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曌熙 張祺航

摘? 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云南擁有2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體育資源都豐富多彩,獨具特色,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是體育界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試圖從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起源、體育項目及文化內涵、傳承的現狀及困境、構建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基本理清了系統論視域下云南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體系研究的脈絡,對于有效地保護、傳承、傳播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維護邊疆民族地區和諧安寧以及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研究現實意義。
關鍵詞:系統論? 云南省?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傳承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213-05
“系統”一詞是英文單詞“system”的音譯,最早在生物醫學中廣泛應用,多種生理器官形成整齊有序的結構叫做系統。隨著研究不斷深入,系統一詞適用于各行各業,指將零散的、不規則的事物經過有序的整理與合理的編排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其研究的系統為對象,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個體與整體的相互聯系,從而更好地了解系統整體,完成最優目標。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了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的總體目標。據查閱相關資料,目前雖然有關學者對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研究較多,成果豐厚。但系統研究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體系比較缺乏。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當代主流文化的沖擊,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和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都面臨著逐漸消失,資源逐漸減少或喪失本民族的特色。因此,構建云南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體系的研究迫在眉睫。
1? 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起源
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歷史悠久,現在去追溯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顯然絕非易事,因為萌芽時期的云南民族傳統體育不是今天的體育項目,而是由其先民最原始的狩獵、生產勞動、生活方式、生存本能等因素構成的。萌芽時期的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從根本上講,還不是體育。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隨著云南民族的先民形成,逐漸產生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的條件,形成了原始的云南民族體育。
1.1 生產生活中的生存需要
1960年,我國考古學家在云南省臨滄市滄源縣的“帕典姆”崖畫上發現:早在3000年前,在云南這片土地上,就有摔跤、射箭、征戰、騎馬、投擲、標槍、攀爬等體育活動。在遠古時代,云南民族的先民們狩獵時,同野獸石器搏斗,近身搏斗比較危險。射箭和投擲項目的發明,改變了危險的處境,加強射箭和投擲技能練習,能在捕獵時更加快速地獲得更多的獵物,同時在遠古時代部落之間為了爭奪領土,經常發生戰爭,使用武力成為掠奪財富的主要手段,摔跤、騎射和射箭等技術不斷總結改進,應用于戰場上。部落之間爭斗獲得勝利或獵取動物時進行歡慶,人們模仿著動物、射弩、投擲等動作,舞之動之,并進行摔跤搏斗等原始體育活動,促進了原始民族體育的發展,這些原始的狩獵、搏斗、射箭、投擲等活動成為云南民族體育的雛形。
1.2 自然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云南民族體育文化
云南省民族分布在廣闊的山區,平均海拔為2000m,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適宜多種作物的生長。由于自然環境特殊,產生的體育項目就有所不同。在云南特有的山地文化影響下,產生的體育項目大多和地形有密切的聯系,地形多山地,云南民族同胞需要攀登懸崖峭壁,攀巖、奔跑等活動,云南民族絢麗多姿的體育就孕育、發展在這種神奇的環境、氣候和地形要素之中。
1.3 云南民族宗教促進云南民族傳統體育
在滇遠古時期,人們面對生與死、自然災害無計可施,無能為力,只能幻想得到拯救,到天國享受未來的幸福,為尋求人丁安寧、五谷豐登,希望通過原始宗教活動自我解脫、自我安慰、脫離苦海,從而產生神秘的原始宗教活動。云南民族各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活動,在云南民族原始宗教的求神、驅鬼、招魂等活動中,一般都是由當地的巫師舉行宗教活動,而這些巫師不僅是本民族文化的傳播者,體育的傳承者,而且還是特殊功能的氣功大師,即威力無比的神靈。在原始宗教活動中,巫師要念咒語進行一種心理意念活動和無意識的自發肢體動作,引導著參與宗教活動的人們。這時巫師和參與宗教活動的人們就會出現無意識的近似民族原始武術動作,這說明云南民族原始的宗教活動與民族體育活動是息息相關的,然而潛意識的促進了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
