改法律。
三、網絡餐飲服務的法律監管
隨著《電子商務法》的頒布,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立法者對第三方平臺的認定并不同于傳統的規定,將其作為一個新型的法律主體進行規制,呈現出加重平臺責任,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特點。法律規定從地方到中央逐步清晰,由于法律的滯后性,第三方平臺行業的發展先于法律法規的出臺,行業中存在很多法律沒有規制的新的法律問題。在法律制定中偏向實用主義,立法者通過增加第三方平臺對入網餐飲經營者的監管義務,力求有效改善第三方平臺的環境。網絡餐飲服務的法律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為“規制”,二為“責任”?!耙幹啤币庵赣梅梢幎▽W絡餐飲服務提供者進行限制,消除違法行為,保障食品安全;“責任”則是在第三方平臺和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如何分擔責任,既可以達到規制的目的,又不阻礙第三方平臺的發展。
首先,明晰網絡訂餐服務平臺的責任來源,以確認其是否有責任承擔該義務;作為第三方平臺,應有在一定程度上協助配合政府部門的義務,而不應當成為主要責任人。法律應當以政府機關承擔的義務為主,實質審查是政府機關的責任,可以要求平臺提供幫助,便于檢查,平臺只需要盡到合理義務人的責任。在此基礎上,應當注重平臺的發展與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如何平臺,不能只為了保護消費者,扼殺了平臺的發展。
其次,明確劃分各政府部門間的職能,實現監管的全覆蓋,以期更好的為消費者、銷售者等群體服務;我國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督有食品監督管理部門、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共同監管,職責不統一,分工不明確,存在管理漏洞,應當明確各部門之間的職能劃分,分工配合,提高監管效力。目前的法律監督過分依賴審查許可證,市場中依然存在有證違規經營的亂象,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當改變這種過分依賴審查許可證的狀態,完善網絡訂餐法律監管體系,明確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加強監督水平。
最后,結合存在的問題, 根據平臺的交易模式、交易過程等因素, 完善網絡訂餐服務平臺的審查、公示、披露、監管、投訴等相關責任的法律規定;第三方平臺可以依據商家的差評數量及時向政府部門反映,政府部門根據平臺提供的信息實地檢查。政府對于檢查發現的違規經營者進行嚴懲,停止平臺服務,并在利用媒介向消費者進行公布。作為第三方平臺和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平臺進行或者其他媒介進行法制宣傳,改變消費者傳統的法律觀念,避免消費者聽從商家的利誘,私下解決的現象。作為消費者,應當對商家違法違規的事件積極舉報投訴,要求政府部門和第三方平臺及時處理,改善第三方平臺的食品衛生環境。
[參考文獻]
[1]馬長山.法理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報社,2014:66-67.
[2]楊立新,韓煦.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法律地位與民事責任[J].漢江論壇,2014(5).
[3]楊立新.網絡交易平臺提供服務的損害賠償及歸責.法學論壇[J].2016(1).
[4]龍松熊.網絡訂餐平臺民事責任制度的困境、反思與重構.研究生法學[J].2016(5):98-103.
[5]王康,周琴琴.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的民事責任分析.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J].2017(6).
[6]徐鵬飛.網絡訂餐需法律監管.人民論壇[J].2018.
[7]趙曉琳.網絡訂餐平臺提供者侵權責任芻議.品牌研究[J].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