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超 李娟 張玉陽
【摘 要】隨著藝考大軍的日益壯大,每年數以萬計的學生加入藝考大軍,隨之而來的則是藝術類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長,2018年9月我們迎來了千禧寶寶的大一新生,十年間,統計顯示90后畢業生目前已有六屆本科畢業生,三屆研究生畢業生。藝術類院校的畢業生顯然已成為社會就業群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足90后藝術類畢業生的自身和特點,更好地促進藝術類院校畢業生就業。
【關鍵詞】90后;藝術類院校;就業;對策
近些年,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不斷的進步,而媒體上卻頻繁報道處“就業難”“用工難”,讓政府、社會、家庭、個人的感受到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政府同時做出各種緩解就業的政策,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也體現就業壓力的增減。與此同時近幾年畢業生數量的激增,高校畢業生畢業的數量從2013年至今每年達到700萬左右。數量之多,范圍之廣。藝術類畢業生又該何去何從?
一、“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高速發展,新興的產業和行業層出不窮,不斷擴充就業崗位數量,學生在就業浪潮中更加自主和獨立,有良好的就業心態和面對嚴峻就業形勢的良好心理。目前,針對“90后”大學生目前已經成為社會就業群體中的主要力量,現在就業出現的難點和痛點在于這一群體當中,而藝術類學院畢業更是躋身到就業困境前列,例如人才市場開展的每次招聘會活動,其實際解決就業現象并不樂觀,同時現場簽約成功率和后期簽約數量也是少之又少,立足我校一所以傳媒、藝術類專業為主,藝、文、工、管、教等多學科兼容的民辦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在校師生近兩萬名,每年冬季、春季學校會組織大型招聘會和專業專項招聘會,但成功簽約率相對不高。“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與“70后”、“8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存在著很大差異。“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性格更加自主,生活更加獨立,選擇更加自由,向往獨立空間創作和工作。
二、“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就業特點
(一)就業功利性意識較強、職業規劃性意識薄弱。“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更加在乎工作環境、薪資待遇、交通便利等方面內容,而忽略就職公司的文化、制度、發展前景等相關主要內容,同時部分畢業生在工作中無法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去考慮問題和看待問題,甚至對于“加班”等相關敏感話題,更是以利益為前提,不考慮付出的多少,而考慮得到的多少。因此,導致部分“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養成攀比和享樂的風氣,未養成艱苦樸素和努力奮斗的精神面貌。危機意識淡薄,大部分“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會選擇“先就業,再擇業”,具有較理性的就業觀,但在工作一至兩年后,部分畢業生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存在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相對模糊,未能更好的對自身職業發展進行助力。
(二)盲目自信,能力欠缺。“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生大部分未能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部分“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弱點,但是,最終未能滿足和符合公司對員工的要求和技能。大部分畢業生沿用高中時的學習模式和方法,不重視專業的日常實踐和相關技能訓練,更加偏于理論學習和研究,導致畢業生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較弱,同時缺乏創新意識和自我學習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
三、改善和促進“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就業的措施
(一)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完善高校就業指導體系。良好的就業觀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和漫長的過程,在整個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中應該滲透到其中,讓學生從入學一開始就樹立良好的就業意識,積極開設相關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科學、嚴謹地制定近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和行動計劃。隨著學業和專業的不斷學習和積累,在大二學期,組織學生對相關專業進行社會環境分析、地域經濟環境分析、家庭環境分析、國家政策分析和地域文化環境分析等內容,更加便于學生清晰和明確就業方向和行動目標。在大三期間,注重培養專業技能和積累社會資源,并開設大學生就業和創業指導等相關課程,學生整合自身資源,找準社會商機,學習并制作創業計劃書并付諸于行動,以便于更好地找尋學生就業方向和渠道。在大四期間,培養學生求職和面試技巧,樹立良好的就業心態,不斷嘗試角色的轉變,更好的進入社會。通過四年的系統學習和培養,更加利于“90后”藝術類院校畢業的就業。
(二)搭建實訓平臺,提升實踐能力。學校積極搭建平臺,轉變育人發展理念,藝術類院校畢業生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應積極增加學校實踐平臺的投入和建設,不斷拓寬學校實訓基地,同時嚴格把關實訓基地的質量和數量,并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優化設備審批手續,增強學生實踐課時,豐富實踐內容和形式,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各級比賽,學生在比賽中也得到不斷的成長和歷練。賽事的參與讓學生能更好的進行實戰演練,也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平臺。參賽學生與其它高校參賽學生同臺競技,形成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優良賽風,賽后思考,找到自身不足,不斷的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鞭策,立足學院實際情況和學生自身能力,積極進行優良的改革措施,讓學生真正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長,以賽促進。培養學生既要掌握理論高度又要注重實踐能力。更好的培養一批適應社會發展的畢業生。
(三)家、校、企合力,開創合作共贏。學校、家庭、企業三方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家庭配合學校的教育和引導方式,學校積極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優質畢業生,企業通過員工反饋給家庭,一個良性循環,需要每一個環節盡全力的完成相應的任務,才能達到最好的共贏。家庭做好家庭教育,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注重家庭教育的結果。學校做到全方位,全員育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保障學生順利就業。企業做好反哺學校和家庭的能力,通過前者的努力變成有價值的體現,更好的推動前者的運行和發展。
總之,“就業難”目前社會壓力相對較大,如何更好的幫助和助力畢業生就業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就業問題關乎到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我們應積極探索提高學生的就業途徑和方法,完善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的解決“就業難”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勝利.“90 后”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成因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10: 18~19
[2] 曾燕波.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與政策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2(9):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