2?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及文化內涵
云南民族眾多,有“民族大觀園”之稱,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這片土壤中世代傳承,創造出許多各具特色、地域文化鮮明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主要以跑、跳、投、武舞等為運動方式,保留著云南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和文明。據調查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400多項,一般可分為競技體育、游戲體育、民間體育,不同民族的有些體育項目相同,列如陀螺、跳繩、射弩等,雖然是同一體育項目,但是不同民族的表演風格、體育項目的神話故事是有很大差異。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各自的體育文化內涵。如彝族的跳火繩,蘊含著對火的崇尚。云南傳統體育文化在生活中處處可尋,有時候一把刀,一面銅鼓都是體育文化,有的民族將體育寄情于動物,產生動物文化,如孔雀文化、大象文化、老鷹文化等。云南彝族火把節中的熊熊大火、云南傣族潑水節中的清泉、云南哈尼族的山地梯田,都可以融入民族傳統體育中,形成各自獨具特色的體育項目和文化內涵。如云南彝族傳統體育中的“火文化”、傣族傳統體育中的“水文化”和云南哈尼族傳統體育中的“山地農耕文化”,這是其中代表的一部分。
2.1 云南彝族傳統體育中的“火文化”
在人類的世界里,火給人帶來了溫暖,云南彝族通過用火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云南彝族將自己的心靈寄托于火把節,火是云南彝族的標志。彝族體育居于彝族社會中,“火”的血性和“火”的剛烈觀念塑造了彝族體育。云南彝族體育充滿了刀光劍影,彝族人們長期受到壓迫和摧殘,彝族人民頑強抵抗,向往自由生活。火把節時,彝族摔跤、彝族武術、斗牛等傳統體育在熊熊的火把中燃燒,剛強的“火”文化寄于火把節之中,象征著生命的火種。
2.2 云南傣族傳統體育中的“水文化”
既然有剛強的火,就有柔美的水。云南傣族在河流湖泊旁居住,傣族地區常年濕熱,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水,用水沐浴佛像,用水過潑水節,用水洗衣做飯,可以說云南的傣族處處離不開水?!八蔽幕谌塍w育活動中,使傣族體育柔美、大方、溫柔、細膩。傣族體育與“水”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相互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合目的、合規律的實踐活動”,傣族體育中的孔雀拳動作柔情似水,丟沙包、放水燈委婉含蓄,傳情達意。潑水節中的傣族傳統體育表演,無不體現著“水文化”的情感。
2.3 云南哈尼族傳統體育中的“山地農耕文化”
在云南的深山中,在丘壑中,在峽谷中,都有哈尼族人活躍的身影,哈尼人居住在山地之中,隨之產生的體育活動是根據山地的地理環境孕育而生。其都有的山地文化,令人耳目一新。在哈尼族體育山地文化中,早期的哈尼族體育組織形式為“三位一體”,“資瑪”政治領袖、“摩批”宗教祭祀、“臘期”技術工匠,三者構成了哈尼族歷史上第一種政治制度,村寨中的大小事物皆由三位長者定奪,其中就包括體育活動。哈尼族在山地中開墾舉世聞名的哈尼梯田,哈尼族傳統體育在“山地文化”的影響下,哈尼族傳統體育具有熱情奔放,樸實大方的特點。武術、氣功、摔跤、射弩、角抵、狩獵等活動體現著哈尼族體育的樸實大方,棕扇舞、木雀舞、碗舞等體育活動彰顯出哈尼族體育的熱情奔放。
3? 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現狀及困境
3.1 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現狀
云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姿多彩,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受外來文化、網絡媒體等各方面的沖擊。同時,一些外來的新的文化元素逐漸被吸收并創新,使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不斷地的“推陳出新,吐故納新”,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據統計,目前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挖掘、整理出的項目達400余項,占全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名錄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其中被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20項左右,如《打陀螺》《吹槍》《傣族武術》等,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體系龐大,但還沒有形成系統的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傳承體系,對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
