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恬 任亞靜

摘? 要:足球比賽越發激烈,比賽中的攻守轉換也愈發頻繁,成功的一次防守就意味著一次進攻的發生,如何在防守反擊中形成威脅性進攻成為了我們深思的問題。本文通過對2018年女足亞洲杯1/4的八場比賽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通過文獻法、觀察法、數理法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比賽中在不同區域中防守反擊形成威脅性進攻的特征,為今后我國女足的比賽和訓練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女足? 防守反擊? 威脅性進攻
中圖分類號:G843?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c)-0238-02
隨著現代足球的發展,比賽中防守反擊越來越多,最終誰可以拿下比賽的勝利,一看教練員對技戰術打法的指導,二看場上球員如何運用和發揮,三看運氣。比賽中兩隊之間的戰術打法較量愈發激烈,在進攻和防守之間雙方都采用較為穩妥的方式,如何才能在比賽中打破對手的防守,攻破對手的球門,每一名教練員都在思考。防守反擊也就成為了一種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本文對2018年亞運會女足比賽1/4淘汰賽階段防守反擊形成威脅性進攻的特征進行分析,為今后的訓練和比賽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女足1/4淘汰賽階段的比賽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1.1 統計標準
將足球場地分為后場、中場、前場。A區為后場,B區為中場,C區為前場。A1、B1、C1為右邊路,A4、B4、C4為左邊路,其他區域為中路。
1.2 相關指數說明
(1)防守反擊:是足球戰術中的一種,是指在整體防守的狀態下,通過緊逼防守和搶斷,在斷球后由守轉攻的進攻方法之一。
(2)威脅性進攻:在對方30m區域形成威脅的進攻,稱作為威脅性進攻。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場區防守反擊形成的威脅性進攻
女子足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比賽節奏不次于男子比賽。在本屆亞運會女足比賽1/4淘汰賽階段8場比賽,共打進19粒進球(不包含點球),其中通過防守反擊打進進球8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日益激烈的足球比賽中,攻守轉化的次數在不斷增加,如何抓住防守反擊的機會,就有成為了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
通過觀看亞洲杯女足1/4淘汰賽階段的比賽得出,8場比賽中防守反擊共出現了275次,場均出現34次左右。前場出現35次防守反擊,在防守反擊中形成威脅性進攻11次,形成射門5次,進球1粒。中場區域出現119次,形成威脅性進攻38次,形成射門24次,形成進球5粒;后場區域防守反擊次數為121次,形成威脅性進攻25次,形成威脅性11次形成進球2粒。從不同場區形成的防守反擊情況來看,后場區域的防守反擊次數居多,但效果不好,按照百分比分析,后場區域防守反擊形成威脅性進攻的比例為20.66%;中場區域為31.93%;前場區域為31.42%,這樣來看后場區域的威脅性是最小的,中場區域的威脅性最大,成功攻破對方球門的幾率更高。
2.2 不同場區防守反擊形成的威脅性進攻
在防守反擊中主要是以短傳配合和長傳配合為主,但在不同區域,配合方式也發生著不同,前場區域主要是以個人突破和短傳配合為主要反擊手段,中場區域主要是以短傳配合和長傳配合為主,而后場多是以長傳配合為主。主要在于,前場區域由于本身在斷球后的進攻空間就比較小,而防守反擊有講究快速,在這種情況下,多是斷球后以個人突破為主要進攻方式。中場區域三種形式比較平均,短傳居多,原因在于,中場區域的防守反擊對對方造成的威脅性會更高,在短時間快速的進攻方式,只有短傳配合更合適。后場的防守反擊主要就以長傳為主,由于后場得球長傳配合,是后場防守反擊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2.3 后場區域防守反擊形成的威脅性進攻
從后場三路區域的情況中來看,后場區域的防守反擊主要是在邊路,但形成威脅性進攻的次數不多,形成進球是出現在左邊路和中路區域。后場區域作為各隊防守的重中之地,采用壓縮的形式縮小進攻范圍,一旦防守成功,便可迅速發起反擊。
后場區域防守反擊形成威脅性進攻的形式,主要以長傳配合為主。防守反擊戰術講究的是快,在防守成功得到球權后,一般會很少在此區域停留過久,出現短傳和個人突破的次數就相對較少,只有長傳配合可以直接快速發起反擊,可以更加有效的打對手猝不及防。
2.4 中場區域防守反擊形成的威脅性進攻
中場中路區域形成防守反擊的次數較多,并形成威脅性進攻的次數較多,且射門次數多,可以說明中場中路區域的防守反擊成功率高,可以有效的摧毀對手的防線,讓對手無力還擊。中場區域的防守反擊配合主要以短傳配合為主要進攻手段,長傳配合和個人突破相對較少。在比賽中,中場得到球權后,以快速的短傳配合,滲入到對手的心臟區域,造成威脅,完成射門。
2.5 前場區域防守反擊形成的威脅性進攻
前場區域造成的防守反擊,可以給對手帶來致命的威脅,左路形成防守反擊13次,形成威脅性進攻3次,形成射門1次;中路形成防守反擊12次,形成威脅性進攻5次,形成射門3次,進球1粒;右路形成防守反擊10次,形成威脅性進攻3次,形成射門1次。從所統計出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兩個邊路形成防守反擊的次數雖然較多,但是形成威脅性的次數卻不多。而前場中路區域形成的威脅要高于兩個邊路。
在比賽中,隊員根據場上不同的區域進行防守,場上的形式多變,隊員要靈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前場區域采用個人突破的方式進行防守反擊形成威脅性進攻的情況較多。短傳配合和長傳配合多是用于兩個區域。
3? 結論
(1)在全場不同區域防守反擊的次數中,中后場區域形成防守反擊的次數最多,尤其是中場區域形成威脅性進攻的成功率較高,且進球主要集中在中場發起的防守反擊為主。
(2)在不同區域防守反擊形成威脅性進攻的配合形式,中前場區域主要以短傳配合為主要進攻手段,后場區域主要采用長傳配合,個人突破主要在前場采用的較多。
參考文獻
[1] 馮之琛.對全國大學生空手道比賽防守反擊戰術的分析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24):200-203.
[2] 鄧驍,萬成武.簡議足球比賽中對防守反擊的限制[J].青少年體育,2014(11):112-114.
[3] 趙俊.談足球進攻中的快速反擊戰術的應用[J].南華大學學報:理工版,2004(1):100-102.
[4] 陳平.淺談防守反擊在足球比賽中的應用[J].學園:教育科研,2012(15):14-15.
[5] 余吉成,肖進勇,李江幸,等.足球進攻戰術中有序跑位接應能力的運用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