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富玲



【摘要】 目的:分析經腹聯合經陰道超聲檢查在子宮腺肌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接受超聲檢查的80例疑似子宮腺肌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均實施經腹超聲檢查和經陰道超聲檢查,將病理檢查結果作為最終結果。分析總結患者實施經腹超聲單獨檢查及與經陰道超聲檢查聯合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效果、不同方式確診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狀況。結果:80例患者實施病理檢查確診存在子宮腺肌病48例,非子宮腺肌病32例。實施經腹超聲與經陰道超聲聯合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敏感性93.8%、準確率92.5%,顯著高于經腹超聲單獨檢查的72.9%、78.8%,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經腹與經陰道超聲檢查聯合確診為子宮腺肌病患者與經腹超聲檢查確診的患者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單用經腹超聲檢查相比,經腹聯合經陰道超聲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敏感性和準確率更高,其能顯示子宮內較微小的病灶結構,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經腹超聲檢查; 經陰道超聲檢查; 子宮腺肌病; 診斷價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4.03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04-00-02
子宮腺肌病是臨床常見且多發的婦科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肛門墜脹、月經不調、痛經、尿頻尿急等,且越來越有年輕化趨勢,但病因仍未明確[1]。針對子宮腺肌病的臨床診斷主要采用超聲檢查法,常用手段包括經陰道超聲法和經腹超聲法,但二者診斷結果仍有差異[2]。本次筆者所在醫院選取80例疑似子宮腺肌病患者,對患者采用經陰道超聲檢查、經腹超聲檢查,以明確二者對子宮腺肌病的臨床診斷價值,現詳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接受超聲檢查的80例疑似子宮腺肌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出現月經不調、痛經、尿頻尿痛、不孕及性交痛等;均自愿本次超聲檢查,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者;精神障礙者;伴有其他婦科疾病者?;颊吣挲g25~60歲,平均(43.4±3.3)歲;病程1~10周,平均(5.4±1.5)周;孕次1~3次,平均(1.5±0.6)次;產次1~2次,平均(1.0±0.2)次。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均實施經腹超聲檢查和經陰道超聲檢查。儀器選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飛利浦,HD11XE),經腹超聲檢查前叮囑患者大量飲水,以膀胱充盈為宜,檢查時取仰臥位,探頭頻率為3.5 MHz,之后為耦合劑涂抹,待完成后以子宮縱斷面、橫斷面、底部和卵巢、兩側附件進行觀察,測量出內膜厚度和子宮大小。在經腹超聲檢查后實施經陰道超聲檢查,檢查前叮囑患者將膀胱排空,之后取截石位,且探頭頻率改為4~8 MHz,同樣需涂抹耦合劑,再將避孕套套上并排凈空氣,待探頭置入陰道后,以子宮縱切面、橫切面、半環形進行觀察,同時將子宮壁厚度和子宮內膜厚度記錄下來。對病變部位進行詳細的檢查,待血流信號檢測到后,測定并記錄血流量、動脈搏動指數及阻力指數。
1.3 觀察指標
(1)分析經腹超聲單獨檢查及與經陰道超聲聯合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效果。指標包括診斷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率情況,超聲診斷標準如下:①子宮內存在不均勻回聲,子宮增大,包膜與邊界模糊;②肌腺瘤瘤體內部供血十分充足但周邊供血不充足;③肌層積血小囊的直徑>5 mm。經腹或經陰道超聲只要符合上述三項中的任意兩項及以上即可診斷[3]。(2)分析不同方式確診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狀況。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效果對比
80例患者實施病理檢查確診存在子宮腺肌病48例,包括彌散型12例,前壁或后壁型23例,腺肌瘤型13例;非子宮腺肌病32例,包括子宮肌瘤17例,子宮內膜息肉15例。實施經腹超聲與經陰道超聲聯合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敏感性、準確率顯著高于經腹超聲單獨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方式的診斷特異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2.2 不同方式確診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實施經腹與經陰道超聲檢查聯合確診患者為子宮腺肌病患者與經腹超聲檢查確診患者血流動力學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子宮腺肌病屬于臨床高發的常見婦科疾病,尤以育齡期女性患病較多,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子宮有所增大或明顯增大,且質地變硬,但月經期其質地會變軟,但壓痛會加大,子宮待月經過后方可縮小[4-5]。子宮腺肌病臨床診斷是治療該疾病的關鍵因素之一,超聲作為無創且可多次重復的檢查操作方法,其被認為是檢查子宮腺肌病的有效方法,通過超聲檢查可見完整的病灶情況,包括病灶的形狀、大小、位置等,其為臨床診斷及后期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6-7]。超聲下子宮腺肌病主要表現出子宮的體積增加、內部存在不規則的回聲、子宮肌層變厚并呈小囊狀且無回聲,但宮璧有網狀回聲出現。
子宮腺肌病常用的超聲檢查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經腹超聲檢查法,另一種是經陰道超聲檢查法,兩種方法均有各自優點,但操作略有不同。經腹超聲檢查對膀胱要求相對較高,需要患者在檢查前多飲用些水,直至膀胱充盈為止,且一般探頭頻率相對較低,對患者盆腔的深部情況顯示較好,但其易受周圍器官和氣體影響,從而降低診斷的準確性,不能較為細致地分辨病灶的微小結構,可以說其分辨率很低[8]。陰道超聲探頭的頻率相對較高,對病變進行探查時可近距離進行,其宮內的成像清晰度更優質,不僅會清晰地將宮璧上較小囊腔結構顯示出來,而且可清楚地看到肌纖維的走向,另外其幾乎不受瘢痕組織、肥胖、氣體等影響,相對經腹超聲檢查法,其分辨率相對更高,特別是對于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瘤,其附近的回聲暈環及因擠壓周圍組織而形成的假包膜均可清晰顯示,同時準確率還相當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