云南的一些地區已有某些項目的專門活動場所,例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有陀螺場地200多塊,大部分的場地早晚都有人在進行陀螺的比賽、練習。同時很多地區將該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進校園,豐富校園體育課程及校園娛樂活動,并被批為體育特色學校,如昆明市西山區楊家中心學校的射擊(射箭)、嵩明縣楊林鎮官渡小學 武術等,其中特色學校關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多位為競技性較強的,如武術和射擊。云南在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探索、保護從未停止過,各級政府、教育部門、民間團體都不斷的加強推廣、挖掘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將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引出去,讓外界更多的人了解,并在選擇運動健身時有更多的項目可以選擇。早期民族傳統體育多在田間、山間等舉行,活動場所較為隨意,現如今,已有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社區,越來越多的項目出現在大眾的眼前,并受到大眾的青睞。然而在挖掘與推廣的過程中,存在傳統的文化理念與現代的發展理念相互沖突,致使一些項目失去本質特征、瀕臨滅亡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
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創造出豐富的物質文化財富和精神文化財富,蘊含了云南各民族先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祭祀信仰、狩獵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發展演變,凝結著各民族的思維意識、民族精神。民族傳統體育從另一個角度對各民族風俗節慶、生產生活的是云南各民族傳統文化風俗、生產生活等的寫照,注入了各民族獨特的個性、心理活動和情感。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提升文化軟實力重要途徑,文化自信需要人們加深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民族傳統體育凝聚著云南各民族人民幾千年歷史長河的文化精髓,受到國家、政府以及外界的關注和保護,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獲得了更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然而也有一些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漸走向消亡,還處于傳承和發展的困境之中。
3.2 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困境
3.2.1 人文地理環境
云南屬于西南相對落后的邊疆地區,地勢奇特,封閉的地理環境成就了26個民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完整的保留與傳承發展,同時也正是封閉的地理環境導致交通滯后、經濟落后,對外屆的文化知之甚少。各民族之間的的文化與民俗等存在很大的差異,在交流與聯系的過程中出現矛盾是必然的。在對其他民族優秀文化交流中進行“吸新吐舊”,不斷的優化、完善本民族的文化,增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聯系,促進民族團結。除此以外,地域的封閉性容易限制人們的眼光,導致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本土文化的影響,人們總是對陳舊的規矩墨守成規,如“傳里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只傳本家不傳外姓”等規矩。另外還有一些將傳統體育項目作為生存的技能,為生活有基本的保障,不會輕易的對外傳授。
3.2.2 現代體育的強勢,傳統體育普及度低、地位弱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體育觀念傾向于以奧林匹克文化為核心的競技體育觀,管理模式主要采取由體育部門為主、教育部分協管的工作機制,人們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外在的體育性,而對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視而不見,致使民族傳統體育得不到長足的發展。近幾年以來,雖然民族傳統體育有部分項目已進校園,但是學校體育主要還是以教育部規定的體育教學內容和競技體育項目為主,并且大部分學生、老師、民眾等外界認為像三大球、三小球、田徑等體育項目才是體育。實際生活中,人們在選擇運動健身或休閑娛樂項目時多數傾向于現代體育,甚至一些政府及教育部門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視度遠不如現代體育項目,更多的強調現代體育而忽略民族傳統體育。應對來自各方面因素的沖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相比較,面臨地位的弱化著嚴重的挑戰。
3.2.3 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現代元素的分割
理論體系的構建都要以一定的歷史為背景,整理、構建理論體系應融入參考現代元素,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科學合理的傳承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完善民族傳統體育理論體系的基本要求。民族傳統體育是人類歷史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理論的構建也需遵循以上原則。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的構建受到“舊觀念”的影響,出現采取自我封閉、一成不變保留原始現象,很容易導致其傳統體育與現代理念的脫節。根據時代的發展,在保留其本質特性的前提下,結合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外價值進行深層的理論挖掘與研究,推動現代元素對民族傳統體育外在優勢的補充,同時也會存在缺少現代體育科學理論的支撐、與現代信息系統的分離、缺少統一有效的評比規則等弊端,因此,文化價值、休閑健身及民族團結等方面違背現代社會發展中科學化的評價標準。
