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我國已經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長。
旅游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旅游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旅游業獲得快速發展。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國家旅游局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旅游經濟藍皮書》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國內和入境旅游人數超過5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5.3萬億元,旅游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的綜合貢獻都將超過10%,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預計2018年,國內和入境旅游人數有望超過57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預計突破6萬億元,旅游投資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新解決旅游就業100萬人。
40年來,中國旅游的發展路徑基本上是以建設景區、景點、賓館、飯店為主,可稱為“景點旅游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催生了中國現代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并呈現了排浪式和井噴般發展的局面。但是,隨著大眾旅游時代到來,我國旅游有效供給不足、市場秩序不規范、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
而發展全域旅游,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有利于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更好滿足旅游消費需求。為指導各地促進全域旅游發展,2018年3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號)。文化和旅游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在接受采訪時說:該《指導意見》的發布,“標志著全域旅游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大眾旅游時代我國旅游業發展戰略的一次新提升。”旅游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全域旅游新時代。
本刊這期刊登的《旅游業"從擁抱遠方到向幸福出發》一文,將與讀者共同回顧我國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并共同探討和發現旅游的價值。
《中國新時代》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