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玉
摘 要:隨著我國畜牧業的迅速發展,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得到迅速發展,但是在現階段的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技術仍舊處于發展階段,對于相關業務的熟練程度有待提升。本文主要通過對我國鄉鎮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鄉鎮畜牧獸醫;推廣體系;存在問題;對策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食品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獸醫工作成為確保食品安全不可忽視的環節。在現階段的基層畜牧獸醫工作取得顯著成績,但是對于復雜性的流感難于預防,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期,因此必須加強基層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從而有效提升養殖效益。
一、鄉鎮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專業團隊人員結構不健全
我國畜牧獸醫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我國鄉村地區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受到地理因素、經濟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對于偏僻地區的畜牧獸醫技術專業團隊的人員結構存在不合理的狀況。比如在偏遠地區工作條件較為艱苦,所以對于專業團隊的引進極為困難,長期的發展造成專業團隊人員結構不合理的現狀。
2.農村地區宣傳力度過小
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的宣傳力度對于其推廣的質量存在直接關聯。在現階段的農村地區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過程中存在宣傳力度過小的狀況,部分地區對于畜牧獸醫技術的推廣工作認識僅僅停留在報刊的學習階段,這種認識在實際發展過程中極為不科學,因此在現階段的農村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過程中應該加大推廣力度和注重推廣方式,促進農村地區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高效穩步推進。
3.農戶綜合職業素質偏低
農戶的綜合職業素質對于技術推廣的質量存在直接影響。在傳統的農村地區畜牧獸醫推廣過程中大多采用報刊、海報等形式進行教育,但是由于農戶自身知識儲備的限制,因此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對于專業技術的吸收僅僅停留在了解階段,在實際的養殖過程中不能夠充分運用獸醫技術推廣中所學知識,因此農戶綜合職業素質偏度是制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發展的重要因素。
4.農戶的認識存在偏差
在現階段的農村畜牧業發展過程中,部分農戶依舊存在著傳統的養殖思想,其對于疾病的科學防治存在排斥心理,在實際養殖過程中錯過了最佳的防治時期,從而對養殖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農戶對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認識存在著較大的偏差是制約畜牧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國鄉鎮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人才結構
專業團隊的組建是提升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的重要途徑。針對于農村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專業團隊人員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首先,農村地區應該加大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力度,注重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儲備;其次,相關獸醫學校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使得更多的優質畢業生從事農村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確保更多的農戶受益,從而有效提升養殖戶的養殖效益。
2.采取多元化宣傳方式
在以往的農村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宣傳過程中多采用海報、報刊等方式宣傳,這種宣傳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現階段的農村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過程中應該采取多元化的宣傳模式。首先,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方案制定,比如采取人工講解等方式進行宣傳;其次,在實際的宣傳過程中應采用現代化的宣傳手段,比如采取手機公眾號的推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的微信群等多元化的現代推廣手段,實現高效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任務。
3.進行專業的知識培訓
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農村地區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開展存在阻礙,因此在現階段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過程中應該對農村地區的農戶進行專業的知識培訓。首先,對農村地區的畜牧獸醫技術培訓工作應該側重于實際操作,使得農戶在實際的案例中學到相應的專業知識,因為農戶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次,在農村地區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過程中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實現高效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
4.糾正農戶錯誤觀念
在養殖過程中由于農戶的認識錯誤,從而對養殖產業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農村當地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部門應該及時發揮作用,在農村地區開展相應的宣傳工作,糾正農戶的錯誤觀念,使得農戶對畜牧獸醫技術得到全新的認識;其次,在獸醫技術推廣過程中可以穿插相應的案例,使得養殖戶對獸醫技術得到深入理解,從而在實際養殖過程中能夠做到科學防范。
三、結語
本文主要通過對農村地區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進行分析,隨著畜牧產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得到一定的重視。但是在實際的推廣過程中存在部分問題,因此對于存在的問題采用多元化的措施改進,確保農村養殖產業持續穩步發展,促進農村畜牧產業經濟水平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強,馮忠誠,等.基于一線技術人員視角的鄉鎮畜牧獸醫站業務發展現狀與取向的調查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6(1):44-47.
[2]趙永宇.加快鄉鎮獸醫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推進畜牧業更快發展[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4):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