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海
【摘要】 目的 探討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治療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96例脛骨平臺后柱骨折患者, 根據計算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脛骨平臺后內側或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及膝關節活動度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分別為(14.10±1.56)、(15.78±1.42)d, 對照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分別為(16.77±1.63)、(20.26±1.87)d,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屈曲、伸膝評分為(82.05±4.82)、(81.21±1.79)分,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4.88±3.91)、(79.77±2.1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脛骨平臺后柱骨折應用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治療效果明顯,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27
脛骨平臺骨折后大部分均會累及后柱[1], 增加了手術難度, 一直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題, 對患者的術后康復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極有可能形成關節畸形及膝關節的功能障礙。本研究探討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治療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本院骨科收治的96例脛骨平臺后柱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均為單純脛骨平臺后柱團骨折, 呈閉合性;②均為新鮮骨折;③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簽署相關文件說明。排除標準:①陳舊性骨折;②骨折發生距離就診時間>1周;③開放性骨折;④合并骨折部位嚴重血管及神經損傷;⑤嚴重的軟組織損傷。根據計算機原則分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8例。觀察組中男26例, 女22例;年齡最小23歲, 最大65歲, 平均年齡(41.55±10.21)歲。對照組中男25例, 女23例;年齡最小24歲, 最大64歲, 平均年齡(40.17±10.67)歲。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脛骨平臺后內側或后外側入路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治療, 患者麻醉后, 取俯臥位, 膝關節屈伸, 在膝關節后方標記手術入口, 在腘窩處進行倒L手術切口, 切口長度為15 cm, 分離筋膜、皮瓣, 鈍性分離靜脈及神經, 進行手術窗口的設立, 牽開股二頭肌肌腱、腓總神經, 結扎血管, 暴露脛骨平臺及關節囊, 在直視條件下進行骨折處的復位, 克氏針固定骨折塊, T形鋼板固定后外側的骨折塊[2, 3]。在腓腸肌內側進行相關肌腱的分離, 分離比目魚肌及腘肌, 暴露后側內關節囊, 暴露后側脛骨平臺, 同樣采用克氏針臨時固定骨折塊, 內側柱用鋼板固定[4]。內固定完成后進行軟組織的修復、引流管留置。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及膝關節活動度評分。術后隨訪1年, 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進行膝關節活動度屈曲、伸膝評價, 滿分100分, 評分越高代表膝關節功能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分別為(14.10±1.56)、(15.78±1.42)d, 對照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分別為(16.77±1.63)、(20.26±1.87)d,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屈曲、伸膝評分為(82.05±4.82)、(81.21±1.79)分,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4.88±3.91)、(79.77±2.1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在人體生理解剖結構中, 脛骨上端、股骨下端共同形成膝關節, 脛骨與股骨下端的接觸面為脛骨平臺。脛骨平臺作為膝關節不可或缺的負荷結構, 發生骨折后, 內、外平臺受力不均, 進一步形成了膝關節的病變;而脛骨平臺骨折較常合并后柱骨折, 造成膝關節的功能障礙。
隨著臨床對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理解與研究加深, 有骨科專家創立了 “三柱理論”(前柱:前縱韌帶、椎體前1/2、椎間盤前部;中柱:后縱韌帶、椎體后1/2、椎間盤后部;后柱:椎弓、黃韌帶、椎間小關節及棘間韌帶), 為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傳統的膝關節前側入路手術雖然能有效的治療患者骨折, 因其入路方式為膝關節的內側或外側, 因此不能有效的形成脛骨平臺后側的暴露, 在臨床實際操作及應用中具有較大的限制性。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 膝關節后方倒L形入路手術方式逐漸在臨床普及, 該術式能更好的暴露脛骨平臺, 并可以有效支撐固定脛骨平臺后柱的骨折端, 提高了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治療效果;同時不足之處在于, 復雜的后柱骨折情況(如后柱的內外側均有大小不一的骨折塊)中, 經倒L形入路進行骨折塊的分別鋼板固定支撐過程較為困難, 因此對比研究出改良方式下的倒L形入路[5-7]。
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改進了手術入路方式及切口設計, 切口小, 且能充分暴露骨折端, 操作者可在直視情況下進行脛骨骨折端的手術, 手術效果好;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在不暴力干預腓骨頸的情況下, 手術視野廣闊, 膝關節內外側兩個操作窗口形成貫通, 游離、牽開了腘窩的血管神經, 同時兩個貫通的操作窗口在一個手術切口中形成, 不必在后外側再次新開切口, 在此條件下進行骨折端的復位、內固定, 增加了手術成功率, 且減少了血管損傷及神經損傷等并發癥[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分別為(14.10±1.56)、(15.78±1.42)d, 對照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分別為(16.77±1.63)、(20.26±1.87)d,?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完全負重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避免了截斷腓骨頸, 擁有了良好的手術視野, 還能避免神經損傷, 在減少了患者創傷同時, 提高機體的愈合能力, 進而縮短骨折端的愈合時間及完全負重時間, 有利于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觀察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屈曲、伸膝評分為(82.05±4.82)、(81.21±1.79)分, 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4.88±3.91)、(79.77±2.1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治療后, 膝關節功能恢復程度更佳。
綜上所述, 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治療脛骨平臺后柱骨折患者具有顯著效果,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尹曉寧, 曹瑞治, 劉恒, 等. 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治療進展.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4):422-424.
[2] 李迪, 于學立, 王緒凱, 等. 脛骨平臺后柱骨折22例分析.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6, 20(3):490-491.
[3] 丁惠鋒, 俞斌, 禹寶慶, 等. 膝關節后內、外側倒“L”形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解剖學比較. 中華骨與關節外科雜志, 2015, 8(4):335-338.
[4] 白筍蓬. 后側入路手術治療脛骨平臺后柱骨折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 創傷外科雜志, 2016, 18(5):306-308.
[5] 顧海倫, 楊軍, 丁立峰, 等. 改良后內側倒L形入路在脛骨平臺后柱骨折手術中的應用.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6, 31(8):836-838.
[6] 劉軍, 魏波, 宋麗君, 等. 經膝關節后側改良倒L形入路手術治療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效果. 黑龍江醫藥, 2018, 31(2):381-383.
[7] 何紹烜, 趙剛, 趙輝, 等. 改良后側倒“L”形入路治療累及脛骨平臺后柱內外側骨折. 實用骨科雜志, 2015(5):468-470.
[8] 張萬東. 膝關節后側“倒L”入路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 承德醫學院, 2015.
[9] 葉俊星, 馬龍駒, 翁海忠, 等. 膝后側倒“L”形入路治療脛骨后側平臺骨折. 實用骨科雜志, 2014(9):785-787.
[10] 張萬東, 馬泉, 孔慶柱, 等. 膝關節后側倒L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解剖學研究. 醫學信息, 2015(17):29-30.
[收稿日期:2018-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