3.2.4 城市化沖擊,缺乏人脈傳承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隨著網絡文化出現在大眾的生活中,如網絡游戲、球類、跆拳道、街舞等,這些外來文化對我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然而這些外來文化在我國城市化多元化格局中受到大眾的青睞,然而,這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以及項目的開展與普及是非常不利的。大眾被外來五彩紛呈的體育項目深深吸引,而將民族色彩濃厚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冷落,如搶花炮、陀螺、打秋千等與青少年愈來愈遠。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逐漸老化或逝去,青少年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冷落導致其傳承人脈匱乏,城市青少年是開展與普及民族傳統體育參與的重要群體,讓更多城市青少年關注、喜愛、參與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民族傳統體育的長足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除此以外,云南省很多的青壯年被生活所迫外出務工,大部分中老年傳承人逐漸逝去,導致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才的匱乏。同時,隨人口大量的流動而來的本土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沖擊。
4? 構建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體系
根據云南各級地區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民族歷史文化特點,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體育文化建立傳承體系。建立體育文化傳承體系豈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構建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體系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在長時間積累下慢慢實現。在系統論下,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既需要無形的文化自然傳承,又需要有形式的,看得見的自主傳承(圖1)。
4.1 文化中的自然傳承
源于自然中的體育文化傳承,雖然是看不見的,無形的,但它的傳承更為深遠,影響力較強。文化中的自然傳承包括日常生活勞動中的傳承、民俗體育中的傳承、民間體育中的傳承、體育史料中的傳承。每個民族的文化是民族自身的靈魂,依托于民族文化產生的體育項目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久不衰。
勞動生活方式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生活習性,許多民族傳統體育在其中孕育而生,經過一代代人傳承,寄情于勞動生產中。例如云南彝族體育中的射弩、彈弓、騎馬、賽馬、扭扁擔和頂扁擔等體育項目就來源于彝族的勞動生產,民族體育項目是生活技能,在古代滇南勞動生活中不可避免,如果不加強體育技能的練習,就會影響生活質量。例如不會射弩就捕捉捕不到獵物,不會賽馬就不能快速地到達地點,搬運獵物時靠人背較慢。每一代必須掌握并且熟練運用,云南民族傳統體育不知不覺中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它在悄無聲息地更迭換代,推陳出新。
節慶活動里,人們身著特色的民族服裝,在田野間、在小溪旁,在樹林里,在村寨中舉行節日慶典。有的節日一年一次,有的節日三年一次,節日活動不分男女老幼,民俗體育中的傳承離不開各式各樣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節慶中表演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使節慶更加飽滿,云南哈尼族中的苦扎扎節、吃新米節、祭寨神節(祭竜)、祭母節等節日都有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如哈尼氣功、搶花炮、攆磨秋、打陀螺等活動。人們一邊欣賞文體娛樂節目,一邊舉杯暢飲,節日活動的舉辦是一種體育文化的傳承。
節慶活動離不開神秘的宗教,宗教的盛行產生節日,兩者相輔相成,都是云南民族傳承體育的傳承方式。云南的茶馬古道是西南經濟文化交流的集散地,許多外國宗教在古代傳入云南,云南是宗教文化的大熔爐,各個民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云南傣族信仰佛教,云南香格里拉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云南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宗教中有許多神靈,人們將自己美好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云南回族在宗教禮拜中會舉行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如回族武術、把小腰(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回回推步、扳手腕、踢毛氈、疊羅漢、扭扁擔、耍獅子等。
4.2 有形式的自主傳承
影響力深遠,可持續性強自然文化傳承最鮮明的特點,但自然方式的傳承需要人們自覺、自發的組織傳承。如果人們對傳統體育活動不感興趣,在傳承的過程中會遇到較大的阻礙,出現傳承斷層,影響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這時候就需要一些人為自主的、強制性執行的傳承方式。構建云南民族傳承體系有形式的自主傳承方式為:師徒傳承、學校傳承、軍隊傳承、民間社會組織傳承、競技體育傳承、網絡數據庫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師徒傳承是民族傳統體育中最重要的傳承方式,同時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傳承方式,師徒是一對特殊的“父子”,連接他們的不是血液,而是技藝。師徒傳承在民族武術中較為常見,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結構,建立民族傳統體育師徒傳承表,建立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師徒信息傳承數據庫,讓每一位傳承人都能被人們認知,同時也保護了該項目的傳承。
