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聶欣妍
摘 要:權利窮竭原則規定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經由首次銷售后,著作權人就無權干涉該作品在市場上的后續流通。然而新媒體時代下數字出版物的涌現對該原則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權利窮竭原則是否適用于數字出版物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國的司法機關。本文認為,區塊鏈技術及其特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數字作品著作權保護與現實使用相沖突的困境,著作權人能夠利用區塊鏈的特性監控其作品的流通,同時有效遏制侵權行為的發生。
權利窮竭原則,又稱權利耗盡原則或首次銷售原則,是指任何一件受知識產權保護的產品,一旦由權利人本人或經其同意的人進行首次銷售后,權利人就無權禁止該產品在相關市場繼續流通,即權利人的相關知識產權已經用盡、窮竭了[1]。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著作權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18條也規定:“他人購買著作權人許可發行的作品復制件后再次出售的,不用經著作權人的同意。”
各國著作權法都將附載于有形載體之上的作品作為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前提條件。但在新媒體時代,數字出版飛速發展,不同于實體作品,數字出版物不附著于有形載體之上,其本身就是著作權的全部體現,不再承載物的價值。因此,權利窮竭原則能否適用于數字出版物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各國的司法機關。2013年,美國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在Capitol Records v. ReDigi案中認為發行權窮竭原則只保護有形載體商品復件的所有人轉售該復件的行為。在歐盟,《歐盟信息社會版權指令》第四條只規定了有形物體的發行權窮竭,歐盟法院也明確表明根據歐盟版權指令,發行權窮竭只適用于擁有有形載體的作品。
然而,荷蘭的NUV訴Tom Kabinet案卻對此給出新的解讀。此案被告Tom Kabinet網站向用戶提供可合法出售其閱讀過的電子書的平臺,但賣方必須證實獲取所售電子書的合法性,并同意電子書一經售出便刪除其備份。荷蘭出版商協會得知此網站后提起訴訟,請求關閉該網站。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認為,紙質書籍可以在任何情況下被轉售,但目前不能確定適用于紙質書籍的此類規定也適用于電子書。但該網站的運營并不等同于“盜版網站”,由此否決荷蘭出版商協會的訴求。而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認定,Tom Kabinet網站可以轉售二手電子書,但該網站未采取有效措施杜絕非法二手書的流通,因此暫時不能解除該網站的禁令。
美國1995年白皮書認為,發行權窮竭原則是與有形載體的作品發行相聯系的,如果將來出現一種控制技術,可以保證作品復制件的原始所有人在傳輸作品后無法保有復制件,而且接收方也無法擅自制作復制件時,那么發行權窮竭原則也可以適用[2]。由此可見,權利窮竭原則是否可以適用于數字出版物,問題在于原始買家是否會在二手轉售時制作并出售數字出版物的復件,以及是否存在一種技術能夠對此加以控制。這個問題尖銳地點出著作權法的發展應如何跟上當今的社會現實,以保障著作權人的著作權權益。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數字出版物的著作權保護與現實使用相沖突的困境。區塊鏈在本質上指的是記錄按時間順序發生的數據與交易的數據庫,是用戶進行交易或數字化活動時共享的公共賬本,可以記錄、追蹤、監管、交易所有形態的財產,包括以哈希碼進行編碼的智能財產[3]。區塊鏈主要擁有三個特點:公開透明性(transparency)、易于追溯性(traceability)、不可篡改性(immutability)。區塊鏈的公開透明與易于追溯指的是區塊鏈中的數據在整體上是公開透明的,用戶可以任意檢索和查詢鏈上數據,輕而易舉地查到相關聯的全部交易。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指的是用戶一旦在區塊鏈中新增交易,則不可移除或修改。鑒于這三個特點,區塊鏈技術在解決權利窮竭原則如何應用在虛擬財產這個問題上,可謂大有所為。
一、著作權人可利用區塊鏈的特性監控其作品的流通
區塊鏈是基于時間戳、哈希碼和其他信息形成的數據庫,過去所有的交易記錄、歷史數據及其他相關信息皆由鏈上所有節點共同記錄和維護,對全網用戶公開,具有很高的透明度。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和易于追溯等特點,使其特別適合存儲和保護重要數據,符合著作權保護的需求。
所謂的哈希碼是指對各種格式的內容文件運行哈希算法后,生成的含字母與數字的壓縮字符串。哈希碼代表的是原始文件的特定內容,若是文件內容沒有發生變化,哈希碼并不會發生變化;但如果文件內容有所改變,轉換得來的哈希碼就會與原本的不一樣[3]。一般而言,實體作品的每一份復件是難以區分的;但是著作權人能夠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哈希算法,將數字出版物的各個復件轉換為哈希碼,并存儲在區塊鏈上,輔以時間戳的功能,讓數字出版物的每一份復件在區塊鏈上的哈希碼互不相同。
區塊鏈能永久并公開地記錄與存儲信息,并向全體用戶廣播。每當數字出版物的二手交易達成后,區塊鏈系統上傳數據的同時會在全網廣播新的交易數據記錄,與此相關的所有利益方都能夠獲取到該交易信息。因此,著作權人可以在區塊鏈系統中得知其數字出版物的二手買賣情況。此外,由于數字出版物的各個復件在區塊鏈上的哈希碼截然不同,著作權人還可主動通過數字出版物各個復件的特定哈希碼檢索其相關信息,借助區塊鏈追本溯源,查詢數字出版物的流通使用情況以及合法所有人的交易歷史,確保數字出版物未被多次復制并轉售。若區塊鏈中存在兩份相同哈希碼的數字出版物,即表明有第三方進行了私下的復制,著作權人可以在區塊鏈上結合現有的網絡爬蟲技術搜尋并找出侵權人,積極進行維權。
