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學

電子商務的普及,帶動了城市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物流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之一,影響著城市的空間發展結構。關于怎樣處理好產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北京惟邦亞太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總規劃師馬輝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記者:馬老師您好,您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工作者,同時又是物流方面的專家,能談談您對城市規劃與物流關系的看法嗎?
馬輝:物流作為一個產業,與城市經濟發展緊密聯系,是城市發展快慢的標志。從國家物流樞紐中心、區域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的開發建設,到智能物流體系的逐步形成,將生產與消費的時間距離越拉越近,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物質流通和運轉效率,催生了城市很多產業的發展。而城市便捷的交通體系、健全的基礎設施及產業基礎又為物流快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共生關系。
記者:您做了很多這方面規劃,您參與了《瀘州臨港產業物流園區總體發展規劃》,請您具體談一談項目產生的背景,當地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項目,是出于什么考慮,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和效果?
馬輝:瀘州市位于四川東南部川渝黔滇結合部,長江和沱江交匯處,是成渝經濟區重要商貿物流中心和長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從區位上瀘州就占據了物流發展的先天優勢。


項目是瀘州市委市政府貫徹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構建西部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西部物流中心,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等重大決策;希望瀘州發揮比較優勢,依托四川發展現代物流、臨港工業和沿江經濟帶基礎,打造四川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要依托和載體;同時也使瀘州立足優勢產業,實現城市快速發展。
記者:項目規劃面積將近300多平方公里,區域的特點是怎樣的?你們是怎樣思考的?
馬輝:規劃區有三個特點:一是緊鄰現狀城區,跟城市發展融為一體;二是基地內有規劃建設中的云龍機場、高速公路及鐵路站點,緊鄰長江河道,有瀘州港,擁有大瀘州區域內最優越的水、陸、空、鐵四棲交通條件;三是現狀用地除了工業用地、居住用地、科研用地和商貿用地外,大部分為丘陵及農田用地,生態環境好,發展空間大。
在深入研究基地與城市的發展關系后,我們認為利用該項目交通優勢,加強瀘州市區和瀘縣之間的物流和客流聯系,完善瀘州市內部高效半小時經濟圈,串聯河道交通,陸路交通,鐵路交通以及航空交通形成多聯式的立體對外交通聯系,為該項目的建設提供戰略支點,使項目成為城市發展的活力引擎。

記者:面對這么大范圍的項目,你們采用什么樣的戰略來實現區域發展?
馬輝:產業發展是整個規劃的靈魂,在分析瀘州現狀產業發展、國內外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物流產業發展狀況后,提出產業發展基本原則一是要與瀘州現有的總體規劃相協調,考慮已有的產業基礎,重視傳統產業的提升;二是考慮產業發展的空間以及未來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三是要以環境保護為前提,重視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團隊多方討論后,認為做好臨港經濟、戰略新興產業經濟、歸雁經濟、現代服務業經濟和健康休閑經濟五篇文章,形成“一港七基地”的戰略定位。


