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珉
【摘要】 目的:探討牙周病患者拔牙后即刻種植與延期種植的臨床療效情況。方法:抽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牙周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組對象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0例。兩組患者均接受拔牙治療,延期組在拔牙后3個月實施延期種植,即刻組在拔牙后即刻種植。兩組患者均隨訪1年以上,評價兩組患者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紅色美學評分(PES)和種植體探診深度及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并進行比較。結果:即刻組患者種植3個月時PES評分明顯高于延期組(P<0.05),但兩組種植半年、1年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種植體探診深度、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牙周病患者拔牙后即刻種植也能取得和延期種植相似的效果,而且能促使患者更快達到良好的美學效果,但是種植期間必須嚴格清創與控制感染,值得借鑒。
【關鍵詞】 牙周病; 拔牙治療; 即刻種植; 延期種植; 臨床療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4.0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04-00-02
牙周病屬于臨床比較常見的牙科疾病,拔牙治療屬于主要手段,但拔牙后需要種植牙體,過去多采取延期種植處理,但是隨著近幾年相關研究增多,一些學者指出采取即刻種植可取得不錯的療效[1-3]。相比傳統延期種植處理,即刻種植可減少手術的次數,縮短愈合期,并且維持牙槽嵴高度、寬度,使得種植體達到更為理想解剖位置,獲取的成功率和延期種植相當[4]。不過,從過去相關報道中看出,即刻種植適應證較窄,特別是典型牙周病一直被認為是即刻種植禁忌證[5-7]。近期研究顯示典型牙周病采取即刻種植也取得較好的效果,成為研究熱點課題[8]。為了進一步探討牙周病患者拔牙后即刻種植與延期種植的臨床療效情況,筆者所在醫院就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牙周病患者60例展開分組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納入對象60例,均為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牙周病患者,入組時間2013年1月-2017年1月。納入對象有完整臨床資料,確診滿足牙周病診斷標準(晚期或慢性根尖周炎),影像學檢查顯示牙槽骨吸收>1/2根長、松動度>Ⅱ°。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無骨質疏松與糖尿病及其他不可控的全身系統疾病[9]。排除吸煙量超過每天5支,全身系統疾病,骨質疏松、糖尿病,夜磨牙,術區骨量顯著丟失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每組患者30例。延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7~62歲,平均(40.3±5.3)歲。即刻組:男18例、
女12例;年齡16~60歲,平均(40.9±5.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采取拔牙治療,先實施全口牙齦上潔治與牙齦下刮治,若有牙周急性炎癥,則先對癥治療,如袋內沖洗、切開引流、派力奧軟膏注射治療等,待患者疼痛與患牙松動度改善后再實施手術治療。術前1 d所有患者口服羅紅霉素處理,2次/d,0.15 g/次;口服甲硝唑口頰片,3次/d,3 mg/次;
同時采取0.12%氯己定溶液漱口,3次/d。
即刻組患者在拔牙結束后即刻種植,局麻下拔除患牙,徹底將牙窩內肉芽組織徹底清除,同時予以0.12%氯己定溶液沖洗牙槽窩。常規逐級備洞,然后將種植體植入。種植體肩臺位于缺牙位點牙槽嵴頂下1~2 mm,和鄰牙間保持至少1.5 mm距離。若種植體周圍水平骨缺損不低于2 mm,則采取Bio-Oss骨粉對缺損區進行重填,同時采取海奧可吸收生物膜進行覆蓋,于唇頰側實施滑行黏骨膜瓣解除張力,拉到冠方,將生物膜與骨粉蓋住后再縫合。術后3 d繼續采取羅紅霉素、甲硝唑口頰片、地塞米松等治療,同時含漱氯己定溶液1周,3次/d。
延期組患者則在拔牙治療后3個月實施種植體植入,拔牙期間對拔牙窩徹底騷刮,盡量將肉芽組織清除,種植體植入時常規修復,牙槽崎寬度不足則采取骨粉植入,將可吸收膜覆蓋。術后確保種植體植入扭矩不低于25 N·cm。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隨訪1年以上,評價兩組患者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紅色美學評分(PES)和種植體探診深度及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并進行比較。
1.4 評價標準
紅色美學評分涉及7個變量,包括近中齦乳頭、遠中齦乳頭、牙齦高度、牙槽嵴缺損、齦緣外形、牙齦質地、牙齦顏色等,和對側同名牙或者鄰牙比較,評分包括0分、1分、3分,評分越高則越美觀[10]。
1.5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PES評分比較
