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燕
高爾基說:“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
初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文章對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物精準的刻畫,包括每一處景物和故事情節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我對作者細膩的筆觸所吸引。書中的小女孩弗蘭西在貧困的生活中與書相伴,她力爭上游的學習精神就如同書中的天堂樹那樣頑強,蓬勃,生生不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弗蘭西一家有尊嚴并快樂的生活著,他們之間互相關愛,互相包容,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他們度過一個個難關,書中每一個故事都觸及著我的心靈。
每個人讀書的視角不同,他的感受也不同。作為一名教師,這本書中還讓我覺得欣賞的是幾位教師的教育方式。
書中弗蘭西為了吃掉那要白白浪費的南瓜餡餅對老師撒了謊,后來為了圓這個謊言,她居然編出來了一個故事。真相被老師知道后,老師不但沒有批評弗蘭西,反而稱贊她有這么好的想象力。老師和顏悅色的跟弗蘭西解釋了謊言和故事的區別:“人們說謊是因為羞愧或怯懦,而故事則是現實的提煉。”弗蘭西因此找到了寫作的突破口。
一個老師能從說謊的學生身上發現她的閃光點,讓我體會到教育是每時每刻的,作為一位小學教師,面對天真無邪、頑皮搗蛋的學生,更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我們班有兩個既聰明又淘氣的孩子,一個是馬新平一個是謝宇濤。他們倆的共同點就是做事慢吞吞,玩起來沒夠。謝宇濤喜歡看熱鬧,什么事都能引起他駐足觀看。記得學校一次科普知識宣傳,有電視臺錄像,讓高年級穿校服參加。上課了謝宇濤遲遲沒有回班,政教主任發現一個沒穿校服的小學生也在那,后來知道就是我班的謝宇濤。我問他:“你怎么去了,能看懂嗎”?他說:“能看懂一點,挺有意思。”除了告誡他以后上課要及時回班以外,我并沒有因此事批評他,告訴他有興趣長大了多看一些科普的書籍。后來我們班開始讀科普類的書,他非常感興趣,看了好多本,在讀書匯報中說了好多看到的知識,同學們都感到很意外,而他也在這次活動中增加了自信,學習有了勁頭。
又一次開家長會需要一些凳子,我讓學生到五樓取一些來,他馬上就說:“老師,食堂外面就有”我往外一看果然是。我當時就在全班表揚了謝宇濤,雖然謝宇濤愛看熱鬧,但不是隨便看看,能仔細的觀察了,注意身邊的事這是好現象。
有一天聽數學老師說馬新平又找到了一個好玩的游戲,一次課上他站在一個女生后面,身體往前一湊,自己的紅領巾就貼到女生的頭發上,在往后一退那個女生的頭發就被紅領巾粘了起來,他就這樣的玩了好幾回。回班我問了馬新平,你知道為什么紅領巾會和頭發粘在一起嗎?他說:“那是摩擦起電,科學課上老師講過”。面對這些淘氣的孩子,我無法跟他們生氣,在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規范的同時,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們思維的靈動。
書中教音樂的莫爾頓先生理解兒童,熱愛孩子就得到孩子對他的頂禮膜拜,教美術的伯恩斯通小姐愛著班上一大群沒人洗沒人要的臟小孩,也受到學生的歡迎,可勢利眼的老師只能得到孩子在內心的抵觸。所以作為教育者要以育人為先,用寬恕的、賞識的、贊許的、溫柔的的眼光,細細地去發現每一個孩子值得我們感動的細微之處,它會喚起學生的激情,會挖掘出學生巨大的潛能。
書的確可以觸及一個人靈魂,李克強總理也號召“全民閱讀。”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從書中汲取更多的教育理念,改變落后的思想,充實自己的生活,更要教育我們的學生愛讀書,受到好書的熏陶,從書中獲得更廣泛的知識。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