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馬云帶隊去美國考察包括蘋果、谷歌、微軟、星巴克在內的一流公司。每次到這些公司,我通常都會問一個問題:誰是你們的競爭對手?微軟當時的CEO史蒂夫·鮑爾默一聽到這個問題,瞬間就來勁了,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微軟如何跟蘋果、跟索尼、跟思科競爭,又如何消滅他們……出來以后,馬云說:“這哥們是職業殺手啊!”我說:“你看金庸小說里面,哪個職業殺手,最后成為頂尖武林高手的?沒有。”
后來拜訪谷歌時,我也問了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同樣的問題。本以為佩奇也會說“微軟、蘋果等等都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但他的答案卻讓人意外:“NASA(美國宇航局)、Obama administration(奧巴馬政府),是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問:“為什么呢?”他說:“誰跟我搶人,誰就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所以,我想跟所有人力資源方面的管理者分享一點經驗:一定要深刻思考,誰才是你的競爭對手。微軟看到的只是誰是微軟產品的競爭對手(而不是人才的競爭對手),結果,作為CEO的史蒂夫·鮑爾默下臺了,而他下臺的第二天,微軟的股票就直接上漲7%。
阿里巴巴剛創建不久,大概在公司有400—500人時,任何人加入公司,馬云都要親自見面,親自面試,包括公司的前臺接待、保安。阿里巴巴今天的首席人力資源官、前菜鳥物流董事長童文紅,最早就是從前臺接待做起,然后做行政經理、人力資源,最后成為菜鳥董事長的,現在又剛剛升任為集團的首席人力資源官(CHO)。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前臺接待是行政經理面試的,她的出路應該就是行政經理;但如果是馬云面試的,她就有可能成長為副總裁。所以,阿里巴巴能在今天誕生出一些傳奇性的人物、勵志性的人物,也就不足為奇了。
后來,隨著招聘權力的下放,問題接踵而至。比如公司有的經理才入職一個多月,并不了解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甚至對于崗位的具體要求也不清楚,竟然可以去招聘別人。這有點像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拉壯丁:新兵剛來沒多久,又可以去發展其他新兵。這其中有多大的風險!如今,很多跨國公司至少堅持跨兩級招人,阿里巴巴一度恢復到跨四級招人,所以,阿里巴巴人力資源工作的改進是從招聘這個源頭開始的,而招聘源頭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輕易下放招聘權力。
我們經常說,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味道”。阿里巴巴招聘的時候經常會“聞味道”,判斷應聘者跟我們是不是一類人。因為“人以群分”無所謂對錯,錯的是不同類的人天天一起共事,導致心情不愉快,工作效率低下。至于怎么去“聞味道”?這就需要動腦筋去設計一些問題。

比如,在招聘時,如果你希望對方能吃苦,就不能問:“你能吃苦嗎?”沒有人會說:“對不起,我不能吃苦。”那么應該如何問?很簡單:“請你描述一下,你這輩子吃的最大的苦是什么?”曾經有個面試者回答:“那時沒有動車,我也沒有買到坐票,我從上海站到了無錫。”可想而知,他的吃苦能力很弱。再比如,如果希望招的人大氣一點,就可以問:“你這輩子吃過的最大的虧是什么?”曾經我聽到過一個答案:“我在讀小學時,同桌的女同學拿了我的橡皮,到現在都沒有還。”我心想,這哪是吃虧,這是記仇啊!
我將這種因素歸類為非技能類因素。在招聘中,圍繞每個公司的“味道”設計一些非技能的問題,至關重要。而這也是阿里巴巴當年在招聘上犯的第二個錯誤:過度強調技能,忽略非技能因素。
如何理解“降級選拔人才”?打個比方,就是從原本月薪3000—4000元的人里,去找出值得月薪8000—10000元的人。這樣的人在進入公司后,就會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覺,成就感巨大,也會很感謝公司給他的機會。因為,他在別的公司沒有這樣的機會。當然,從月薪8000元的人里挑出值得月薪10000元的人很容易;而從月薪3000—4000元的人里去挑這樣的人,確實不容易——這也正是我們人力資源所要做的事情。
在阿里巴巴有一句話:平凡的人做非凡的事情,我們不追求精英文化。那時候,阿里巴巴很少去清華大學招聘工程師。我去清華大學做校園招聘,人家問我:“衛哲你來干嘛?馬云怎么不來?李彥宏都還來呢!”似乎我去招人都不夠格。但是我去華中科技大學,一千多人的場子里就擠進來兩千多人。事實上,阿里巴巴很多最優秀的工程師,都是畢業于武漢郵電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這些學校的,并非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名校。清華北大的學生,永遠都有比阿里更好的職位,而對于武漢郵電、華中科技的學生而言,阿里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這就叫做跨級選拔人才。
我特別反對無人便利店,我認為人不是成本,人應該是投資。零售店里的人,不是理貨員,而應當是理客員,幫助顧客最快找到想要的貨。蘋果公司這樣一家技術公司,之所以聘請奢侈品牌巴寶莉(Burberry)的CEO 做實體零售業的負責人,正是因為蘋果店存在的第一目的并非銷售、推銷,而是體驗,所以蘋果公司本身就是一種新零售。
對于一個95后而言,是否愿意加入,甚至留在公司,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多幾百塊工資,而是公司的那頓午飯是否用心,是否打動了他。如果公司包住宿,那么就看公司是幫員工找了個民居,讓他在三室兩廳里和10個人擠在一起湊和;還是給他一個像家一樣的、有年輕人社區的、溫馨好玩的地方。這對于95后,變得越來越重要。好吃、好玩、好住,也可以是公司的賣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在一個公司,如果你只會把他當成本,那你就不是好的CEO,也不是好的人力資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