在學校體育的教學課程中,可以根據不同水平、不同地區科學的設置一定比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在課程中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素養和認識,為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培養綜合素養高、技術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在為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使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云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學校的開展,可以進一步加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提高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素養和素質教育,從而提升民族傳統體育的地位及影響力。
軍隊是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重要保障。國家不能沒有軍隊,民族體育在軍隊中傳承就不會出現斷層。但有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符合軍隊的實際情況,在軍隊在可以引進民族摔跤和民族武術進行傳承。
構建云南民族傳統體育傳承體系還需要借助民間的力量,在民間開展民族體育傳習館,傳習館內有教師,有相關的文化墻,讓人進入到館內就能感受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氣息,但目前市場上大多以民族傳統武術的武館居多,其他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不多見。
競技體育使民族傳統體育得到更好的發展,比賽能促進訓練,參加比賽的效果要比平時訓練強,建立一個賽事傳承勢在必行。云南省已經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云南第一屆民族體育運動會于1955年5月舉辦,后來受到文革的影響,在1982年后才舉辦第二屆民族體育運動會。為了加快民族體育的發展,1985年5月舉辦第三屆民族體育運動會,自從第三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之后,云南省民運會每四年一次,省級比賽已經有健全的賽事組織。但區域性的賽事還需加強開發,擴大賽事的普及,提高賽事的運動,以賽代練,更好地推動云南民族傳統體育發展。
網絡數據庫的建立使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在網絡上有據可查,通過網絡的傳播可加速傳承發展,網絡數據庫不僅只有數據,還可以上傳視頻、文字、錄音、圖片等資料展示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5? 結語
基于國家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的總體目標,云南各級政府部門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視,構建云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體系勢在必行,對于樹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核心價值觀和民族自信,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增強體質,增進民族團結,促進邊疆社會的和諧穩定,民族文化大繁榮及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斌.湘西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傳統體育傳承及健身服務體系建設扶持研究[D].吉首大學,2018.
[2] 岳君,龍籍豐,葉羽翌,等.南嶺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傳承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6):52-53.
[3] 王書彥.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評價指標體系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2016.
[4] 張建華.西北走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體系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10):68-72.
[5] 王紅芳,陳永輝.體育強國建設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體系建設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3,10(11):76-79.
[6] 武培.大型體育賽事組織文化體系及其傳承發展研究——以山東省第十一屆全運會為例[J].體育世界,2013(2):43,44-46.
[7] 許玲,趙秋菊,包牧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體系構建的研究——以內蒙古地區為例[J].中華武術:研究,2012,1(Z1):58-61.
[8] 何標,湯仁長.皖西革命老區民俗體育傳承與全民健身體系的構建[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5):102-104.
[9] 劉仁盛,宋廣慶.體育核心價值體系的歷史傳承與未來發展的初步探索[J].體育科學,2011,31(5):3-13.
[10] 李嘉.西南地區民族體育之教育傳承體系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