一港是指以多式聯運和天府新區臨水港區為特色的天府首港。
七基地是指以天府首港為支撐的七個產業基地。具體包括建設輻射中國西南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的重要臨港產業基地、商貿物流基地、能源深加工及裝備基地、汽車及外貿出口加工基地。依托科教城和大學城的人才優勢,建設西南智慧型產業基地;利用產業升級的契機和豐富的外出務工人力資源,創立以歸雁經濟和產業升級為特色的西南產業提升基地;依托區域內豐富的植被地貌及醫療衛生資源,建設西南大地景觀健康旅游基地。
總的戰略思想是依托港口拉近與世界距離,以多港帶物流、以物流興產業、以產業促發展、以發展營環境、以環境駐人才、打造港城共榮格局,構成一幅集港口產業、倉儲物流、科研貿易、居住休閑、觀光旅游、生態環境為一體的宏偉藍圖。
記者:產業定位那么高,你們采用什么樣的規劃策略來實現這個目標?同時怎樣將產業落實到空間發展上呢?
馬輝:規劃提出三大發展策略:一是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策略 以港口為活力引擎,發展相關產業及配套服務功能,實現以港帶產、以產興城;大力發展特色現代服務業,強化港口功能與城市發展的關連性,實現以城帶港,港為城用;以強勢產業為城市打造不可取代形象與競爭力,發揮酒業品牌優勢資源,延長產業鏈,以產興城,產城相榮。
二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策劃。產游合一,刺激地區消費與零售增長;增加城鎮化渠道;綠水融城、田園繞城。
三是健康城市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健全城市功能;吸引人才,駐留人才,加強生態雨水管理與現有河流系統結合,增加綠地景觀比例,實現海綿城市理念。
在空間落實上,首先是梳理跟總體規劃的關系,基于總體規劃的一核兩副空間結構,根據城市空間發展理論,分析并研究城市產業發展逐漸東移所帶來的城市用地結構變化,創造性地提出在東部的核心位置增加城市東部副中心,以此來協調總體上城市西部發展后勢不足,東部發展潛力巨大的不平衡特征。形成 “一軸兩心,兩帶多片”的空間布局方式。
一軸:沿龍溪河生態廊道發展的產業服務軸
兩心:城東新區的產業服務核心、城北新區的商貿服務核心
兩帶:沿長江沱江風貌景觀帶、規劃區中部東西向的生態旅游體驗帶
多片:被龍溪河、城市道路及鐵路等因子分隔形成的多個功能片區。
記者:跟其他規劃相比,這個規劃有什么創新、不同于其它規劃的想法?
馬輝:這個規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規劃,也不是產業發展規劃,而是二者合一。相互協調發展。在空間布局上強調區別、隔離與聯系的規劃理念,區別是生產與生活相對獨立,減少相互干擾;隔離是指用綠地將產業用地與綜合服務用地分開,同時通過慢行或道路有機相連。通過道路加強各功能區之間的聯系,以更好地適應物流業的發展。

第二個創意是增加彈性用地。為有效解決城市規劃中用地不確定的問題及產業區未來產業升級、服務升級的彈性空間,我們將傳統靜態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模式向動態發展的彈性用地模式轉變,從而實現地區可持續發展。對供地進行彈性控制,為城市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是確保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有效途徑。
記者:好的,從規劃構思可以看得出我們團隊的匠心獨運。咱們這個項目對城市發展有什么樣的影響?
馬輝:在具體的空間落實上,強調對生態環境的保留和利用,尊重自然生態,形成組團式布局,每個組團相對獨立,以產業為主導,集約發展;核心區不僅承擔規劃區核心功能,而且承接城市功能的外溢,與現有老城區協同發展。
注重城市空間特色的塑造,保留基地內龍溪河,作為城市發展脈絡;核心區通過綠色長廊將龍溪河和長江聯系起來,兩側布置城市功能,形成有特色的城市空間。
記者:我們聽說咱們團隊的規劃設計方案獲得第一名,咱們的設計團隊是怎樣組成的?您對這方面的規劃是怎樣看待的?
馬輝:因為這是國際招投標,而且對手為國內和國際有名的設計公司,我們設計團隊主要有清華物流規劃及交通方面的專家,特別是在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繆立新老師的親自指導下,梳理項目交通、產業問題,確定規劃區產業發展方向及物流發展問題。所以說這次規劃是物流、規劃及交通三方面專家同力協作的成果。
物流行業是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而快速發展起來的,既是城市流通的需要,也是產業發展的必需,在規劃體系中,屬于城市產業發展,落實到城市空間上,主要是倉儲用地、商貿用地的規劃布局及交通體系規劃,由于我們以前做過張家口物流園區、重慶物流園區的規劃,所以一直對物流產業的發展比較關注,注重這方面的研究,所以才能在這次規劃中很好地將物流及相關產業落實到城市空間中。
記者:好的,感謝您的精彩分享,當下,鄉村振興已成為規劃發展的新趨勢,您對這些領域如何看待?
馬輝: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舉措,目的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所以以后規劃的重點會轉向農村,鄉村不同于城市,居民點是分散的,規模是小的,在保持農業的基礎上,發展其他產業,因此研究鄉村問題,將會是一個長久的課題,我也在積極參與到鄉村規劃的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