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國務院出臺的第一個關于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文件。《意見》的出臺標志著全域旅游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域旅游工作將隨著文化和旅游體制性障礙的打通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隨著全域旅游概念不斷深入人心,旅游業在拓寬發展思路、創新思維模式、激發內生動力方面發揮著全局性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地區通過全域旅游這條路,走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大眾旅游
在大眾旅游時代,旅游消費呈現大眾化、常態化特征,旅游成為人民群眾常態化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旅游由少數人的奢侈品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更加廣泛。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在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里,就加快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全面優化旅游發展環境,走全域旅游發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文明旅游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明旅游高度重視,多次提出明確要求,在出訪馬爾代夫時提醒中國游客,“到海外旅游講文明,礦泉水瓶不要亂扔,不要破壞當地的珊瑚礁。”踐行文明旅游需要游客與旅游從業者共同努力。2016年“中國公民文明旅游公約大家定”征集活動形成的10句30字的文明旅游公約,成為來自民眾的文明旅游新主張。2016年,全國6000家旅行社自愿簽訂《旅行社誠信經營承諾書》,中青旅等企業開展文明旅游工作試點,主動發揮龍頭旅行社在規范經營、誠實守信、倡議文明方面的踐行和引領作用。
幸福產業之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出國旅游更為廣大民眾所向往。”2016年6月27日,夏季達沃斯論壇形成共識,消費的主導作用、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的優勢在不斷顯現,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既拉動了消費增長,也促進了消費升級。明確了旅游業作為幸福產業的定位,并將其列為“五大幸福產業”之首。
“三步走”戰略
根據“兩個階段”戰略發展需要和世界旅游強國發展經驗,旅游業必須立足現實,科學研判,精準定位,制定發展戰略并明確目標路徑,在“兩個階段”戰略目標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通過實施旅游“三步走”戰略實現旅游強國目標。到2020年,由粗放型旅游大國發展成為比較集約型旅游大國;2030年,由比較集約型旅游大國發展成為較高集約型旅游大國;到2040年,由較高集約型旅游大國發展成為高度集約型的世界旅游強國。
廁所革命
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廁所革命”作出重要批示,以此為開端、為標志,“廁所革命”在華夏大地蓬勃興起。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廁所革命”和“推動旅游業大發展”再次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為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和旅游業大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515”戰略
2015年1月15日,在南昌召開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以《開辟新常態下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新天地》為主題的工作報告,全面部署2015年-2017年全國旅游工作重點,即緊緊圍繞“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強國”5大目標,推出旅游10大行動,實施52項舉措。
旅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游+”是指充分發揮旅游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以及催化、集成作用,大力發展旅游+農業、工業、交通、體育、衛生、健康、科技、航空等,為相關產業和領域發展提供旅游平臺,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旅游+”正以強大活力與其他產業磨合、融合、組合,不斷衍生新產品、新業態、新供給。這既為旅游業自身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也為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動能;既為旅游業自身的轉型升級挖掘了潛力,也為整個經濟結構調整注入活力。
紅色旅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紅色旅游要把準方向,核心是進行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讓干部群眾來到這里能接受紅色精神洗禮。”自2004年以來,我國紅色旅游人數累計超過50億人次,年均增長16%,高于旅游業增長率。紅色旅游如火如荼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廣闊前景振奮人心。
旅游新要素
近年來,中國旅游業發展實踐,在“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基礎上,拓展出“吃、廁、住、行、游、購、娛”7個旅游基本要素和“文、商、養、學、閑、情、奇”7個旅游發展要素。旅游新要素成為旅游學界、業界和社會關注、討論和研究的新熱點。
專家聲音
戴斌(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
美好生活已經成為優質旅游新動力,越來越多的來華客源開始選擇上海、深圳、北京、廣州、蘇州、廈門、成都、重慶等城市作為目的地,還有不少游客來中國購物、休閑、度假、研學和治病療養。過去中國主要靠差異化吸引游客,現在開始靠美好生活和品質服務吸引游客。
李俊(商務部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
改革開放以前,對大部分老百姓而言,旅游消費是奢侈品,普通居民很難承擔國際國內旅游的相關費用。而現在,旅游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休閑的必需品。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不少中產階層走出國門開展出境游,極大帶動了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楊勁松(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旅游業向來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旅游業40余年的發展歷程,實際上就是抓住時代機遇,不斷“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的生動體現。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旅游業需要更有效地回應時代的呼聲,以更多的創新和作為再出發。
魏小安(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
中國現在已經變成世界出境旅游的第一大國,出境旅游的消費市場也非常大。改革開放后,通過政策的扶持和國民經濟的飛速提升,我國的旅游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旅游的發展也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互動。
段強(中國旅游協會會長)
旅游業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先鋒的行業,也是發展最快、創新最快的行業。中國旅游協會要發揮好社會組織的作用,為企業服務好,在行業弘揚艱苦奮斗和工匠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中國旅游業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企業家聲音
張立軍(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裁)
作為與改革開放同生共長的行業龍頭企業,中青旅將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新成員、新戰略、新投入、新收益、新跨越為藍圖,依托中國光大集團金融控股平臺,發揮產融合作優勢,以優質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力爭將中青旅建設成為全球領先的旅游綜合服務商。
孫潔(攜程首席執行官)
旅游是一個能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的行業,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可以通過旅游去發現。每天我們把中國游客送出去,他們就成為中華文明的友好使者,把最好的中國帶給世界。反之亦然,這是對旅游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期望。
王正華(春秋集團董事長)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蓬勃發展的民營企業,更沒有春秋集團。當下中國國力大增,經濟充滿活力,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我們感恩時代、珍惜機遇,更銘記責任。
陳罡(馬蜂窩旅游網聯合創始人、CEO)
旅游業的發展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對外開放擴大、國際影響力提升的有力見證。馬蜂窩旅游網與平臺上每一位用戶,都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利用前沿科技,為中國旅行者提供優質的旅游資訊與產品,幫助行業迭代升級,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幫助每一位普通中國人實現旅行夢想,是馬蜂窩的使命所在。
馮濱(眾信旅游集團董事長)
眾信旅游集團將繼續在各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堅持與國家旅游發展戰略相向而行,自覺肩負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時代使命,加快產業鏈一體化布局,在做好出境游主營業務的同時,拓寬發展思路,從旅游消費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細節出發,以更優質、更專業、更便捷、更具文化價值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來滿足廣大游客對文化旅游生活日益增長的美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