隨著種植時間延長,兩組患者種植3個月、半年、1年的PES評分逐漸提高(P<0.05),同時間比較,即刻組種植3個月時PES評分明顯高于延期組(P<0.05),但種植半年與1年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種植體探診深度比較
兩組患者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均完成種植體探診深度測定,兩組不同時間種植體探診深度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比較
兩組患者在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均測定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兩組不同時間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牙周病發生率居高不下,拔牙治療后種植牙屬于相對有效且常用的方案,而且種植牙也是促進牙列缺損與缺失修復比較有效的手段[11]。牙周病患者拔牙后植入種植體可分為即刻種植與延期種植兩種情況,前者指的是拔牙結束后即刻進行種植體植入,義齒修復時間短,牙槽骨萎縮率低,但一些學者指出這種手術風險較高;后者指的是拔牙治療后3~6個月植入種植體,治療時間較長,但風險低。為了進一步比較這兩種種植體植入的效果,筆者所在醫院展開了相關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60例牙周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延期組患者在拔牙治療后3個月實施種植體植入,而即刻組則在拔牙治療結束后植入種植體,結果顯示即刻組患者種植3個月時PES評分明顯高于延期組(P<0.05),但兩組種植半年、1年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種植3個月、半年、1年時種植體探診深度、種植體周圍骨吸收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盡管過去認為典型牙周病屬于即刻種植禁忌證,但近幾年一些研究越來越多,逐漸證實牙周病并非即刻種植絕對禁忌證,只要術前予以有效的牙周治療、抗炎、維持治療等,牙周病也能成為即刻種植適應證。在本次研究中證實了牙周病患者拔牙治療后即刻種植能取得與延期治療相同的效果,可見典型牙周病在即刻種植中也能應用。牙周探診屬于牙周病檢查比較主要的內容,隨著探診深度增加,牙周病病菌數目也會增加,若超過4 mm,說明存在感染風險,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均無超過4 mm探診深度者,可見無明顯感染風險[12]。牙齦紅色美學評分在2005年被提出,經實踐證實屬于比較公認的種植體周軟組織評分系統,本次研究表明即刻種植在術后3個月時評分明顯更高,說明可更快改善美學效果。分析原因在于即刻種植可延緩唇側牙槽骨吸收,術后硬組織可獲取更好的豐滿度,可促進牙齦乳頭高度維持,避免附著齦喪失,重塑軟組織及修復體周軟組織形態。筆者根據近幾年經驗得出,即刻種植手術期間,因種植體外形和天然牙根不一致,造成種植體周有骨缺損,若缺損范圍廣,會對種植體初期穩定性造成直接影響,使得種植體動度增加,降低種植體骨結合率,為此要做好骨缺損處理。
綜上所述,牙周病患者拔牙后即刻種植也能取得和延期種植相似的效果,而且能促使患者更快達到良好的美學效果,但是種植期間必須嚴格清創與控制感染,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姚希,張寧,李昀生,等.前牙的即刻與延期種植:牙周組織健康程度及成功率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8(12):1958-1963.
[2]孫衛革,張磊,耿麗紅,等.牙周病患者拔牙后即刻種植與延期種植的臨床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5,12(3):209-212.
[3]于廣龍.慢性中、重度牙周病經拔牙后即刻種植與延期種植的療效對比分析[J].醫藥前沿,2016,6(6):166-167.
[4]宗茵.牙周病患者拔牙后即刻種植與延期種植的臨床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2017,19(52):30.
[5]歐陽瑾.探討牙周病患者拔牙后即刻種植與延期種植的臨床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9):1573-1575.
[6]滕立釗,楊小東,吳大怡,等.牙周病患者前牙即刻種植的臨床研究:成功因素和風險分析[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4,18(2):62-65.
[7]魏玢.淺析牙周病患者的種植治療時機[J].中國醫療美容,2016,6(6):58-60.
[8]陳堯.重度牙周炎即刻種植80例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4):27,29.
[9]肖劍銳,陳宇軒,蘭綱,等.前牙牙周病即刻種植及修復體會[J].中國美容醫學,2015,17(10):60-64.
[10]董健,佟慶敏,李敏,等.牙周病患者前牙即刻種植的短期臨床療效觀察[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17,18(2):79-83.
[11]葛雨然,湯春波.牙周病患牙即刻種植的臨床研究進展[J].口腔醫學,2017,37(9):837-840.
[12]黃桂明.嚴重牙周病拔牙即刻種植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