二手買家也可于交易前在完全公開透明的區塊鏈系統中查詢特定數字出版物的哈希碼,了解該出版物的所有交易流通歷史,同時對賣家的所有權與轉售情況進行驗證,推定其誠信狀況,確保賣家為該數字出版物的合法所有人且在交易過程中完全轉讓了數字出版物,由此保證在交易環節中不存在任何著作權侵權的行為。購買記錄與所有權記錄有助于保障數字出版物的合法所有權,確保數字出版物各個復件的合法所有權流轉,避免他人的多次復制與轉售行為。用戶甚至可利用區塊鏈系統查驗數字出版物有否被盜或偽造的記錄[4]。
通過區塊鏈技術的公開透明性與易于追溯性,每一份數字出版物與區塊鏈上特定的哈希碼互相綁定,著作權人可保障數字出版物的單一性和可轉讓性。著作權法禁止他人未經權利人同意復制其作品,由此在知識產權領域引入了“人為稀缺性(artificial scarcity)”這一概念,而區塊鏈技術則將“稀缺性”這一定義再次引入到數字出版物的市場當中[5]。區塊鏈系統及其特性保證數字出版物各個復件的單一性和獨特性,使每一份數字出版物成為具有稀缺性的經濟物品,為數字出版物二手市場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奠定基礎,同時能夠避免著作權人的作品遭受他人非授權性的使用,加強著作權人對其數字出版物的流通與交易情況的控制,由此保證著作權人對每一份數字出版物所擁有的權益[6]。
二、區塊鏈系統能夠有效遏制侵權行為的發生
區塊鏈系統中的所有數據都蓋有時間戳,由鏈上的用戶共同驗證和記錄,具有不可逆、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特性。時間戳確定了區塊數據的寫入時間,可以作為數據的存在性證明。對于無形資產來說,不論是著作權歸屬問題,或是冒用作品侵權問題,都可以基于時間戳技術和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追究責任。
美國服務提供商Binded致力于在區塊鏈上以時間戳為作家和藝術家記錄其新作品的創作。當作品上傳后,區塊鏈可以跟蹤作品的使用情況,自動檢測著作權侵權行為,并及時通知著作權人未經授權的侵權行為。當用戶進行數字出版物的二手交易時,只需以區塊鏈將二手買家標記為該數字出版物的新的合法所有人,并在網上確認將數字出版物所有權轉讓給二手買家,二手買家下載得到的數字出版物的復件就會被識別為合法的。在此過程中,數字出版物的著作權信息、交易信息等相關信息已永久記錄在區塊鏈系統中,區塊鏈同時會將該交易的所有信息向全網用戶廣播。
用戶幾乎不可能多次復制數字出版物并無限轉售,因為數字出版物的哈希碼并不會因交易和所有人變更而發生變化,并且數字出版物的交易記錄、合法所有人變更等信息也永久存儲在區塊鏈中。一旦用戶對數字出版物進行復制并多次轉讓,當區塊鏈在驗證交易的時候,就會輕而易舉地發現該筆交易所含數字出版物的哈希碼早已存在過并已由該用戶進行交易,由此區塊鏈系統會拒絕接受并拒絕記錄這筆交易。
區塊鏈對數字出版物蓋時間戳并發布全網的方式,能保證數字出版物不能被重復轉讓。當且僅當包含在區塊中的所有交易信息都是有效的且在之前從未存在過,其他節點才認同該區塊的有效性[7]。由此,區塊鏈能夠確保網絡上在任何時候只有一個下載復件在流通。侵權人想要掩蓋重復轉售的痕跡,需要修改與之相關的區塊鏈上起碼半數以上的節點,但實際操作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其他用戶可以利用哈希算法快速驗證出交易數據遭到篡改,獲知這是不合法的交易記錄,并將后續造假的交易記錄全部丟棄。因此,重復轉讓數字出版物的侵權行為在區塊鏈上幾乎難以實現。
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性,是數字資產不可復制的基礎。區塊鏈通過保證網絡上流通的所有數字出版物復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實現了數字商品的二手轉售行為的合法性,也滿足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在NUV訴Tom Kabinet案中提出的技術要求。
三、結語
隨著數字化的發展,著作權人很容易會失去對其作品知識產權的控制,蒙受經濟損失,這就是出版領域的“價值缺口”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有效地追蹤作品的流通與使用。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能夠單獨識別數字出版物的復件,確保在任何時候只有一個下載復件在網絡上流通,著作權人因此能夠驗證數字出版物在不同買家之間的流通過程,確保其對作品的權益。公眾也可以實時瀏覽區塊鏈系統上數字出版物的數據及其變化更新,獲知某件商品的全部交易歷史,并驗證轉售賣家對數字出版物的合法所有權。由此,區塊鏈技術與數字出版物的著作權保護完美地結合起來,有利于解決盜版橫行的現狀,并保障著作權人對其作品的著作權權益。
參考文獻:
[1]任自力, 曹文澤.著作權法:原理·規則·案例[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2]梁清華.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4.
[3]Swan M.Blockchain: 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 [M]. California: O'Reilly Media, Inc., 2015.
[4]Perzanowski A, Schultz J. The End of Ownership: Personal Property in the Digital Economy [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16.
[5]Filippi P D, Hassan S. Blockchain Technology as a Regulatory Technology: From Code is Law to Law is Code [J]. First Monday, 2018, 21(12).
[6]Rahmatian A.Copyright and Creativity: the Making of Property Rights in Creative Works [M].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
[7]黃步添, 蔡亮.區塊鏈解密:構建基于信用的下一代互聯網[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8.
(作者單位系武漢大學信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