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興會
【摘要】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而在當前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普通話水平低下,喊讀、唱讀、哼讀的問題普遍存在。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普通話訓練、朗讀技巧的指導、朗讀興趣的培養等角度,分析了培養農村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朗讀能力;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全日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教師應當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指導學生正確、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誠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朗讀材料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因此,現代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緊密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重視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然而,在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學生的朗讀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教師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日常訓練不足,導致學生缺乏有效的朗讀訓練;另一方面,農村小學生在朗讀時,唱讀、喊讀、頓讀的現象比比皆是。學生普通話水平低下,朗讀語感缺失,種種不良現象,影響了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本文結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探索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性、現狀以及對策。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性
城鄉教育差距是影響國家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使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是當前國家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農村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全面提高農村小學生綜合素質,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能力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學生語文學習的啟蒙性,重視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不足,導致學生的語言交際和表達能力低下。在此背景下,教師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改變學生普通話水平低下、口語交際能力低下的現狀,有效地通過朗讀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對朗讀素材節奏、語調和情感的把握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有利于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正如前面所說: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教育是影響國家教育發展,影響教育公平的重要元素。因此,促進農村教育改革,是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重視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改變過去應試化的語文教學現狀,促使教師將“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教學方式,與新課程改革、核心素養的教育觀點是不謀而合的。由此可見,強化對農村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是促使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二、農村小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執教農村小學語文的過程中發現:一旦讓學生朗 ? 讀,就會出現各種問題,主要如下:
(一)學生普通話水平低下
能夠用普通話讀準字音、不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復讀,是朗讀的基礎性能力。因此,標準的普通話,是提升學生朗讀能力的基礎。然而,對農村小學生而言,由于受到生活環境、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學生日常接觸的都是方言,運用普通話的機會較少。進入小學之后,很多小學生不會說普通話,或者是不好意思說普通話,并且說出的普通話會帶著濃濃的方言口音。正是因為學生普通話水平不佳,導致在朗讀的過程中,受不能準確發音、方音過重等因素的影響,嚴重影響了學生朗讀質量的提升。
(二)喊讀、唱讀、哼讀等問題普遍存在
朗讀是需要技巧的,如標準的普通話、節奏、語調、情感等,都是構成朗讀技巧的幾個重要元素。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節奏、語調和情感,方能取得好的朗讀效果。然而,筆者在指導農村小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只要讓學生朗讀,就會出現各種喊讀、唱讀以及哼讀的問題。
首先,拉長調的喊讀、唱讀。喊讀、唱讀就是學生在朗讀時,因節奏把握不好,讓朗讀變成了“喊”和“唱”,如唱歌一般,或者是扯著嗓子喊,讓整個朗讀過程因缺乏節奏而變得沒有美感;其次,哼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漫無目的的哼讀現象,這是因為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語調、情感的把握不足,同時,學生對朗讀的材料缺乏興趣,最終導致朗讀變成了哼讀,影響了朗讀的效果。
三、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學生朗讀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強化普通話訓練,提升學生普通話水平
針對當前農村小學生普通話水平低下的現狀,教師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開展針對性的普通話訓練,提升學生的音準,促進學生普通話水平提升。首先,將普通話訓練融入日常的字、詞教學中。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因此,教師首先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發音,提高學生音準。而在發音訓練方面,教師可以充分把握小學語文教學的啟蒙期,在日常的字、詞教學中,指導學生準確發音,日積月累,促進學生音準的提升;其次,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培養學生語感,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針對當前農村小學生在普通話表達過程中方言較重的現象,教師在課堂中,應當要求學生將普通話作為日常的交流方式,杜絕在課堂中運用方言進行表達,讓學生能夠大方的、自信的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通過營造良好的語言表達環境,提升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最后,在課余時間,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看新聞聯播、語言類節目等方式,學習別人發音的方式和技巧,來提升學生普通話水平。
(二)培養朗讀技巧,提升朗讀水平
在小學語文朗讀的過程中,朗讀的技巧至關重要。如節奏、語調、情感等,是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需要充分把握的重要元素。一旦學生把握不好,朗讀將會失去應有的色彩而變得蒼白。因此,針對當前小學生在語文朗讀過程中喊讀、唱讀的現象,教師朗讀指導的過程中,應當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提升學生朗讀水平。首先,教師要進行正確的范讀,讓學生有很好的模仿對象。在小學語文的朗讀過程中,無論是對古詩詞的朗讀還是對優美散文等的朗讀,教師的范讀必不可少。因此,教師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首先應當進行有效的范讀,并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如何把握節奏、語調和情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朗讀的技巧。其次,教師在朗讀技巧指導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將一些優秀的朗讀范文給學生播放,營造良好的朗讀環境。關于朗讀的素材,當前央視《朗讀者》節目有很多主播針對小學語文課本進行了朗讀,有很多優質的朗讀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鑒和使用,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效果。
(三)激發朗讀興趣,樹立朗讀信心
很多小學生在語文朗讀的過程中,不是學生本身讀不好,而是學生缺乏朗讀的信心。因此,教師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應當通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樹立學生朗讀的信心,讓學生敢于開口。首先,教師要善于從細微之處予以學生鼓勵、肯定,多使用肯定性的語感,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樹立學生朗讀的信心;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朗讀活動,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讓學生進行朗讀,消除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害羞、緊張的心理;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朗讀大賽活動的開展,給參與活動的學生適當的獎勵,激發學生的朗讀參與興趣,在日積月累中樹立學生朗讀的信心;最后,教師要將朗讀訓練作為一種常規性的語文教學活動,讓學生習慣朗讀,愛上朗讀,為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朗讀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重要能力。針對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訓練不足,學生朗讀能力低下的現狀,筆者結合自身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經驗,闡述了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對策。
參考文獻
[1]郭梅.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策略探究[C].北京: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2014.
(編輯:龍賢東)